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光明网讯(记者 石依诺)3月22日,由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主办的戏曲“像音像”工程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在京举办,京剧叶派代表性传承人叶少兰、文化部副司长吕育忠、央视戏曲频道总监等戏曲界专家、代表参会并进行讨论。
“像音像”工程表演曲目 评剧白派代表性传承人王冠丽主演《珍珠衫》剧照
戏曲“像音像”工程并非影视剧中为投机取巧而采取的人像“抠图”合成,而是先在舞台取像、后在录音室看像录音、再由演员本人为自己的录音配像的方式,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反复加工提高,留下最完美的艺术记录。“录音和录像都是一遍又一遍,我记得录《西厢记》时有一个唱腔录了整整20遍。”京剧叶派代表性传人、全国政协京昆室副主任叶少兰说,“像音像”工程是把当代名家艺术创作鼎盛时期的最佳状态保留下来,要把京剧的每一个方面的精华和标准都反映出来,因此高标准、严要求是“像音像”工程的主题。“我们不是电视剧,通过分镜头和导演处理的电视剧,口形、感情必须一致,不能貌合神离,舞台感、真实感都要出来。”
“作为‘像音像’工程的首批实践者,我内心很激动,虽然录制过程很辛苦,但是我痛并快乐着。”天津京剧院实验团团长王艳对记者说,用“像音像”手段录制一部作品至少需要一个月以上的时间,但是这可以让作品更严谨,也保留了演员的最佳状态,对于演员自身的专业也是一种磨砺和提高。据了解,天津京剧院是“像音像”工程的首个试点地区,未来“像音像”工作将由天津推进至全国、由京剧扩展至其他地方剧种。
《十三五规划纲要》提出要落实文化精品创作工程,推动传统戏曲传承发展,2017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在《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中提出将“做好戏曲像音像’工作”作为“滋养文艺创作”的重点任务之一。“像音像”工程有利于戏曲活起来、传下去,是戏曲的活态转化。
“‘像音像’不是将音像简单缝合,而是将科技和传统艺术进行有机融合。”中国文联理论研究室主任庞井君表示,“像音像”体现了总书记所说的对传统文化进行现代化的转换和创新发展,也实现了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两创。“京剧从深厚的传统文明当中走来,同时要有现代的精神气质。”庞井君说,在现如今电子视听的时代里,传统艺术要积极的借助现代科技的力量打造崭新面貌。
文化部于2016年成立京剧“像音像”工程办公室,组建了京剧“像音像”工程专家指导委员会,计划在全国范围内,从60岁以下、获得过文华表演奖和梅花表演奖的艺术家中遴选出第一批102名演员、 127部剧目,在“十三五”期间录制350部剧目。“质量是生命线,不能急功冒进。” 文化部艺术司副司长吕育忠提出,“像音像”工程要稳中求进,在尊重规律的基础上确保工程艺术质量。据了解,“像音像”工程已被写入中共中央《关于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意见》,文化部高度重视,“戏曲‘像音像’工程是对传统文化当代传承的一个重大引领,”吕育忠表示,“像音像”工程对延续中华文脉、增强文化自信、文化自觉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不仅为观众奉献了一批优秀精美的节目,也为后世提供了珍贵的资料,更为京剧的传承发展留存下了宝贵的艺术精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