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孙亮(中央戏剧学院戏剧管理系副主任、教授):
因为专业的关系,我总是一边看剧,一边看观众反应。第一次看辽芭的《八女投江》,觉得很惊喜。人物刻画有区分,很生动。几对年轻人的感情线索,设置得很巧妙。细节描写很细腻,很感人。手绢舞,富于民族特色。诸如此类,都让芭蕾舞更贴近中国观众的欣赏习惯。我觉得观众是不由自主地发出了掌声,而不是礼节性地发出掌声。艺无止境,《八女投江》很精彩,但还可以继续完善。
首先,观众上半场的情绪投入要高于下半场。例如,冷云在小黑板上写下“家”字时,我没看清楚,感觉好像少了一笔。当时,听到有些观众在小声议论,说明大家看得很认真。到了下半场,观众的反应就少了一些。是否能在演出时间上尽量压缩?目前两个小时、上下半场,考虑到年轻观众的欣赏习惯,觉得时间稍长了。
其次,结尾“投江”有点突兀,本来应是点睛之笔,但没有让人心潮澎湃。感觉像是一直压抑着,希望有一次释放,哭也好,笑也好。但是剧情突然完了,观众其实期待更多,期待一些和自己心灵契合的东西。希望尾声“投江”能够过渡得更自然,着墨更多,内容更充实。最后,如果是做巡演,还是要多听普通观众、年轻观众的意见。
除此,还要多做一些市场调研。观众拿到了票,首先看的是演出信息:这个戏何时开演,在哪儿演,票价多少?但现在,宣传册上的演出信息好像有点缺乏。观众和剧组之间的联系,希望能够建立起来。
总体来说,感觉辽芭是一个很棒的团队。能够有这样一次观演经历,非常感谢。希望《八女投江》能够真正成为艺术精品,让更多观众喜欢。
(光明网记者李姝昱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