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邓一江(国家大剧院副院长)
《沙湾往事》是舞剧创作中的上品。最大特点是较好地用舞蹈动作语言完成了舞剧的叙事任务。在叙事表现方式上有两点值得总结 :一是把生活动作提炼后的舞蹈化,既区别于一般的哑剧表演,又能让观众从舞蹈动作的直白表述中理解动作的表意;二是舞剧中角色的舞台行动,通过另一个时空的舞蹈表现,来外化角色舞台行动的具体内涵,既强化了舞剧叙事的诗意化,又通过角色与群舞双时空同步舞蹈表现,推进剧情的发展与人物情感的抒发。值得肯定。
邓一江提出了几点意见。第一是舞剧的表现风格上下半场不太统一。上半场在叙事的同时,更诗意化,这是该剧的特色。因为舞剧中表现的是音乐人的故事和情感,音乐是听觉艺术,本身就是虚幻、抽象性的东西,用这种叙事中的诗化风格来表现我们的音乐人,既符合舞剧的表现样式,更符合音乐人的特质。但是下半场突然倾向写实,日本人一出来,过于突兀,与上半场的表现风格不相符,应该和上半场的表现风格统一。建议:将战争作为背景,日本鬼子的形象可以虚化处理,人民与鬼子的矛盾冲突,设计一个“逼唱堂会”的戏剧事件,围绕此事件去编排,虚化鬼子,真实表现音乐人及群众的抗争和情感。这样,既完成了舞剧人物形象的塑造和主题立意的表现,舞剧的整体表现风格就更令人满意。
第二是要加强舞剧人物形象的个性塑造,现四个主要角色的形象动作存在同质化。建议:从四个人物舞蹈的形态和动作的节律上下功夫,从人物的背景,从人物的职业,从人物的生活环境当中去寻找人物的舞蹈个性形态,特别是人物在静态时空的表现时,个性舞蹈形态更能表现个性性格。再则,对人物情感舞段的编排,还要细化,要根据人物关系间的不同情感进行不同的编排,例:一个是热恋,一个是暗恋,在编排方式和节律处理上就要不同,特别是节律的处理,这样就可避免动作的同质化,强化人物形象动作的个性化。
第三个方面,结尾女主角给遗忘了,不完整。建议:结尾对女主角要有个交代。而且男女主角的关系不仅仅是爱情的倾诉对象,也是男主角创作的动力,有一个从爱情向(抗争后)创作动力的转化与升华,这样不仅展示二人间爱情的品格,还能深化主题。
(光明网记者刘冰雅根据采访录音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