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今天我们怎样传承端午文化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文艺原创 > 正文

今天我们怎样传承端午文化

来源: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2019-06-07 09:59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作者:宋沅君

  端午佳节,有人匆匆归故里,有人星夜赴考场,有人奔波忙生计,现代人的生活方式争分夺秒,但是,我们依旧不能遗忘传统节日习俗的仪式感和意义。自法定节假日设立以来的20年里,中国人的经济生活发生的显而易见的改变,传统节日民俗的变迁也随之发生。

今天我们怎样传承端午文化

  今天人们过端午节,除去一些固定的仪节,比如吃粽子、赛龙舟、挂艾草菖蒲等,就只能从故纸堆里寻找节日的面貌和内涵,比如笔者此刻在做的事。据闻一多先生考证,端午节及其主要习俗赛龙舟、吃粽子,起源于屈子投江千余年前我国南方吴越一带的龙图腾崇拜:粽子投江祭祀龙神,竞渡则用龙舟。《汉书》记载:“越人常在水中,故断其发、文其身,以象龙子,故不见伤害也”,反映了水乡先民与水打交道的生存智慧。端午节纪念屈原,或介子推、伍子胥、曹娥、秋瑾等人物,这些习俗则出于后世历史的不断建构。黄石先生在《端午礼俗史》中提出,端午节的文化源流如涓涓之水,发源于远古时代,三代汇为川流,秦汉扩为河,唐宋纳百川而成湖海。它逐步吸收各地民间文化元素和世俗内涵,形成了蔚为大观的文化景观。不仅如此,赛龙舟的习俗,先后传入日本、越南、英国等地,粽子等端午食物流传到朝鲜、日本及东南亚诸国。端午文化的历史建构和多重演变,体现了中华文化吸纳、包容的特性,这是文化向前、向生的力量。

  传统节日要活在现代人的日常生活节奏里,嵌入现代人的思维血液里,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过端午,体会传统节日的文化深意、文化内涵,才是过好节日的本真。“节物风光不相待,桑田碧海须臾改。”要让端午这个古老节日重现勃勃生机,我们就要重树这种久违的生活态度,使之成为生生不息的文化力量;同时让端午习俗回归现代生活,成为老百姓生活的一部分。“茶米芦包穿粽长,家家蒲酒醉端阳。时交夏至鸣金响,南北鱼舟尽转洋。”儿时端午吃食的味道,永远留存于心间,纵使天涯漂泊,亦留温暖牵念。龙舟竞渡,凝心聚力、团结向前,尽显中华儿女蓬勃志气和大无畏精神。这种浓浓的家国之情,就是端午文化的底色,是每一个中国人面对困难迎头而上,学会在艰难中求生存,用奋斗开创新时代的原动力。在商业文化高度发达、传统价值渐行渐远的今天,我们当务之急要做的,是重拾对传统的敬畏,使之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融入每个人的日常生活。

  如果说两千多年前,屈子在汨罗江畔纵身一跃,点燃了中国人传承不息的爱国情,在浩如烟海的文人创作中,他又化作华夏篇章字里行间不灭的一缕诗魂。“楚人悲屈原,千载意未歇。精魂飘何处,父老空哽咽。……名声实无穷,富贵亦暂热。大夫知此理,所以持死节。”苏轼笔下,走来了一个忠直死节、不苟于世的士大夫屈原,而他自己也践行了一般无二的人生选择。“竞渡深悲千载冤,忠魂一去讵能还。国亡身殒今何有,只留离骚在世间。”这份悲悼哀怨又深沉,似乎在提醒大家,屈原也是一位诗人,虽国亡身殒,但《离骚》永存。诗歌是文化的最好载体,端午的文化意蕴可向诗寻。洒扫庭除,焚香驱虫,诵一曲《离骚》,重拾一段不该忘却的文化记忆,我们也重新认识这位爱国斗士兼诗人屈原。通过对历史人物的祭奠和感怀,中华民族塑造强化了共同的价值信念,凝聚形成了共同的民族精神。

  远离了那个群雄争霸、金戈铁马的战乱年代,今天我们凭吊屈原,究竟是在怀念什么?我们期盼的,是每一代人的美好生活愿望得到满足,心灵获得安慰,是一个政治清明、国富民安的太平社会,一个砥砺奋进、民族复兴的中国梦的实现。屈原的精神历久弥新,爱国的基因代代传承。今天我们谈爱国,就要以复兴传统节日为契机,创造性地唤醒、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也是建立文化自信的必由之路。

  端午节三千年的发展历程证明,包容是中华文化的基本特性。传统文化要获得新的生命,必须寻求融合,而不能陷入孤立和对立。21世纪的中国正逐步走向世界舞台的中央,传统节日及传统文化也须走出去,以一种包容的姿态,来面对各种文化间的碰撞、交流和融合,以春风化雨般的力量消除彼此间的误解。坚定文化自信,弘扬爱国精神,我们亟需一种更开放也更包容的文化心态,也需要更多的责任担当和方法创新。

  “高咏楚词酬午日,天涯节序匆匆。”端午,迈着铿锵的步伐从远古走来,穿越历史的长空,向世界讲述最好的中国故事。在这个美好的日子里,我们深情回望一个民族的璀璨苍穹,用心体验传统的精神和情感,带着心底的这份质朴、坚忍和坦荡,从容走向未来。(宋沅君)

[ 责编:李贝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庄 宁:在探寻文本奥秘中深化语文教学

  • 《花儿与少年》:综艺不是一场狂欢式的审判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经济学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角色,应该是在科学决定气候目标的基础上,主要研究如何以成本最小化的方式实现该目标,而不是将经济考虑凌驾于科学之上,由经济学决定温升应该控制到什么程度。
2024-11-26 15:50
数字丝路是我国新时期发展的战略性选择,是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新阶段。数字丝路贸易的伟大实践正在使古老的丝路焕发出新的光辉。
2024-10-10 16:04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国际关系学科建设显著加强,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建设路径都更加明确,要求更加清晰,学科建设明显提速,突出体现在学术创新、实践支撑、人才培养等方面。
2024-10-04 10:01
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学科建设涵盖了高等教育体系中为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需求而设立的大量相关专业和研究方向,在实践中也是由一个庞大的职业群体共同推进着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相伴的城镇化进程。
2024-10-03 09:55
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为理论创造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4-09-19 11:05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深入,数智化将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动力,助力中国实现美丽中国建设和“双碳”目标,为全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2024-08-15 10:22
网络梗”越来越成为网络空间讲好正能量故事的优良载体。加强“梗能力”建设,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高质量传播的重要途径。
2024-08-06 10:17
与“修昔底德陷阱”的预设恰恰相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向前发展。
2024-08-02 15:08
“碳中和”背景下,有必要将具有高碳汇水平且集中分布的区域纳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当中,实施具有规范性和制度化的用途管制策略。
2024-08-01 09:52
数字治理,本质上是数字技术向多元治理主体赋能增效的过程,其目的是在数据收集、分析、利用的基础上,从多个层面对治理系统的感知、决策和执行能力进行提升。
2024-07-10 17:13
在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我们更需要的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念,而非吸引眼球的所谓“理论”。
2024-06-21 16:53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必须用好总体国家安全观这一强大思想武器,自觉运用其方法论原则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从整体上把握国家安全,不断开创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新局面。
2024-06-13 09:36
数字基础设施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底座,是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建设的基石。要立足不同产业特点和差异化需求,推动经济产业全方位、全链条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型。
2024-04-23 16:17
高质量构建“大思政课”工作体系要聚焦目标、效果和特色,着力破解思政课建设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问题,带动思政课叙事表达体系和场景体验模式的深层变革。
2024-03-18 10:28
中华文化的主体性植根于5000多年的文化沃土,是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2024-03-08 16:31
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加速发展,各国既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也需要应对新的全球性问题,国际社会迫切需要携手合作,共同打造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网络空间,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2024-03-01 14:51
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春节即将到来。值此之际回望2023年,中国经济主要预期目标圆满实现。展望新的一年,我国经济发展依然将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但同时也具有体量大韧性强创新后劲足的竞争优势、宏观经济政策回旋空间大的支撑效应、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增长红利等三重有利支撑。
2024-02-09 16:37
要聚焦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中心任务,以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和优化政府职责体系为重点,在“加减乘除”上做文章,推进机构改革再深化,为在新征程上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新动力。
2024-01-30 11:31
面对不断升级的数字社交产品,反而需要青年人意识到沉浸式社交环境背后的营销策略与运作逻辑,从而与社交媒体生成的感官刺激与虚拟自我保持距离。
2024-01-15 09:41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