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老师•好》具有双重的文化意义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文艺原创 > 正文

《老师•好》具有双重的文化意义

来源: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2019-05-30 16:50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作者:南开大学文学院讲师 周才庶

  让人眼前一亮的是,《老师•好》跳出了青春片的惯有模式。它的一切都很陈旧,人物、情节、器物都带有时代的滤镜;它的一切又都很动情,以怀旧视野洗净青春溃败的创痛,在怅然回首中凝望一群师生最美的时光

《老师•好》具有双重的文化意义

  《老师•好》在2019年春暖花开的日子上映,颇为怀旧地展现了上世纪80年代高中生的师生情谊和青春迷茫。影片以一千万的成本拿下了超过三亿的票房,在“地久天长”的岁月感怀、“比悲伤更悲伤”的煽情故事以及“飞驰人生”的梦想追逐之外,唤醒了另一种温馨的岁月及其述说方式。夏意渐浓,但影片带来的感动和思考,仍在继续。

  1985年的南宿一中,迎来了特级教师苗宛秋。他担任高一三班班主任,开始驯服这一班性格迥异、桀骜不驯的学生。《老师•好》以观众熟悉的方式讲述似曾相识的高中生活,以温情的基调刻画严厉无私的老师。影片中,没有观念震撼、视觉冲击和陌生效果,一切都是80年代的文化记忆。苗老师初来乍到,即刻整顿班级,杜绝烫发、没收口红、禁止吸烟,管教洛小乙,并不忘吓唬学生“我小舅子就在派出所,学校说不清楚的,到派出所说去”。苗老师就是我们年少时遇到过的班主任,让人不禁产生共鸣。在情感共鸣的前提下,师生间的对抗、角逐与和解的戏剧性过程逐步展开。

《老师•好》具有双重的文化意义

  由关婷婷、洛小乙、李海燕、王海等组成的学生小团体,以多种方式抵抗苗老师的班级专制。洛小乙与班长安静之间若有若无、朦朦胧胧的爱情,使得安静也与这个团体联系起来。苗老师与他们斗智斗勇,逐步展现出一位教师的悲悯与情怀。例如,这个小团体和自行车较上了劲。这辆28大杠的自行车是苗老师荣誉的象征,学生们要么卸掉车子轮框,要么吊起车子,各种捣乱总不停息。他们最为决绝的一次反抗,是在高三学业紧张之际,违背老师意愿参加学校的文艺大赛。学生和老师正面对峙,一个个离开教室前往演播厅,最终留下苗老师一个人。此刻,孤身而坐的苗老师想起了20年前的自己,考上北京大学中文系的他由于家庭成分的原因未能入学。无法忘却的记忆,也是无法弥合的心灵创伤,夹杂着此刻的无奈和过去的伤怀,苗老师在空荡荡的教室中久久地沉思。这时,两代人的青春有了交集的节点。我们也开始理解,苗老师在对学生的殷殷期盼中,暗含了自己未完成的梦想。

  影片内容都很常规,不挑衅你的认知,不挑战你的智力,只是很真诚地讲述一段岁月,塑造一位老师。这就是现实主义最平易近人的面孔。《老师•好》在复杂不安的世界里,让我们重温80年代的时代风华与人物风骨。苗老师关爱学生、兢兢业业。刘昊生病,他捐出一个月的工资;洛小乙的爷爷摔倒,他送学生去医院探望;其他学校的穷困孩子成绩落后,他无偿补课。他没有区分上班时间和业余时间,没有划分公共领域和私人领域。这种师生关系,类似于父权制下的亲子关系,延续着中国传统的师徒关系。当师生的权力关系、经济关系被情感关系所置换,令人感动的苗老师就出场了。他成为现代产业化教育语境中,一个熟悉的陌生人。

《老师•好》具有双重的文化意义

  感动归感动,影片在叙事上的几个逻辑漏洞,不能因此而被忽略。60年代,苗老师若家庭成分不好,恐怕就没有机会考取北大中文系,而不是拿着录取通知书被挡在校门外。再如,在80年代市场经济浪潮涌动之初,苗老师免费为学生补课,生气的师母在厨房重重地剁猪肉。此后,苗老师和学生在家中聚餐,师母为何不见了?学生拍毕业照之时,苗老师不告而别,留下了一个不完美的怅然结尾。一位情深意切的老师,为何不能和学生完成一次毕业合影?

  虽然有不足,但瑕不掩瑜。《老师•好》可谓近年来罕见的以老师为主角的青春片,在青春叙事中凸显了师生关系而不是恋爱关系。《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同桌的你》《匆匆那年》《小时代》《左耳》《栀子花开》等影片,一度呈现了青春片的中国面貌,然许多作品陷入了恋爱、背叛、分手乃至堕胎的套路,残酷得让人怀疑青春。表达青春的迷茫、匮乏和伤痛,颠覆初恋美好的乌托邦幻想,这似乎成为青春片的基调。让人眼前一亮的是,《老师•好》跳出了青春片的惯有模式。它的一切都很陈旧,人物、情节、器物都带有时代的滤镜;它的一切又都很动情,以怀旧视野洗净青春溃败的创痛,在怅然回首中凝望一群师生最美的时光。《老师•好》由此具有双重的文化意义,一则重返80年代,让观众想象性地体验思想启蒙的历史时期;二则再现教师群体,让观众重新体认教师这个职业。(周才庶)

 

  《老师•好》具有双重的文化意义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面向社会长期征集优秀稿件。诚邀您围绕文艺作品、事件、现象等,发表有态度、有温度、有深度的评论意见。文章2000字以内为宜,表意清晰,形成完整内容。来稿一经采用,将支付相应稿酬。请留下联系方式。感谢您的关注与支持!投稿邮箱:wenyi@gmw.cn。

[ 责编:李姝昱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酱园弄·悬案》:旧案重述的重心偏移与价值偏狭

  • 《长安的荔枝》:当历史厚重感消解于轻喜剧叙事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值此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4周年之际,回溯党的来时路,展望党的新征程,我们需要以更加强烈的历史主动精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2025-07-02 09:25
发展数字经济是我国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机遇的战略选择。面对创新涌现、迭代迅速的发展态势,我国积极顺应数字经济发展规律,审时度势调整发展政策。
2025-04-21 09:48
建立粮食产销区省际横向利益补偿机制,关键在于推进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其中,改革的核心在于粮食政策创设与制度创新,调动和保护好农民种粮积极性,让农民种粮有奔头,让政府抓粮有动力。
2025-03-26 16:25
在当前中国的发展进程中,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是两个至关重要的战略方向。这两大战略的实施,不仅关系到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也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关键步骤。
2025-03-21 16:18
城市是科研机构、人才、设施等创新要素最为集中的地方;城市自身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创新。城市的创新及发展,既需要制定明确的目标,还需要遵循一定的规律和原则。
2025-03-18 09:13
全过程人民民主以聚焦民生的方式促进机会公平、打破利益藩篱,让维护社会正义的机制更加完善,持续性地疏浚社会成员上升发展流动渠道,确保每个个体都拥有人生出彩、梦想成真的机会。
2025-03-03 10:49
契合数字化、智能化的传播格局,适应Z世代拥抱变革、表达活跃、实践奋进的代际特征,以更鲜活的话语、多元的样态实现有效触达,彰显理论的生命力与引领力,是做好新时代理论传播的应有之义。
2025-01-22 11:22
人工智能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最重要的先导产业、基础产业和战略性产业,正在通过生产要素、生产资料更新、重组,生产关系、生产制度重塑,成为最具潜力、带动力和深刻影响力的新质生产力引航。
2024-12-23 13:29
共建“一带一路”的主要目标之一是通过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实现共建国家的共同发展与繁荣。经过11年的共同努力,一大批标志性项目相继建成并投入运营,为共建国家带来了许多实实在在的利益。
2024-12-16 17:13
经济学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角色,应该是在科学决定气候目标的基础上,主要研究如何以成本最小化的方式实现该目标,而不是将经济考虑凌驾于科学之上,由经济学决定温升应该控制到什么程度。
2024-11-26 15:50
数字丝路是我国新时期发展的战略性选择,是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新阶段。数字丝路贸易的伟大实践正在使古老的丝路焕发出新的光辉。
2024-10-10 16:04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国际关系学科建设显著加强,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建设路径都更加明确,要求更加清晰,学科建设明显提速,突出体现在学术创新、实践支撑、人才培养等方面。
2024-10-04 10:01
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学科建设涵盖了高等教育体系中为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需求而设立的大量相关专业和研究方向,在实践中也是由一个庞大的职业群体共同推进着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相伴的城镇化进程。
2024-10-03 09:55
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为理论创造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4-09-19 11:05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深入,数智化将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动力,助力中国实现美丽中国建设和“双碳”目标,为全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2024-08-15 10:22
网络梗”越来越成为网络空间讲好正能量故事的优良载体。加强“梗能力”建设,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高质量传播的重要途径。
2024-08-06 10:17
与“修昔底德陷阱”的预设恰恰相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向前发展。
2024-08-02 15:08
“碳中和”背景下,有必要将具有高碳汇水平且集中分布的区域纳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当中,实施具有规范性和制度化的用途管制策略。
2024-08-01 09:52
数字治理,本质上是数字技术向多元治理主体赋能增效的过程,其目的是在数据收集、分析、利用的基础上,从多个层面对治理系统的感知、决策和执行能力进行提升。
2024-07-10 17:13
在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我们更需要的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念,而非吸引眼球的所谓“理论”。
2024-06-21 16:53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