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中外知名学者共议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中华文化与世界文明论坛在京召开
光明网讯 9月23日,中华文化学院(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在京举办中华文化学院成立20周年大会暨“中华文化与世界文明”论坛。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华文化学院院长严隽琪出席大会并致辞;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许嘉璐、文化部原部长蔡武,以及来自中、德、意、加等国的十余位知名专家学者出席论坛并发言;九三学社中央常务副主席、中华文化学院副院长邵鸿,以及部分在京教研机构及各地中华文化学院学员500余人参加此次大会。大会由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党组书记、第一副院长潘岳主持。
会议现场举行的圆桌论坛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中华文明是在中国大地上产生的文明,也是同其他文明不断交流互鉴而形成的文明。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本次论坛聚焦“中华文化与世界文明”,倡导以文化共存反对文化霸权、以文化交流打通文化隔阂、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增进各国之间的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信任,推动中国与世界的共同发展、共同繁荣。
在论坛上,专家学者围绕中华文明与西方文明的差异与互通、中华文化对世界文明的吸纳与创新、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机遇与挑战、中西文明对话与中国话语体系的构建等四个议题展开深度对话。学者们形成了三点基本共识:第一,中华文明作为世界上唯一以国家形态延续至今的伟大文明,崇尚孝悌、尊奉民本、注重和谐、追求大同,对于当今世界具有不可替代的积极意义和当代价值,为人类社会提供了一套明显区别于西方价值的文化资源,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了独特的东方智慧。
第二,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中华文明与世界文明互融互鉴的历史现实充分说明,多样性与差异性是不同文明互补共融的基础。中华民族是开放包容的民族,中华文明是善于学习创新的文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推动中华文明与世界其他文明互鉴互融的重要动力,是建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支撑。
第三,中华文明完全可以为新的全球化时代注入更为积极进步的文明内涵,中国应当也必须在保持深沉的文化自信的前提下,努力向世界发出中国声音、提出中国方案、分享中国经验,为优化全球治理秩序、塑造人类美好未来探索更好的共赢之路。
严隽琪在大会致辞中强调,中华文明始终尊崇不同文明间发展机会的均等和发展方向的自主,对促进人类文明的包容发展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她强调,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的兴盛为支撑。中华文化学院将以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导,不断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以研究、传播和复兴中华文化为职志,强化文化共识、增进文化认同,努力建成爱国人士的培养基地、中华文化的传播窗口、文明互鉴的交流平台。
许嘉璐在论坛主旨发言中指出,21世纪的世界文明正在发生巨大变化。经济全球化条件下,与殖民、战争、压迫相伴而生的西方现代化走向了历史的反面。“中华民族是吞食苦涩甚多而苏醒过来最快的民族之一”,中国的发展历史充分证明,各国只有立足于本国的民族文化,保持本国的民族特色,才可能借助独特的民族文化使世界认识自己,从而走向世界。当前,我们要努力传承优秀的中华文化,用老百姓听得懂的话语讲清楚中华文化,向世界贡献中国智慧。
蔡武认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大理念,根植于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借鉴了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契合了世界人民求和平、谋发展、促合作、要进步的共同诉求。这一理念的实质在于“以人为本”与“合作共赢”,体现了应对人类共同挑战、创造全人类美好生活的责任担当,为应对当前全球性挑战指明了方向。中华文明理应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做出更大贡献。
北京大学副校长、哲学宗教学系主任王博表示,作为负责任的大国,中国要正确处理中华文化与世界文明的关系,就要坚持“做自己”,注重中华文化的主体性;也要坚持“在一起”,注重中华文化与世界文明的共通性。中国与世界应当在多元中求共识、在差异中求会通,在寻求统一中包容差异、在尊重多样中确立一体,成为真正的命运共同体。
著名汉学家、德国波恩大学汉学系教授沃尔夫冈•顾彬发表看法称,中国是欧洲文明的“福分”,中华文化一直为西方文化提供滋养,但长期以来,西方人并不了解中华文化与世界文明的对话历史,更不了解中华文化对世界文明的影响。如果说20世纪的德国哲学是“我者”与“他者”的对话,那么今天的世界就是“我者”与“伙伴”的交流,开放对话为当今世界不同文化间互融互鉴、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打开了大门。
加拿大籍著名汉学家、山东大学政治学与公共管理学院院长贝淡宁针对全球治理体系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民主选举制并不是衡量政治进步的唯一标准,在中国长期政治实践中形成的“贤能政治”同样是重要的判断标准。“天下为公,选贤与能”的历史传统决定了贤能政治比民主政治更适合中国的国情、历史和文化。
参会学员代表在会后对记者表达了参会体会。他说,中国主张的和合文化,与世界各国文化中相关思想有内在的融通之处。我们需要站在“地球村”的角度,叙述共同的文化故事,寻找共通的深层文化结构,以表达显现为差异样态文化的共识意义,使中国文化自信、自如地走向世界。
据悉,中华文化学院为纪念成立20周年,9月以来已相继举办“中华文化与宗教中国化”“中华文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中华文化与一国两制”等高端论坛,相关领域的知名专家学者出席论坛并进行了深入交流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