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赵阡合
在刚完结不久的某部电视剧中,演员白鹿展现出了与以往截然不同的形象:短发、戴牙套、黑皮肤、走路外八字……完全不像其往日那般清丽。然而,此番装扮不仅没得到观众认可,还因演技缺乏突破,被批为“无效扮丑”。
流量艺人靠“扮丑”转型,在娱乐圈早已不是新鲜事。明星凭借颜值工作,但颜值并非万能。当他们想要延长演艺生涯、努力成为优秀演员时,美貌有时反而会成为阻碍,让他们难以突破固有形象。于是,靠“扮丑”摆脱外形局限,成为一些艺人向业内传递转型决心、拓宽戏路的方式。
精进演技需要时间沉淀,演员得不断揣摩角色、总结经验。但“扮丑”似乎成了一条捷径,能让艺人短期内实现“外形重塑”、扭转风评,冲击重量级表演奖项,提升商业价值。这条捷径把功利置于努力之前,将“扮丑”当作吸睛噱头,却忽略了关键——“扮丑”并不一定意味着有好演技。
在这部剧开播前,导演曾多次表示白鹿的形象过于漂亮,不符合其心中女主角形象,于是为让白鹿往“平凡女孩”转变,进行了一番造型改造。演员也想借此跳出舒适圈,展现不同的自己。可结果却不尽人意,这一设计不仅没达到目的,还凸显了其表演短板。比如白鹿念台词时原本就存在嘴部突出、用力过猛的问题,戴上牙套后,这个问题被放大,演到激动处,给人咬牙切齿、口水翻飞的感觉,让观众很出戏。
在此之前,包括周也、李沁、赵丽颖、杨幂、杨颖在内的不少流量花旦都曾尝试靠扮丑转型,却很少能得到观众的正面评价。典型的例子是杨幂在电影《宝贝儿》中饰演先天残疾的清洁工,特意涂黑皮肤、加上雀斑,外形有很大突破。影片上映前在各大影展收获诸多荣誉,正式上映后却暴露出问题——演员刻意扮丑扮土,表演生硬,影响了电影的整体观感。像有一场倒垃圾的戏,尽管杨幂努力表现角色劳作的熟练度,但倒垃圾时翘起的小拇指还是透露出内心的嫌弃,看着非常别扭。
男明星同样热衷于“扮丑”转型,许多人都在不同作品中有过扮丑的尝试。黄晓明在《戴假发的人》中扮丑,刘昊然在《我和我的祖国》《燃冬》《解密》中扮丑,王俊凯在《断桥》《刺猬》中扮丑,范丞丞在《了不起的夜晚》中扮丑……然而,观众对此并不买账,原因在于他们只是把扮丑当作打破刻板印象的手段,没能让外形和演技与角色完美匹配。
那么,什么是“有效扮丑”呢?有资深演员曾说过,“让观众忘记演员,记住角色,这才是境界”。也就是说,形象突破本身不值得炫耀,塑造出好角色才是演员的本职。“无效扮丑”和“有效扮丑”的区别就在于,前者让观众记住的是明星,后者让观众记住的是角色。
如果说流量艺人靠“扮丑”谋求转型,那实力派演员则是借“扮丑”追求更高的表演境界。“扮丑”有独特的表达空间,能用外在的“丑”凸显人物内在的真、善、美或假、恶、丑。这种内外的反差感或趋同感,在很多影视作品中都有体现。
在电影《立春》里,蒋雯丽饰演的王彩玲就是一个经典的人物形象。王彩玲外貌丑陋,但开口就能唱出美妙的歌声,还怀揣着进入知名歌剧院唱歌的梦想。丑与美在这个角色身上形成强烈对抗与反差。这里的“丑”不只是外貌,更是现实的写照,是很多人都会面临的困扰。角色努力直面自己的“丑”,无论是外貌、兴趣还是追求,都与周围环境格格不入。美与丑、炽热的梦想与冰冷的现实,这种强烈反差让观众与角色产生共情,理解其对平庸的反抗、对自我的怜惜,因为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每个人都能在这个角色身上找到自己的影子。
演员秦昊在《隐秘的角落》和《漫长的季节》两部电视剧中的扮丑也很有代表性。《隐秘的角落》中,他首次尝试秃顶造型,突出了角色自卑、阴暗、扭曲的心理,为张东升后来的杀人行为埋下伏笔。在《漫长的季节》中,秦昊饰演的龚彪从青年时的意气风发,变成脸部坑洼、长着酒糟鼻的病人。这种外貌变化并非多余,而是为剧情和人物服务,展现出时代巨变下个体的无奈与扭曲。正如秦昊所说,“演员的外形不重要,最重要的是服务于角色”。
可见,要让“扮丑”发挥最大作用,演员对角色的理解和演绎至关重要。“扮丑”能让演员更贴近角色,但不是塑造角色的唯一方法。艺人外形变化或许能吸引观众眼球,但无法左右观众的评判。只有真诚、可信的表演,才能真正塑造出深入人心的角色。
无论是流量艺人还是实力派演员,最终都要凭借演技站稳脚跟。只有回归表演初心,肩负起留下好作品、好角色的使命,他们塑造的角色才能更打动观众。(赵阡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