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谢伟锋
小年已过,网络上还在延续着对网络春晚的讨论热度。“把爱带回家”的网络春晚主题,让很多已经或者准备踏上回家归途的游子们心头一暖。舞台上,尖端科技元素、环节贯穿全场,让屏幕外的观众们叹为观止,而更能产生同频共振的,是网络春晚对于春节团圆这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题的鲜明表达。细细咂么其中的年味,“还是原来的配方,还是熟悉的味道。”时代的进步,丝毫没有稀释掉中国人骨子里的精神内核。这样的管窥,不仅可以在连续9年举办的网络春晚中找到落脚,更可以在更无远弗届的互联网上找到映照。
各个手机APP里集“福”卡的活动已是集体上线、短视频平台上的拜年祝福视频可谓是创意十足、所有电子商务网站都开始主打过年主题的促销活动,还有那12306网站春运火车票被瞬间秒空,更别说微信的拜年红包早已成为主流……在网络世界中,人们感受到年味的扑面而来,并渐渐形成了“新年俗”的潮流,且被大众所全盘接受。而几年前,这种局面的打开,还面临着某些“传统与现代”的对立博弈论。
经过岁月淘洗,“互联网+”趋势之不可逆已然清晰,但某些辩论确实是有存在的必要,毕竟,任何一种全民形态的产生,都不是水到渠成的,需要引导,更需要融入。网络中国节,就有着这样应有题中之义。
在互联网世界上做好中华传统佳节的“IP”,这不仅仅是技术和形式的破题,更在于情怀的矗立。互联网链接了整个世界的关键性要素,在空间打造出无数的传播可能。之前,在流量主导效应的语境下,代表中国优秀软实力的中华传统文化也曾经面临着“不在舞台中央”的尴尬感,但究其原因,还在于我们主观能动性上存在不足,导致老祖宗留下的宝贝“是金子却没发光”。
要擦亮传统文化这个“金字招牌”,需顺势更要谋势——网络中国节就是集合诸多权威网站的平台之力,通过和网络流行文化同心同向,让中华传统文化尤其是传统佳节的深厚内涵入眼入心。做大做强这样的“品牌效应”,让大众能信服于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之间的取其优长、相互借鉴。
凡益之道,与时偕行。网络中国节能串联起线上线下的热情,还在于它能把握住当前时代的主流。“我们都在努力奔跑,我们都是追梦人。”在2019年新年贺词中,习近平主席热情礼赞每一位奋斗者的艰辛付出。流动的中国,见证无数人让梦想照进现实的高光时刻,而“百节之首”的春节,正是乡愁和梦想之间的衔接节点。作为一个很好的情感代入,光明网就围绕“奋斗新年景”新开设一个春节专题,征集大家的新年愿望。有梦想就有目标,有希冀才会奋斗,网络中国节明白这样的初心。它开辟空间,主动作为,去激发大家蕴藏于梦想之中的力量。这样的年味,可以有!
网络中国节,让春节的年味时刻在线。如今,我们不必再惆怅地说年味淡了,因为传统情怀一直都在,只是它以新的态势出现。这段时间,当“啥是佩奇”收割无数感动之后,“一个桶”的故事继续温暖接力,网络对于年味的加持与推动,超过了以往任何一种媒介和渠道。发生密切联系,产生情感交集,输出原创内容……对传统文化念兹在兹的网络中国节,有我们所期待的更多精彩。(谢伟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