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 正文

数字阅读的深与浅

来源: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2017-09-13 11:00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作者: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主编、编审,华中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 范 军

  所谓数字阅读也可称为数字化阅读,或网络阅读,指的是阅读的数字化,主要包含两层意思:一是阅读对象的数字化,其阅读内容是以数字化的方式来呈现的,如电子书、网络小说、电子地图、数码照片、博客、微信等等;二是阅读方式的数字化,也就是阅读的载体不再是平面的纸张,而是网络在线阅读、智能手机、电子阅读器、iPad等。事实表明,阅读领域的数字化浪潮正席卷全球,我国也不例外。数字阅读与传统阅读对照,似乎大有“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的味道。

  数字阅读持续走高,影响加大,对传统阅读形成了严峻的挑战。

  2017年4月18日,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发布了第十四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的主要情况。报告显示,2016年我国成年国民各媒介综合阅读率为79.9%,数字阅读方式的接触率为68.2%,图书阅读率为58.8%,数字阅读明显超过传统的纸质读物阅读。成年国民的上网率为73.8%,通过手机阅读的比例明显增长,这已是连续8年增长,手机接触时长的增长也很显著。而与之对应的是,传统方式的阅读除了图书略微增长基本持平以外,报纸、期刊的阅读率连续多年下降,且降幅较大。显而易见,网络文化正以它全新的传播方式、海量的资讯信息和绝佳的时效优势,对全社会的阅读方式、阅读内容,以及人们的阅读兴趣和习惯、获取知识的方式都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对传统的书报刊的阅读造成了严重的冲击和空前的挑战。

  毫无疑问,数字阅读带给了人们学习和生活更多的便利,其间也内含着更多的乐趣。如果说传统阅读还强调“寒窗苦读”之“苦”,数字阅读则以“悦读”之“悦”相标榜。对此,有人欢喜有人忧。习惯传统阅读的人士不无担忧:随着数字阅读的日益兴盛,传统的纸质出版物是否会渐趋消亡?数字阅读带给人们轻松愉快的享受之时,传统阅读留给人们的文化韵味和思想深度是否会荡然无存?而对于出版行政部门来说,数字阅读对于那些不具备鉴别力的未成年人来说,海量而庞杂的阅读内容的监管似乎也是一个极大的难题。更深入一步,数字阅读表面上的深与浅,则暗含着知识体系的建构与解构,乃至“三观”型塑结果的截然不同。这也正是下文要进一步探讨的紧迫问题。

  数字阅读带给人们的是零散的信息,而非系统的知识,这是不争的事实。

  如前所述,数字阅读因其便捷越来越普及。所谓“三屏”(手机屏、电脑屏、电视屏)一直在不断蚕食我们阅读的时间和空间。无论是在各种公共场合,还是在个人的闲暇时间,绝大多数人不是在用手机消遣或浏览,就是用其他移动终端在看片、玩游戏等,传统意义上读书人在不断减少。连华东师范大学许纪霖教授这样的知名人文学者都感叹说:“不知不觉中,我变成了一个手机族。”他说自己40岁以前看的都是书,是标准的“书本族”,但2000年以后,渐渐习惯网上阅读,有了微博,后来又有了微信,“一开始也是觉得好玩,渐渐发现自己离不开手机了”。这样的生活让许纪霖产生了一种恐惧感,他发现自己几乎没有了读书的时间。

  其实,问题的关键并不是“读屏”还是“读书”,而是“读屏”或者“读网”带给我们的是什么。许纪霖认为微博、微信上的内容大多是“信息快餐”,90%的内容看完就忘。为了记住10%的东西,而浪费90%的时间,这样做真是不值得。其实,传统的读书人大抵都有同感。读屏无疑是一种轻松的、休闲的、浅表的碎片化阅读,通过微博、微信阅读到的基本属于资讯而非知识。知识是完整的,是整体的,不是以碎片的方式存在的。即便是某些知识性内容在新媒体上呈现出来时,人们也会自觉地将其进行资讯化、碎片化处理,其内在的体系、自身的逻辑往往被肢解或解构。有专家指出,书本这种传统的阅读方式强调的是一个完整的体系性知识,这正是阅读的应有之义。而与数字阅读相伴而生的是知识的碎片化、资讯的零碎化,建立在这种基础上的文化如何积累、如何传承已成问题,更为危险的是靠各种破碎的知识和资讯“拼凑”起来的没有世界观的“三观”,乃至连表达方式都是破碎的,其危险性毋庸置疑。

  平衡数字阅读与传统阅读,力求让“深”与“浅”的阅读共生互荣。

  数字阅读是不是就等于浅阅读?有专家持不同意见。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国民阅读研究与促进中心主任徐升国就指出,数字阅读与浅阅读并无必然关联,它肯定有碎片化内容,但也有使用电子阅读器等读书的情形存在,“浅”与“深”的阅读是同时存在的。从整体上看,追求价值阅读的行为仍在进行。

  明知道数字阅读“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我们还是期待让数字化的“马儿慢些走”。政府和有识之士早已意识到国民阅读中的种种困境,一再倡导全民阅读,号召共建书香中国。一些城市如张家港、常熟、苏州等率先建设“书香城市”的作为,其着重点还是放在传统阅读上。

  让读者尤其是青年读者知道数字阅读的利弊得失,吸收传统阅读的长处与优势,无疑也是十分必要的。与此同时,数字阅读里也还可以加入部分“深阅读”的内容(如《文艺报》的微播报请作家朗诵自己的新作),只是要把握好度。传统阅读里也不乏肤浅的、消闲的、娱乐的东西,我们同样不能任其泛滥,甚至成为阅读主潮。

  现在看来,数字阅读取代传统阅读还为时尚早。有专家乐观地指出,回归纸质图书已成为一个世界性的潮流,美国、英国、法国目前都出现了类似的趋势。这些国家电子书的销售放缓,而纸质图书的销售稳步增长,我国也是如此。数字阅读显然因其快捷方便更适合快速的碎片化浅阅读,传统的纸质阅读更适于知识逻辑性强、体系化程度高的深阅读。读者对深阅读的需求不会消失,纸质出版物依然有其市场和发展前景。在相当长一段时间,传统阅读与数字阅读会双轨并行,延伸至远方。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尽可能让二者取长补短,互生共荣。(范 军)

数字阅读的深与浅

文章刊发于光明日报(2017年09月12日 16版)

  【相关阅读推荐】

  周由强:坚守与求变:媒体融合环境下的网络文艺评论

  庄 庸:网络文艺评论亟需“进场”

  夏 烈:网络文艺批评的三个学理支柱

  欧阳友权:网络文学的“大格局”与“小世界”

  李 春:网络大电影:中国类型电影的实验场

数字阅读的深与浅

更多精彩内容,请扫描上方二维码!

[ 责编:刘冰雅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离职》:晚期资本主义时代的职场人生

  • 陈一军:盛大的敦煌,盛大的散文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人的现代化是人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实现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变,社会关系和谐发展,人的素质全面充分提高。
2023-03-22 16:29
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是重塑区域经济发展格局的重大战略,是区域经济增长模式的空间表达,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集中体现。
2023-03-17 10:56
科技体制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社会各界利益格局的调整,只有立足国家发展大局和科技发展规律,才能够保证国家科技体制改革取得成功。
2023-03-11 14:23
促进数字经济和革命老区乡村特色产业深度融合,既要推动影响革命老区乡村特色产业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又要加快支撑数字经济发展的农业新基建建设。
2023-03-09 10:44
为了实现中国经济增长奇迹的长期可持续性,必须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这意味着中国经济发展要由数量追赶转向质量发展转型。
2023-03-06 16:13
自由、民主、人权是人类的共同追求,但不是只能有一种模式,所谓“民主对抗威权”不是当今世界的特点,更不符合时代发展的潮流。:“普世价值”的内涵实际上已经被窄化为特定的西方价值。所以我们应该超越狭义的“普世价值”观念,倡导全人类共同价值。
2023-03-01 10:16
做好国际传播,要做很多的研究,做到知己知彼,只有研究不断深入,拿出来确切的、有说服力的资料,才能增加我们对外传播中的论述能力和说服力。
2023-03-01 10:12
拓展监督的深度和广度,搭建“互联网+监督”平台,将具有强大公信力、权威性的传统新闻媒体与更迅捷、更开放的新媒体相融合,充分发挥社会舆论和新闻媒体的监督合力。
2023-02-17 10:53
通过数字生产力的动力变革、绿色生产力的理念变革和蓝色经济的空间变革必将加速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实现和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进而推动新发展格局的加速实现。
2023-02-08 09:28
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是影响国家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与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决定性因素,对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的变革具有重大影响。
2023-01-13 11:25
坚持“以我为主”,多措并举建立和强化多元协同供应体系,增强持续稳定供应的能力;完善能源资源消费总量和强度的双向管控,全面实施能源资源节约战略,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2023-01-11 10:29
要想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既要立足于中国大地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养,回答好中国之问;又要拓展世界眼光、洞察人类发展进步潮流,吸收人类优秀文化成果,回答好世界之问。
2023-01-04 10:38
数字经济新业态、新模式为传统产业带中小微企业数字化转型,及高水平供求动态平衡的加快实现提供了新思路。
2022-12-14 10:10
所谓网络意识形态,是指多元主体在互联网空间映现社会关系而形成的认知系统,借助网络工具得以呈现于网络空间的观念的上层建筑,其形成、呈现和发展依然受制于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在一定条件下对现实实践具有反作用。
2022-12-02 16:16
当前,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推动高质量发展,要更好发挥园区产业和资源优势,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
2022-11-28 09:21
国家安全体系是一个复杂庞大的社会系统,构建国家安全体系是一件繁杂艰巨的系统工程,在总体国家安全观指导下构建现代化总体性国家安全体系任重道远,需要政学各界通力合作、坚持不懈、不断探索。
2022-11-25 15:24
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应以独立、自主、安全的高质量发展为指引,积极推动全面、开放、协同、包容、可持续的引领性创新。
2022-11-15 09:28
新时代十年伟大变革续写了中华民族文明史的伟大辉煌,擘画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开辟了马克思主义新境界,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必将对中华民族的未来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2022-11-11 15:05
推进“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当然是“艰巨性和复杂性前所未有”,但是人口规模巨大这一典型特征也为中国实现现代化带来优势,充分认识并利用人口规模巨大的优势,可以缓解艰巨性和复杂性。
2022-11-09 09:37
伟大斗争锻造了中国共产党坚忍不拔的意志、无私无畏的勇气、不怕牺牲的精神、百折不挠的品质,这是百年大党的成功之道和青春密码,是我们赢得胜利和继续胜利的不竭力量源泉。
2022-10-18 09:48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