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韩松落
诗人罗伯特·弗罗斯特的墓志铭这样写着:“我和这个世界有过情人般的争吵”,这句话也可以换个角度来理解,一个人要想跟这个世界产生情人般的关系,争吵是必要的手段,必经的途径。因为,争吵也是一种情绪表达,一种交流的方式,只有你好我好的关系,是不正常的,是假关系,真正深刻的、完整的关系,必然包括各种情绪,不光有圆满,也应该有不满,不光有不满,还要有对不满的表达。
在最近的一期《奇葩大会》里,蒋方舟讲述了自己治愈“讨好型人格”的过程。她说,直到去年才发现了自己身上的“讨好型人格”,起因是,有个朋友问她,有没有跟任何人产生过真实的关系,就是可以和这个人争吵,把自己最不堪的一面暴露给TA,蒋方舟用这个标准打量了一下自己,发现自己没有和任何人产生过真实的关系,因为她不会和别人产生任何的冲突。
在回顾自己的成长过程时,她举了好几个例子,认为自己过于注意别人的反应,迎合别人的期待,很多时候没有原则和底线,当别人侵犯了自己的原则和底线时,明明自己已经不愉快了,但不会表达出来。她甚至产生了怀疑,怀疑自己以前的二十多年,是不是活得正确。
蒋方舟的一段话,让很多人与之产生了共鸣。试想,像蒋方舟这样的天之骄女,宁愿委曲求全、退而求其次也不敢表达自己真实的情绪,可见,这种“讨好型人格”的分布是多么广泛。
工作中的逆来顺受,难得糊涂,都是小事,还有更多人,在面临很重要的事情时,还是会被“讨好型人格”附体。
我认识的人里,有个女孩,在工作中遇到了性骚扰,起初,对方只是小试探,发现她不懂拒绝,还生怕对方生气,稍微拒绝一下,就会讨好对方来缓和气氛,于是越来越过分,最后终于发展成严重的侵犯和无休止的骚扰。而她在向我们讲述整个过程的时候,还在替对方辩护:他那天喝了酒,他也挺烦的。但她又很抗拒这种关系,只好讨伐自己谴责自己,终于越来越低落,越来越不自信。关键节点上的“讨好型人格”发作,是对生命的严重损毁。
讨好型人格的形成,有着各种各样的原因,家庭教育,学校教育,时代因素等等,都有人讨论过了,尤其家庭教育,是其中最关键的因素。我们这个民族,有一个心理特征“要为自己的存在寻找理由”,成为了许多人焦虑的来源。在家庭里,这种特征就更加明显,许多父亲母亲教育孩子的方式里,隐含着这样一种态度:你只有乖、听话,才能获得被善待的资格;你只有成功,才能获得生存的资格。
存在是有条件的,被善待也是有条件的,生在这个世界上,似乎预先就欠下一笔按揭,在这样的环境里长大,不可能没有点“讨好型人格”。
但我觉得,“讨好型人格”患者,通常还有一个特征,就是人际关系的实操和磨练比较欠缺,他们跟人打交道比较少,不知道该怎么表达自己真实的情绪,不知道别人都是怎么处理人际关系的,因此没有可以参考的样板,缺乏自信心,面临选择的时候就会选择比较容易的,就是为难自己。
所以,人格这东西,其实也需要锻炼,就算根深蒂固的“讨好型人格”,也并非不可以改变,完全可以通过大量的人际关系实践,让自己粗壮起来、自信起来,在观察和学习的过程中,拥有更多的人际关系学习模板,拥有更多的肌肉记忆,才可以化解各种复杂的状况。
不过我也怀疑,有很多讨好型的人格,其实是一种讨好型人格焦虑。
在我的朋友圈和微博关注对象里,很多声称自己有“讨好型人格”的人,在现实生活里,其实充满了自信和攻击性,对人缺乏耐心和弹性。我认为,这些人更像是马东在这一期《奇葩大会》里说的“讨厌型人格”,而绝非“讨好型人格”,但他们也要挤进“讨好型人格”的队伍,做孱弱受伤状。
事实上,仔细观察我们的生存环境,还远远没有到“讨好型人格”遍地,大家的善意都多得没地方放,甚至会伤害自己的地步。这时候,大张旗鼓地讨伐“讨好型人格”,很有野菜都吃不饱却要预防“三高”的嫌疑。
为什么“讨好型人格”会成为这么巨大的热点,获得这么热烈的讨论呢?
那是因为,这个世界的气候正在发生变化,大的环境,已经进入新冷战时期,否定绝对正确,主张敌意和对抗,小的环境,人们开始收缩自己的善意,质疑人和人之间有弹性的交流,冷漠、自私和割裂占了上风,稍微温和一点的人,就会被贴上各种标签。
于是,大家都对自己的善意产生了恐惧,把自己的温和、利他冲动都贴上“讨好型人格“的标签,人为降低“讨好型人格”的标准,有这种倾向的,要否定自己,没有这种倾向的,也要否定自己,以便跟上时代的潮流。
但不管怎样,我们还是要牢记蒋方舟的发言,因为这不只是针对“讨好型人格”的:
“每个人都有他独特的价值,在实现这个价值的过程中,他有可能是张牙舞爪的,也有可能显得很笨拙,但是如果你放弃了追求个人的独特价值,去建造一个被人喜欢的人设的话,那其实是冒了非常大的风险,你吸引来的人,也不是你真正欣赏的人。真正能够欣赏到你的人,永远欣赏的是你骄傲的样子,而不是你故作谦卑和故作讨喜的样子。”
还有马东和蒋方舟给出的上下联:愧疚是最大的负能量,任性是最被低估的美德。
这些话,不光对“讨好型人格”有治愈作用,对自信的建设,对人生维度的拓展,同样有用。归根到底,我们要打破内置在我们心里的一个秘密设定:把“你的存在是有条件的”改成“我的存在是不需要条件的”。
放心地去表达自己真实的情绪,和这个世界进行情人般的争吵。(韩松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