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激活古籍善本,助力文化建设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文艺原创 > 正文

激活古籍善本,助力文化建设

来源: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2019-07-09 09:03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文脉颂中华·e页千年”中华古籍善本网络主题传播系列稿件九】

  作者:上海交通大学讲席教授 杨庆存

  古籍善本,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长期以来实践和思考的智慧结晶、珍贵留存,也是人类共有共享的巨大精神财富、深广厚重的文化资源。古籍善本,从一个重要角度,体现和反映了中华文明发展的时代水平、历史进程,以及为人类和平发展作出的积极贡献。正确认识、深入发掘、充分运用古籍善本的人文内涵、文化意义和思想价值,是21世纪国家文化建设与人类文明发展的根本需要,也是时代赋予学界的重大责任。

  一、古籍善本的概念内涵与认知标准

  时代在进步,文明在发展,古籍善本的内涵与标准也在随之提升。其丰富的历史文化积淀、深刻的人文思想观念,令人叹为观止。一般来说,善本既包含内容、刻印、版式、材质、装帧等各种外在表现形式构成的“器象”,又包含时代认定界限、内容保存状况、校勘水平高下等内在稳定元素形成的基本要求,尤其包含潜在的民族群体之治学态度与文化精神。

  检索文献可知,“善本”概念的使用始于宋代。宋代著名词人叶梦得的《石林燕语》,在记载藏书之风盛行于世时,称“藏者精于校勘,故往往皆有善本”;南宋理学家朱熹的叔祖朱弁撰写的《曲洧旧闻》中,也有“穆伯长好学古文,始得韩(愈)、柳(宗元)善本”等文字。叶氏、朱氏所称“善本”,立足于书籍的整体感觉,着眼于历史久、校勘精、内容多、形制美等多个方面,成为后来判断善本的重要元素与基本标准。

  “善本”概念的形成出现、认知使用发生在宋代,与宋代文化的繁荣发展和书籍制度的创新发达密切相关。中华文化历经数千载的演进,而造极于赵宋之世。宋代以文治国,教育空前普及,文化繁荣发达。特别是,活字印刷术的创造发明,颠覆了以往书籍的简牍制度和卷轴制度,册页制得到飞速发展并很快进入鼎盛时期,刻书、印书、藏书、鉴书等蔚然成风。宋代之后,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历元、明而至清代,人文学术研究渐入佳境。学人尤其注重书籍版本的选择与认定,善本的内涵与标准日趋“实”与“细”。

  当代文化建设与学术研究的丰富实践,使得学人对善本的内涵与标准不仅有了突破性的新认识,而且在理论性、系统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方面有了极大提高。20世纪70年代末,学界开始编纂《中国古籍善本书总目》,在确定收录标准和范围时,不仅提出了历史文物性、学术资料性、艺术代表性的善本“三性”原则,而且列出了“元代及元代以前刻印或抄写的图书”“明代刻印、抄写的图书”等九条便于识别和易于操作的鉴定标准。从而,形成了学界高度认可与普遍通行的“三性”“九条”说。

  进入21世纪,文化强国战略和“中华古籍保护计划”稳步实施,古籍善本的行业标准乃至国家标准进一步科学化、系统化和定型化;古籍善本资源的保护、开发和运用,也纳入文化建设、文化强国的规划,呈现出鼓舞人心的新局面。

  二、古籍善本的“体”与“魂”

  深刻认识古籍善本的文献价值、文化精神和思想意义,必须先认清其文化内涵。古籍善本的文化内涵,有狭义、广义之分。狭义的善本,限于版本学基础领域,着眼于书籍自身的外在呈现形式、表现特点和内在要求,强调技术层面可感知、可量化、可鉴定的客观性表征。广义的善本,既包含狭义的判断标准,又深入到善本的形成和传播过程,乃至背后涉及的诸多文化元素与人的因素。例如创造过程、创造主体、接受群体、社会影响、文化精神、民族特色、人文内涵、思想价值等,由此进入人文精神的更高层面去考察和审视。

  古籍善本,实际上“善”是灵魂、“本”为道体、“古”乃时限。善本的承载介质是“本”,核心在于“善”。“善”既是定性又是标准,既有量化的元素,又有明德的成分,所谓造福他人,不辞劳苦,自觉奉献,甘之如饴。这不仅是对一部书内容形式、水平质量的总体认定与评价,也是对中华文化“以人为本”“尊道贵德”“天人合一”之整体思维模式、重大文化原则的基本遵循。“善”与“不善”,乃比较而言。就狭义说,善本是相对完整丰满,具有一定创新和领先元素的版本,充满建设性和美学性的正能量。就广义讲,善本又蕴含着不容忽视的多种潜在文化精神、思想价值,传播的不仅是书本的知识系统,尤其体现着民族的创造能力、品德素养和文化精神。

  以《说文解字》为例。这部由东汉著名学者许慎积数十年之力精心结撰的著作,对中华文化的认知理解、传承弘扬和世界传播发挥了重大作用。面世当初,就引起很大反响,唐宋明清代有新版,故多有善本。其中,北宋初期徐铉奉诏校定的《说文解字》“大徐本”,影响尤其深广。“大徐本”同汉代许慎新创本、唐代李阳冰刊定本及其他前代传写本相比,不仅在保存内容的量与质上远过前人,而且在校勘的精与细、方法的科学与取舍的严谨上也都略胜一筹,充分体现出既合理保存与继承前人成果,又勇于创新、善于出新的文化精神。

  由“大徐本”的面世与流传可知:一、古籍善本的形成是一个不断丰富、不断完善、不断提高的历史过程,是个体、时代与社会等多个方面相互配合、共同努力的文化成果;二、古籍善本的创造过程中,主要参与者往往是从推进民族文化发展的高度出发的,他们甘愿奉献,有着鲜明的文化自觉,以及斯文自任的社会责任心、历史使命感;三、古籍善本的创造过程,体现了主要参与者的文化创造能力和严谨优良的学风,体现了优秀学术文化薪火相传与“天下之公器”的内在规律性,形成了“道”在书中、书为“道”体的文化特色;四、古籍善本充分体现了推进文化发展和社会文明进步,并“泽及当世”“衣被后人”的“文德”“大德”与“至德”,并由此而使“德”成为善本的灵魂。

  三、古籍善本的“藏”与“用”

  古籍善本“德魂”“道体”的突出特点、形成历程与世界传播,展示出强大的生命活力和深厚的文化魅力。在历代学人的认识使用与不断创新中,古籍善本发挥出文化传承、人才培养和文明发展的巨大功能,实现了无可替代的文化价值。一言以蔽之,古籍善本重“贵用”而忌“深藏”。

  就学者而言,正确认识、积极运用古籍善本,是研究中国古代文化必须具备的基本功。善本知识内容的领先性、治学态度的严谨性和文化积淀的丰富性,既是衣被学林、惠及人类的珍贵资源,又是助力人才成长、推进学术研究、建设当代文化的重要条件。

  此以《晁氏琴趣外篇 晁叔用词》的校注为例。《晁氏琴趣外篇》是北宋著名文学家晁补之的词集。晁氏与黄庭坚、秦观、张耒并列为“苏门四学士”,颇受苏轼称扬。晁氏词学东坡,王灼《碧鸡漫志》称“韵制得七八”,《四库全书总目》卷198《晁无咎词•提要》谓“其词神姿高秀,与轼可肩随”,南宋辛弃疾亦受其词风影响。值得注意的是,晁补之的词,虽然成就甚高且广为流传,但向无注本。这次整理校勘与笺注,于版本选择上颇费心思,十分谨慎。校勘者实地调研了国内多家图书馆的藏本,确定以较为完善的吴昌绶双照楼《影宋金元明本词》之《晁氏琴趣外篇》六卷本为底本。同时,用明代毛晋刻汲古阁《宋六十名家词》、四库全书本《晁无咎词》、丁丙八千卷楼藏《晁无咎词》、吴氏石莲庵刻《山左人词》之《晁氏琴趣外篇》、清末林大椿校辑《晁氏琴趣外篇》等对校。除此,还以清乾隆翰林院抄本《晁无咎词》,以及宋代黄升《唐宋诸贤绝妙词选》、曾慥《乐府雅词》、何士信《草堂诗余》,明代陈耀文《花草粹编》、清代朱彝尊《词综》等参校。经过反复比勘、精心校对、详加笺注,在前人传播成果的基础上,形成了宋代以来第一个比较完备的精校笺注本。上海古籍出版社将其纳入《宋词别集丛刊》,于1991年2月正式印行,让读者省去翻检之劳,获得有益参考。

  在《晁氏琴趣外篇 晁叔用词》的整理笺注过程中,前贤精益求精的优良学风、文化创造的开拓精神,无疑会给校勘者以积极影响和启发。类似的鲜活案例,一次次证明:版本的选择与善本的利用,是学术研究的重要支撑。休眠于图书馆深柜的一些典籍,就这样被唤醒激活,发挥出助力当代文化建设的重要作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开展的大规模的古籍整理工程,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青年学者。随着高新技术的飞速发展,古籍善本逐渐摆脱“藏在深闺人未识”的寂寞命运,成为国家重点保护、深入开发和广泛运用的珍贵资源,成为文化建设的热点。我们期待,古籍善本在当代文化建设与促进人类文明发展的过程中,继续发挥无可替代的重大作用!(杨庆存)

  【系列稿件一】李明杰:中华善本在当代中国的保护与传播

  【系列稿件二】吴国武:激活古籍善本新生命,彰显中华文明新气象

  【系列稿件三】漆永祥:古籍善本何以为文化续脉,为时代添彩

  【系列稿件四】杜志强:古籍善本价值重大,中华文明源远流长

  【系列稿件五】杜立晖:古籍善本数字化,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系列稿件六吴 倩:中华古籍善本里的和合文化

  【系列稿件七熊 明:品味古籍善本中的中国传统文化

  【系列稿件八漆子扬:善本流传泽后世,牙签万轴待今朝

[ 责编:李姝昱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周思明:精品化引领微短剧创作

  • 《雪豹》:走进生命的诗篇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数字基础设施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底座,是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建设的基石。要立足不同产业特点和差异化需求,推动经济产业全方位、全链条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型。
2024-04-23 16:17
高质量构建“大思政课”工作体系要聚焦目标、效果和特色,着力破解思政课建设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问题,带动思政课叙事表达体系和场景体验模式的深层变革。
2024-03-18 10:28
中华文化的主体性植根于5000多年的文化沃土,是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2024-03-08 16:31
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加速发展,各国既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也需要应对新的全球性问题,国际社会迫切需要携手合作,共同打造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网络空间,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2024-03-01 14:51
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春节即将到来。值此之际回望2023年,中国经济主要预期目标圆满实现。展望新的一年,我国经济发展依然将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但同时也具有体量大韧性强创新后劲足的竞争优势、宏观经济政策回旋空间大的支撑效应、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增长红利等三重有利支撑。
2024-02-09 16:37
要聚焦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中心任务,以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和优化政府职责体系为重点,在“加减乘除”上做文章,推进机构改革再深化,为在新征程上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新动力。
2024-01-30 11:31
面对不断升级的数字社交产品,反而需要青年人意识到沉浸式社交环境背后的营销策略与运作逻辑,从而与社交媒体生成的感官刺激与虚拟自我保持距离。
2024-01-15 09:41
“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提出,内含着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宗旨,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根植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符合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体现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高度统一。
2024-01-12 09:39
冬至阳生,岁回律转。在新的一年,我们站在这一年的不易成果上,对未来充满信心,更加需要接续奋斗、砥砺前行,取得更多发展成果。
2024-01-04 15:35
针对目前思政课教师供给能力不能有效满足思政课强起来的发展需要这一突出矛盾,要切实提升教师供给能力,改进教学方式,推动新时代思政课朝着高质量发展。
2023-12-14 17:59
我国始终主动实行扩大进口的战略和政策,连续举办进口博览会,倡导开放合作,与既往的贸易保护理论和政策主张存在根本差异,为维护开放的世界经济注入了强大动力。
2023-11-09 10:22
面向未来,要进一步扩大“朋友圈”,绘制好“工笔画”,对接好“硬联通”与“软联通”,秉持包容、合作、共赢的原则,为实现民族复兴和推进全人类的福祉而努力奋斗。
2023-10-24 11:06
文化交流很重要,我们在讲“一带一路”的时候,也需要讲“共建国家”给我们带来的好处。其实我们面临着如何正确对待自己的问题,“一带一路”不是单方面的施与,而是双向的或多向的互利。
2023-10-10 09:58
我们必须要全面把握东北向北开放的历史使命,通过推动东北亚次区域、国别合作,破解东北亚各国战略意图和利益不同、战略互信缺失的困境。
2023-09-27 09:53
2022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达50.2万亿元,总量稳居世界第二,同比名义增长10.3%,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提升至41.5%,数字经济成为我国稳增长促转型的重要引擎。
2023-09-15 10:49
坚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和总体国家安全观为指导,准确把握完善国家安全法治体系的时代内涵和实现路径,是新时代新征程把中国特色国家安全法治建设推向前进的必由之路。
2023-08-22 09:41
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创造性回答了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大问题,形成一系列原创性理论成果。
2023-08-18 09:14
深刻的理论来源于人民大众的实践,只有不断拓展理论的深度和广度,用“大众话语”说清“理论话语”,理论才能真正变成人民群众手中的尖锐武器。
2023-07-18 17:59
“千万工程”把村庄整治与发展经济结合起来,以乡村经营为抓手,持续打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通道,将生态红利变为民生福利。
2023-07-12 09:32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