作者:刘巽达
绝症而前行,虽死而不悔,爱侣承遗志,向佛不徘徊,不是血缘情,父子紧相随,风雨兼程路,永爱犹可追。
《阿拉姜色》电影海报
何谓“阿拉姜色”?直到看完电影,我对此片名还是一头雾水。查询后方才得知,此乃改名后所谓——话说有一天,主演容中尔甲与导演松太加喝酒聊天时,两人都感觉剧本基调太灰暗,无意中提到《阿拉姜色》这首藏族民歌,认为这个名字或能让电影多一点色彩。于是我们看到这样的温馨镜头:三口之家在朝圣路上围着篝火唱歌,唱的就是这首《阿拉姜色》。字都是汉字,意却是藏意,无论是冈仁波齐还是阿拉姜色,以汉字表藏意,有一种神秘迷人的色彩。
一看《阿拉姜色》的色调与画面,马上让我想到《冈仁波齐》,就不免担心:不会是一部重复“克服朝圣路上艰难险阻”的西藏公路片吧?无止尽的磕长头磕长头磕长头……沉闷得几乎让人窒息,心里挂念着赶紧让他们到达拉萨吧。当然,其间也有被剧中人物的信仰力量所打动,但是离“深刻的感动”尚有距离。而《阿拉姜色》却渐渐攫住了我的心灵,尤其是当女主人公俄玛中途病逝、留下一对非血缘关系的父子独自面对时,随着故事的进展,我摸到了导演的用意:他不是着意于“走完朝圣路”,而是着力于“心灵成长路”。
知道自己来日无多的俄玛,为何执意踏上朝拜之路?原来是为了完成前夫的遗愿。当现任丈夫知晓其动机后何以自处?儿子和后任丈夫如何相处?这些悬念都在炙烤当事人的灵魂。我们看到这样的细节:在超度灵魂的寺庙里,男主罗尔基在向纪念墙贴上妻子与前夫的合影照后,忽然“小心眼”一闪,将照片一撕为二,将两人分贴开来。而这一举动并没有逃过孩子的眼睛,于是就有了后面一幕,那就是罗尔基无意间看到了孩子诺尔吾藏在木盒里那张被重新拼贴好的合影,并说出“不想让父母分开”的由衷之言。面对此情此景,罗尔基如何克服狭隘,开阔心胸,将孩子视同己出?是分道扬镳,还是继续同行?影片并没有任何类似说教的语言和镜头,而是让男主循着对妻子的爱和真诚的信仰,不离不弃地走完妻子的未尽之路,共同的目标,让父子俩冰释前嫌,在人驴同行中,走向新的境界……
这不是简单的朝圣之旅,主人公们的“朝圣”,已经从物理空间上升到心理空间。导演并没有渲染朝圣之路的艰辛,却着重锁定生命与死亡、爱情与道德、责任与亲情、狭隘与开阔、成长与和解等细节,用简洁单纯却内蕴丰富的细节,呈现了怀揣信仰的藏族人民是如何解决人生困惑的。绝症而前行,虽死而不悔,爱侣承遗志,向佛不徘徊,不是血缘情,父子紧相随,风雨兼程路,永爱犹可追。到了这种境界后,再看主人公永不放弃的一路长磕,我的心里渐渐产生了感同身受的情感,因为我不但看到了他们与身俱来的信仰因子,还看到了他们基于人性完美而建立的内心秩序,这让我受到了深层次的启迪和震动。尤其是在普遍心灵浮躁的今天,这样的朝圣之旅具有洗涤心灵的作用,当我看到这对父子渐渐走近,心灵彼此慢慢敞开,我欣慰至极又百感交集,微微泪湿。
西藏和西藏电影,给了电影和人生另一种可能,某种意义上是对我们俗众的一次精神天浴。在信仰缺失的当下,我们特别需要寻觅爱、责任、道德、人生境界等心灵力量的源泉,像《阿拉姜色》这样的好电影让我们隐约看到了希望所在。(刘巽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