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红楼人物的整体布局及出场特点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文艺原创 > 正文

红楼人物的整体布局及出场特点

来源: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2019-09-02 10:09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名家评红楼”系列评论】

  作者:上海师范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教授、中国红楼梦学会副会长 詹丹

  《红楼梦》不但塑造了几十位形象鲜明、富有个性的重要人物,涉及的次要人物及“群众角色”也相当繁多。上海市红楼梦学会编写的《红楼梦鉴赏辞典》中,就收录了约600个人物词条。

红楼人物的整体布局及出场特点

1987年版电视剧《红楼梦》剧照

  从小说内部与外部的关系看,一部具有独创性的新小说《红楼梦》的诞生,必然意味着给文学的人物画廊增添了一批新人形象。而从小说内部人物关系看,一部长篇小说中的人物出场总有先后之分。相对于前面每一回上场的人物来说,后来者的第一次登场都是新人的一次亮相。如果稍具形象感的话,就可能具有或多或少的新特点,并发挥出此前人物不曾有过的作用。就《红楼梦》来说,如何在小说故事的舞台上合理地、分批次地推出新人物,以一种从容不迫的方式带动情节向纵深处发展,是曹雪芹整体构思中的内容之一。

  通过梳理新人上场的节奏可以发现,约600人的总数,前八十回共有约530人出场,还有约70人,是在后四十回才出场的。如果以中国章回小说每十回作为一个故事单元的话,在前八十回中,除开前二十回人物的上场相对比较密集,为故事的展开奠定了基本格局(例如,前十回借助冷子兴演说荣国府、林黛玉进贾府等,直接或者间接地把近150人介绍到小说里来;第十一回至第二十回,通过元妃省亲、办可卿丧事等大型活动,又新引入了约120人),其余各十回,新出场的人物基本是在30至60人左右的幅度摆动。而后四十回,每十回平均有近20个新人出场。

红楼人物的整体布局及出场特点

1987年版电视剧《红楼梦》剧照

  在这一人物上场的整体布局中,有几个特点值得我们注意。

  其一,后四十回相比前八十回,新人的出场不但在人数上有较大的减少,显示出总体的收敛态势,更重要的是,新人的性别比例,被大大打破了。统计显示,前八十回的530人中,男性约为270人,女性约为260人,基本处在1比1的状况。但是,在后四十回,新增的近70人中,有近60位是男性,只有10位是女性。男性与女性的比例,约为6比1。这一情况的变化,耐人寻味。

  《红楼梦》前八十回与后四十回续作的变化,从风格上说,是把一种富有诗意的文本改变成了散文,且在艺术创造力方面大大削弱了。然而,对《红楼梦》来说,后四十回的散文化,从文本的深度来说固然是不够的,但续作者在广度上有所拓展,这也是无可否认的事实。续作者不但有意要把当时的占卜、琴艺、酒令等各种文化习俗更为详尽地引用进来,而且,前八十回进入核心内容后的空间格局,即基本局限于大观园那样一种女性世界的格局也被打破。以前很少提及的贾政在外为官的情形,以及马道婆事发、薛蟠再次犯案等,都在贾府以外的广阔天地得到了展现。就《红楼梦》来说,走向广阔天地,在很大程度上就是走向一个男性化的人物世界。这样,在后四十回中,新登场的人物形象主要集中于男性。或者说,能被人记住姓名的一些人物,诸如包勇、何三、夏三、李十儿、赵堂官、王尔调、潘三保等,基本都是男性也就不奇怪了。

红楼人物的整体布局及出场特点

1987年版电视剧《红楼梦》剧照

  其二,前八十回和后四十回,新人上场节奏,都有一个与其他各十回不相称的最小值。在前八十回中,是第三十一回至四十回,只新增了13人;在后四十回中,是最后十回,只新增了8人。

  小说最后十回很少添加新人是可以理解的,因为已接近收场,没有必要加太多的人物来增加头绪。那么,为什么第三十一回到四十回,新添加的人物也很少呢?这是因为,在这十回中的前部分,发生了宝玉挨打这样聚焦式的冲突事件。宝玉挨打虽然动静闹得很大,但前因后果都是围绕着宝玉而展开。虽然占去三回多的篇幅,但线索铺陈得并不很开,主要是把冲突的内容往幽深处发展了,使得对涉及的相关人物数,有一个总量的控制,不便添加太多新人来转移焦点。而在这十回下半部分的第三十七回,由探春发起成立了诗社,并马上开展了海棠社、菊花社等一系列活动。因为诗社参与人数少,是高雅的小众活动,所以虽然办得也热闹,但并无必要也很难马上引入新人来拓展叙事的格局。

  总之,宝玉挨打的聚焦和大观园诗社的兴办,使得这十回的新人加入成了一个低谷。这当然是作者整体叙述策略而导致的一种结果。

红楼人物的整体布局及出场特点

1987年版电视剧《红楼梦》剧照

  其三,如前所述,前八十回一共上场了约530人,其中男性约270人,女性约260人,男女性别在基本平衡的前提下,男性还要略多于女性。这一统计结果,与认为《红楼梦》是以写女性为主的阅读感受截然不同。我们阅读的第一印象,总认为《红楼梦》主要是写女性的,其中的人物也应该是女性占大多数,但实际的统计结果为什么不是这样?

  一方面,除开贾宝玉等少数几位较具感人的力量外,《红楼梦》中关于男性人物的塑造,总体上都不如女性人物塑造得更生动、更多姿多彩。另一方面,这同样涉及与塑造形象相关联的整体化构思问题。可以说,作者几乎是把主要女性的出场,都当作重要事件来渲染的。林黛玉进贾府,与王熙凤的互为亮相自不必说,许多后来者的各自上场,也都获得了让人瞩目的机会。从而,使得新来的女性,构建了一个富有节奏感的连绵不断的强化印象。这些后来“新女性”的陆续上场,对已有的人物不断进行着烘托、分层和个性的细化,使得女性人物塑造,呈现出一种犹如原子裂变的新生状态。第四十回后的薛宝琴、邢岫烟等,第五十回后的芳官、藕官等,第六十回后的尤二姐、尤三姐等,以富有节奏感的方式持续登场,不断刷新着读者对红楼女性的认识视野。同时,也反衬着那个庞大的男性群体,是多么暗淡无光。从而,让塑造得那么出色的贾宝玉,似乎成了一颗在男人夜空中没有氛围的孤独的星。(詹丹)

 

  红楼人物的整体布局及出场特点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面向社会长期征集优秀稿件。诚邀您围绕文艺作品、事件、现象等,发表有态度、有温度、有深度的评论意见。文章2000字以内为宜,表意清晰,形成完整内容。来稿一经采用,将支付相应稿酬。请留下联系方式。感谢您的关注与支持!投稿邮箱:wenyi@gmw.cn。

[ 责编:李姝昱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乌尔善:以“封神”之名,探寻中国神话史诗的新境界

  • 社媒时代:非遗影像创新,推动中华文化“潮”向全球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契合数字化、智能化的传播格局,适应Z世代拥抱变革、表达活跃、实践奋进的代际特征,以更鲜活的话语、多元的样态实现有效触达,彰显理论的生命力与引领力,是做好新时代理论传播的应有之义。
2025-01-22 11:22
人工智能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最重要的先导产业、基础产业和战略性产业,正在通过生产要素、生产资料更新、重组,生产关系、生产制度重塑,成为最具潜力、带动力和深刻影响力的新质生产力引航。
2024-12-23 13:29
共建“一带一路”的主要目标之一是通过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实现共建国家的共同发展与繁荣。经过11年的共同努力,一大批标志性项目相继建成并投入运营,为共建国家带来了许多实实在在的利益。
2024-12-16 17:13
经济学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角色,应该是在科学决定气候目标的基础上,主要研究如何以成本最小化的方式实现该目标,而不是将经济考虑凌驾于科学之上,由经济学决定温升应该控制到什么程度。
2024-11-26 15:50
数字丝路是我国新时期发展的战略性选择,是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新阶段。数字丝路贸易的伟大实践正在使古老的丝路焕发出新的光辉。
2024-10-10 16:04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国际关系学科建设显著加强,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建设路径都更加明确,要求更加清晰,学科建设明显提速,突出体现在学术创新、实践支撑、人才培养等方面。
2024-10-04 10:01
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学科建设涵盖了高等教育体系中为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需求而设立的大量相关专业和研究方向,在实践中也是由一个庞大的职业群体共同推进着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相伴的城镇化进程。
2024-10-03 09:55
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为理论创造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4-09-19 11:05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深入,数智化将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动力,助力中国实现美丽中国建设和“双碳”目标,为全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2024-08-15 10:22
网络梗”越来越成为网络空间讲好正能量故事的优良载体。加强“梗能力”建设,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高质量传播的重要途径。
2024-08-06 10:17
与“修昔底德陷阱”的预设恰恰相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向前发展。
2024-08-02 15:08
“碳中和”背景下,有必要将具有高碳汇水平且集中分布的区域纳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当中,实施具有规范性和制度化的用途管制策略。
2024-08-01 09:52
数字治理,本质上是数字技术向多元治理主体赋能增效的过程,其目的是在数据收集、分析、利用的基础上,从多个层面对治理系统的感知、决策和执行能力进行提升。
2024-07-10 17:13
在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我们更需要的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念,而非吸引眼球的所谓“理论”。
2024-06-21 16:53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必须用好总体国家安全观这一强大思想武器,自觉运用其方法论原则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从整体上把握国家安全,不断开创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新局面。
2024-06-13 09:36
数字基础设施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底座,是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建设的基石。要立足不同产业特点和差异化需求,推动经济产业全方位、全链条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型。
2024-04-23 16:17
高质量构建“大思政课”工作体系要聚焦目标、效果和特色,着力破解思政课建设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问题,带动思政课叙事表达体系和场景体验模式的深层变革。
2024-03-18 10:28
中华文化的主体性植根于5000多年的文化沃土,是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2024-03-08 16:31
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加速发展,各国既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也需要应对新的全球性问题,国际社会迫切需要携手合作,共同打造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网络空间,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2024-03-01 14:51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