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江轶年
这两年,古籍火了、善本热了,中华文脉愈发鲜活起来了。
诗词歌赋大行其道,古籍善本自带光芒。来自某图书商城的消息称:2018年,国学普及读物的销量同比增长131%,古籍善本影印本的销量同比增长近200%,经、史、子、集四部中,除了经部,其他三类销量同比增速都超过110%……善本之上的历史文物性、学术资料性、艺术代表性,使之成为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超链接”,成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磁场。
好酒也怕巷子深,好书也怕没人看。善本再好,如果始终在馆藏中、抑或是在拍卖行流转,终究只是风雅文化中的一个传说;而惟有飞入寻常百姓家,让年轻人近距离感受到其间的精妙之美,善本才能活化成千载流转的力量。这就像《百家讲坛》成为“一座让专家通向老百姓的桥梁”、《中华诗词大会》重燃大众对古诗词的激情与梦想一样,中华善本也需要一座桥梁、一个契机,以喜闻乐见的时代形式、以寓教于乐的表现方式,在新时代找到与亿万新读者的共情点。
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越是传统的,就越应该焕发现代光芒。今天的“古籍善本热”,须看到一个背景:与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数次“古籍热”相比,今天的这波热潮有一个最大的特点——面向青少年特别是学生读者的普及类古籍热销。
一切变化,其来有自。一方面,2017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明确提出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贯穿国民教育始终”。另一方面,教育部发布的2017年高考改革的大纲中,也要求语文学科注重增加学生的阅读量、全方位考查学生的古代文化常识。于此而言,“文脉颂中华·e页千年”中华古籍善本网络主题传播既有现实的功用,亦有长远的启蒙。比如对《诗经》《论语》《老子》《庄子》《孙子兵法》《史记》《左传》《周易》等精准而活泼的解读,对于青少年而言,既是常识的积累,更是价值的濡染。善本与青少年的对话,虽跨越千年,仍余音绕梁。
让古籍善本离青少年“近些再近些”,大概离不开两个基本路径:一是数字化。利用互联网+的多元技术,借助中央重点新闻网站及抖音、快手等新媒体平台,让古籍善本走近家庭、走进校园。做好善本衍生文创产品的推广,让每个善本都能成为独立IP,让青少年能徜徉其间、探秘其间。二是生活化。善本是有生命的,善本也是有情怀的——再现昔人晒书的风尚场景,讲述口耳相传的逸闻趣事;分解传世经典的文化内在,演绎跨越时空的名家对白;选取史书文籍的闻名桥段,展示能工巧匠的精深武艺;拆分造纸制墨的技法步骤,枚举古籍记录的好玩科技——让善本更有温度、更有热血,自然会吸引到更多青春芳华的年轻人。
国风雅韵,善本遗珠。古籍要活下来,善本须传下去,传承与创新的工作就要离青少年“近些再近些”。一页善本和一个青年的对话,一本好书与一个时代的交流,这是最具体的文化自觉,这是最生动的文化自信。(江轶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