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北京大学第十五期人文论坛在京举办
光明网讯(记者石依诺 通讯员张立娜)12月15日下午,北京大学举办了以“迎向中国电影新时代——产业升级和工业美学建构”为主题的第十五期人文论坛。据了解,本次论坛由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北京大学人文学部、中国电影评论学会、北京大学影视研究中心共同主办。
北京大学第十五期人文论坛现场
中国电影家协会秘书长、中国电影评论学会会长饶曙光,中国电影评论学会常务副会长张卫,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北京电影学院特聘教授贾磊磊,华谊兄弟电影有限公司总经理叶宁,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电影所所长刘汉文,北京大学艺术学院院长王一川、副院长陈旭光、影视系主任李道新、艺术理论系主任李洋等教授出席论坛,围绕中国电影在新时代的发展与变革进行了深入讨论。
与会嘉宾合影留念
截至目前,2017年中国电影票房已经冲破500亿元大关,但票房繁华背后的隐忧却不容忽视。随着国产电影行业的迅速发展,“质量提升”“产业升级”“工业品质”“机制保障”等话题也逐渐成为业界关注的焦点。值此中国电影迎向新时代的重要关口,北京大学针对提升电影质量、强化质量提升、规范电影全产业链机制等问题召开了此次论坛,旨在召集中国电影学界、产业界、创作界精英献计献策,把脉中国电影的新时代发展、预测未来国产电影趋势。
中国电影家协会秘书长、中国电影评论学会会长饶曙光
中国电影评论学会常务副会长张卫
论坛由北大影视戏剧研究中心主任陈旭光与张卫副会长主持,王一川、饶曙光等致辞。在主旨发言中,饶曙光提出中国电影进入新时代,产业升级及其整体性的升级换代与建构工业美学规范和体系是大势所趋。为了抗衡好莱坞,特别是能够与好莱坞正面抗衡,中国电影必须战略性布局中国电影工业体系,推进工业体系的完善,并在此基础上有序发展中国电影的“重工业”。
北京大学艺术学院院长王一川
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副院长陈旭光
“到2020年,中国票房将会成为世界第一大市场。”叶宁认为中国电影的强大要靠中国电影人,靠中国故事和外来技术,建议加强电影产业人才培养。“艺术创作和生产不可背离电影工业化、产业化的生存语境。”贾磊磊指出了电影界当下面临的两大问题:创作与生产。“社会新时代已经来临,我们呼唤电影新时代的到来。”王一川看到了社会新时代与电影新时代有重叠部分,并提出了电影新时代到来有几点征兆:中小成本电影取得优异效果、网络众筹成为电影生产重要筹资方、轻喜剧片占据主流、新主旋律片发展日趋成熟。“今年中国电影产业的主题是质量提升和产业提升,但更重要的是对提升的机制保障的总结与探讨。”陈旭光认为,要做好“体制内的作者”,导演必须适应产业化生存、网络化生存、技术化生存三种生存。“中国电影最主要的矛盾在于面对全新的移动互联网时代培养的观影群体。”杨真鉴提出在互联网迅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如何培养出中国技艺合一的制片人是电影行业需要直面的时代命题。
北京电影学院特聘教授贾磊磊
华谊兄弟电影有限公司总经理叶宁
真鉴影业董事长杨真鉴
与会代表纷纷建言献策,给观众们带来了关于工业美学、产业升级、电影美学建构和电影产业发展的思考。饶曙光在总结中对中国电影理论界提出希望。中国电影理论批评要有所作为,承担起相应的历史责任和使命,为中国电影可持续繁荣发展提供更多、更好、更及时的理论支持和理论智慧,提供中国电影话语体系、话语评价体系,提供中国方案和中国道路。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国电影未来发展并非已经有现成答案,有很多“未知”的领域和方面,须臾不可停止和缺乏理论思考。
论坛上专家学者、业界精英分享观点、交流经验,共同探讨中国电影质量提升、产业升级的重大命题。在中国电影产业发展仍有待于全面优化和“升级”的关键时刻提供重要建议,推动中国电影产业的新发展。(石依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