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用真诚面对舞蹈——读江东《弱水一瓢——舞理的寻觅与所得》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文艺原创 > 正文

用真诚面对舞蹈——读江东《弱水一瓢——舞理的寻觅与所得》

来源: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2018-12-07 13:49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作者:谢士杰

  如何将学术传统与现代研究进行有机结合,中国舞蹈学者江东先生的著作《弱水一瓢——舞理的寻觅与所得》给出一个较好的回答。全书分为“传统流觞”“舞评走廊”“他山尽望”“创作回甘”“访谈实录”六个部分,以时间为经,以空间为纬,编织起作者与舞蹈结缘的美好画卷。

用真诚面对舞蹈——读江东《弱水一瓢——舞理的寻觅与所得》

  《弱水一瓢》是江东三十余年理论生涯的又一次集大成之作,借用该书“后记”中的一段话来表达作者创作态度:“阅历伴着年龄共同增长,在得与失的权衡中度量着人生的滋味和意义,年过半百仍充满冀望。”细加揣摩,《弱水一瓢》一书嘉惠后学之处颇多,仅择其中最感人心者,略述一二。

  舞蹈评论的回望与思考

  有舞蹈学博士头衔的江东先生具有超越常人的鉴赏能力,他一只脚站在舞蹈文化的学术阅读与研究上,另一只脚则站在对现实的整体关注之上,以一种客观严谨的态度、鲜活的感受力,始终保持着一份忠于自己的真诚和热情。

  《舞评走廊》板块有二十二篇舞评,这些文章一不靠引经据典,二不卖弄貌似高深的理论,写得自然、有理、生动、真实,不但体现了作者对作家和作品的深刻理解,还融入了自己独特的生活经验和审美感受。

  舞剧表演具有瞬时性。如果是用深奥的学术理论来剖析艺术表演,往往让普通读者晕头转向。对此,作者以一段复现舞蹈表演的叙述,言之凿凿地表达了自己的艺术感受:

  随着观众走入大剧院,舞台上静静地斜躺着一面巨大的金钲,金钲上斜盖着一块红色幕布,这个场景对于古老时光的凸出,让一股来自远古的神秘感油然而生。随着雄浑而豪迈的乐声响起,红色幕布呼啸而起,翻滚过后,硕大的金钲被众将士托到半空中,一束强光让金钲变得辉煌而至高无上,一身金装在身的唐太宗李世民,看着脚下猎猎的旌旗和意气风发的唐兵、伟岸而英气豪发——舞剧《丝路长城》的序——“西风烈”,就在这样的气氛中亮相。

  有时,对于一些严肃、深奥的学术问题,作者并没有马上给出精确的结论,而是保持一种随时更新的问题意识,倾听和体察这个时代的异质之声。比如,在谈到舞蹈诗《中华赋》的结构时,他提出了自己的思考:

  《中华赋》是一部旗帜鲜明的舞蹈诗作品。舞蹈诗是一种新型的舞蹈体裁,但打从它出现至今,一直不为某些业内人士认可。在持反对观点的人眼中,“舞蹈诗”不过是一个做不出舞剧之余的借口而已。当然,我不否认这种情况的存在,一些粗制滥造的剧目确有借新奇体裁,沽名钓誉之嫌。但我也同时认为,绝不能因此就全盘否定这种新兴的形式。比如《中华赋》这样的作品,根据内容特质判断,舞剧并非它的最优表现形式,使用“舞蹈诗”更为贴切。

  在两种观点的对照中,在辩证否定观的指导下,作者通过自己的思考给问题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就在看似不经意中,他“润物细无声”地道出了一个个高难命题的答案。

  匠心可观的舞蹈学文化视野

  舞蹈载录历史,也许充满残缺,却也成为一代又一代人的情感印记,进而塑造着历史。作者并不是仅就一个舞种,进行单方面梳理,而是在历史视野下对舞蹈景观进行描述。这从中可以看出作者的视野的开阔性,论述的延展性,和社会科学领域的知识体系的全面性。每个舞种的诞生除了舞蹈自身演进发展外,与它所处的时代环境有着密切联系,书中大篇幅地引入每个舞种背后的历史逻辑和人文视域,读者可以从中掌握中国舞蹈的发展阶段和脉络。

  以人物为线索的探讨。每一篇文章,由于有人物作为绾合各种现象、话题的线索,加之作者对当代舞蹈的思考,绝不求之过深,更不故作犀利的揣测,而是用现代的学术语言清晰地将众多舞蹈现象表述出来,此类论述往往较能体贴读者可感的情境。作者从字法、句法、用典、用韵步步生发,多用设问、反问或自问自答的方式,或站在作者角度来揣摩,或代入读者的立场来思索,或引入“他者”视角,将中国当代舞蹈置于世界格局内进行观察与分析。

  作者“舞蹈学文化视野”的另一个方向,是主题系联。书中既有纵线上对各个舞种(民族民间舞、芭蕾等)所进行的历史脉络梳理,又有横线上对于不同舞种发展态势的综合分析。无论是理论概念的剖析、实践探索的体悟,还是对近三十部舞剧的观后评论、作者投入到舞剧创作的心得体会,以及关于中国少数民族舞蹈教育、民族民间舞蹈创作以及舞蹈高等教育等话题的访谈记录,这六个部分各以主题展开,既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

  作者在《故事讲得通,观众看得懂——舞剧〈泥人的事〉编剧谈》一文中,提到舞剧创作过程的艰辛和快乐,他指出编剧与导演的彼此认同是创作舞剧的基础。在舞剧《泥人的事》创作初期,紧紧抓住“民国时期”这个角度,并与“天津”这座城市的时代背景巧妙呼应起来,为舞剧创作提供想象的画面。而在实地采风后,起初的设想与故事的“可看性”之间产生矛盾,因此编导必须重新思考,进行取舍,放弃一些过于理想化的思路。通过对剧本的不断讨论,修改,完善,编剧用了大半年的时间,前前后后六易其稿。舞剧创作之艰辛,可见一斑。

  上述点滴,当不能尽述《弱水一瓢》之精彩。伏尔泰曾说过,书读得越多而不加思考,你就会觉得你知道得很多;而当你读书而思考得越多的时候,你就会越清楚地看到,你知道得很少。《弱水一瓢》就如一声清脆的钟声,提醒笔者用一种真诚和热情的态度,寻觅舞理,方能有所得。(谢士杰)

[ 责编:刘冰雅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在人间》:高概念叙事为何没有软着陆?

  • 从《人生海海》看现实题材纪录片的类型化叙事突破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发展数字经济是我国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机遇的战略选择。面对创新涌现、迭代迅速的发展态势,我国积极顺应数字经济发展规律,审时度势调整发展政策。
2025-04-21 09:48
建立粮食产销区省际横向利益补偿机制,关键在于推进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其中,改革的核心在于粮食政策创设与制度创新,调动和保护好农民种粮积极性,让农民种粮有奔头,让政府抓粮有动力。
2025-03-26 16:25
在当前中国的发展进程中,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是两个至关重要的战略方向。这两大战略的实施,不仅关系到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也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关键步骤。
2025-03-21 16:18
城市是科研机构、人才、设施等创新要素最为集中的地方;城市自身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创新。城市的创新及发展,既需要制定明确的目标,还需要遵循一定的规律和原则。
2025-03-18 09:13
全过程人民民主以聚焦民生的方式促进机会公平、打破利益藩篱,让维护社会正义的机制更加完善,持续性地疏浚社会成员上升发展流动渠道,确保每个个体都拥有人生出彩、梦想成真的机会。
2025-03-03 10:49
契合数字化、智能化的传播格局,适应Z世代拥抱变革、表达活跃、实践奋进的代际特征,以更鲜活的话语、多元的样态实现有效触达,彰显理论的生命力与引领力,是做好新时代理论传播的应有之义。
2025-01-22 11:22
人工智能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最重要的先导产业、基础产业和战略性产业,正在通过生产要素、生产资料更新、重组,生产关系、生产制度重塑,成为最具潜力、带动力和深刻影响力的新质生产力引航。
2024-12-23 13:29
共建“一带一路”的主要目标之一是通过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实现共建国家的共同发展与繁荣。经过11年的共同努力,一大批标志性项目相继建成并投入运营,为共建国家带来了许多实实在在的利益。
2024-12-16 17:13
经济学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角色,应该是在科学决定气候目标的基础上,主要研究如何以成本最小化的方式实现该目标,而不是将经济考虑凌驾于科学之上,由经济学决定温升应该控制到什么程度。
2024-11-26 15:50
数字丝路是我国新时期发展的战略性选择,是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新阶段。数字丝路贸易的伟大实践正在使古老的丝路焕发出新的光辉。
2024-10-10 16:04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国际关系学科建设显著加强,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建设路径都更加明确,要求更加清晰,学科建设明显提速,突出体现在学术创新、实践支撑、人才培养等方面。
2024-10-04 10:01
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学科建设涵盖了高等教育体系中为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需求而设立的大量相关专业和研究方向,在实践中也是由一个庞大的职业群体共同推进着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相伴的城镇化进程。
2024-10-03 09:55
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为理论创造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4-09-19 11:05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深入,数智化将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动力,助力中国实现美丽中国建设和“双碳”目标,为全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2024-08-15 10:22
网络梗”越来越成为网络空间讲好正能量故事的优良载体。加强“梗能力”建设,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高质量传播的重要途径。
2024-08-06 10:17
与“修昔底德陷阱”的预设恰恰相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向前发展。
2024-08-02 15:08
“碳中和”背景下,有必要将具有高碳汇水平且集中分布的区域纳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当中,实施具有规范性和制度化的用途管制策略。
2024-08-01 09:52
数字治理,本质上是数字技术向多元治理主体赋能增效的过程,其目的是在数据收集、分析、利用的基础上,从多个层面对治理系统的感知、决策和执行能力进行提升。
2024-07-10 17:13
在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我们更需要的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念,而非吸引眼球的所谓“理论”。
2024-06-21 16:53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必须用好总体国家安全观这一强大思想武器,自觉运用其方法论原则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从整体上把握国家安全,不断开创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新局面。
2024-06-13 09:36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