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编者按: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学党史、用党史,多次强调“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时值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光明网特别策划走进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融媒体项目,隆重推出“展览馆里的党史”系列专家解读视频。该系列视频采用“虚拟演播室”技术,邀请权威专家围绕展览馆相关展品及主题进行解读,全方位、多维度地展现建党百年的光辉历程和伟大成就。本期,我们邀请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序厅大型漆壁画《长城颂》作者,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程向军讲述作品的创作历程和艺术感悟。
2020年4月,我接到了为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序厅设计壁画的任务。作为一名漆画教育工作者和创作者,我极为珍惜这次千载难逢的机会,用了大概一个月的时间,多次到长城实地考察。作品经过多次评选,最终顺利入围。
用“一支笔”描绘壮美长城
《长城颂》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漆壁画,高15米,宽40米,在经过现场的严格测算后,我们决定把壁画的板子分为100块,以此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我和团队成员克服重重困难,为的就是能将其打造成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的艺术名片。在创作草稿的时候,经历了大概20多稿的修改,烽火台从左挪到右,又从右挪到左,从中间偏上挪到中间偏下……最终在2020年6月初次通过画稿设计。完成画稿以后,由于是纸质版画稿,党史馆负责方还希望看到实物版本,所以我们又用两个月时间完成了漆画稿1:10的打样。9月,画稿最终通过,开始进入紧张的制作环节。
漆画的制作工艺非常复杂,尤其这次需要完成100块,这对于团队的每个人而言,都是一次巨大的挑战。从一开始计算人工和测算进度的时候,我们就制定了严格的曲线表,每人每天自行评估是否完成了工作量,确保没有返工情况的发生。整个创作团队有近50人,为了赶时间、抢进度,我们每天持续工作14个小时以上,吃饭时间压缩到了十几分钟。为了保持同一个步调,坚持一种创作风格,我们还提出了一个口号:“用一支笔完成一幅画”。也正因秉持着这样的信念,我们才能高质量地完成此次任务。
材料创新:艺术与技术的完美结合
中国山水画擅长以平远法构图,画面分为近景、中景、远景三个层次。而在这幅壁画作品中,它的横长恰恰给我们提供了表现群山的空间。近景以古松及明长城烽火台、山石造型构成,山中溪水汇聚成河,寓意中华民族绵延不绝。中、远景则以绵延不断的群山构成,表现东方巨龙越群山,经绝壁,起伏在崇山峻岭之巅的雄姿。另外,我们预测观众进入展厅的关注点在1/2以下位置,对这部分细节进行了着重处理。在实际测量之后,为了从视觉上形成较强的冲击力,将明长城的第一烽火台拉高到与实际高度极为接近的尺度,雄伟壮观的气势呼之欲出。
党史馆序厅的室内净高大概20米,无论是阳光的照射还是室内的空调,日后都会对壁画造成影响。而传统漆板大都由木质胎板加工而成,材料稳定性不好,尺寸误差大、易变形,经过多道髹漆工艺制成的胎板自重较重,不利于防火,安装也很困难。因此,从设计之初我们就考虑到了材料创新。为解决工艺方面的难题,我们请国内专家进行技术论证,最终选用铝蜂窝板作为壁画胎板。这也是国内漆壁画中首次选用铝蜂窝板做壁画胎板。铝蜂窝板不仅减轻了墙体负荷,不易变形,而且误差小,能使画面整体平整美观。
《长城颂》以红、黑、金、白作为画面主色调,且所有颜色均由手工研磨调制而成。天空部分使用了金色,铝箔粉上罩染透明漆后形成的暖金色,展现了霞光辉映天际时的美妙色彩。主体部分使用了传统漆艺中的朱砂颜料,不仅展示出漆画独特的艺术魅力,也寓意着祖国的红色江山。暖金色与朱砂红相互呼应,呈现出厚重、雅致的效果。同时,朱砂红与红色花岗岩地面相得益彰,视觉效果上也更显恢弘大气。
艺术创作当融入时代、凝聚精神
万里长城是人类历史上的人工建筑奇迹,在中国历史上有着深远巨大的影响,也积淀和凝聚了丰富深刻的思想内涵。然而艺术家只有真正将思想情感融入时代,凝聚精神,才能够准确地把握主题,从而创作出优秀的作品。
在建党百年的重大历史节点上,完成这样一幅作品,我感慨万千。作为一名艺术创作者,我希望以国家和时代的角度思考问题,呈现展现国家形象和时代审美的作品。作品完成后,我的校友王奕特意为《长城颂》撰写了一段献词:
巍巍长城,是华夏文明的历史见证;
绵延峻岭,是祖国大地的红色江山。
长城,是画卷,是史诗,
是中华的颂歌,是民族的脊梁。
长城,是怀念,是感恩,
是先烈的铁骨,是后辈的深情。
——献给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大型艺术漆壁画《长城颂》
正如词中所言,长城作为一个民族的精神支撑,将以丰富的精神内涵成为嵌入人们记忆的永恒符号,其所象征的中华民族精神也必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发扬光大。
出品人:杨 谷
总策划:陈建栋
监 制:吴丛丛
统 筹:章丽鋆 施墨
导 演:张 晞
编 辑:刘冰雅
摄 像:常世林 梁爽
制 作:路天悦 臧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