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新方法、新公众:痛的沉淀与超越”展览举办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线下沙龙 > 正文

“新方法、新公众:痛的沉淀与超越”展览举办

来源: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2018-05-23 09:43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新方法、新公众:痛的沉淀与超越”当代艺术展在宁举办 题为“新方法 新公众:痛的沉淀与超越”的当代艺术展于5月18日“国际博物馆日”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隆重开幕。同一主题的学术研讨活动也在当日举行。来自文化艺术界、博物馆学界、历史学界等领域的专家学者以及俄罗斯、德国、印度、巴基斯坦等十多个国家的留学生也出席了艺术展开幕式和学术研讨活动。

“新方法、新公众:痛的沉淀与超越”展览举办

  这是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在本馆内举办的首次国际当代艺术展。这一艺术展,契合了2018年国际博物馆日的主题“超级连接的博物馆:新方法新公众”,充分体现了博物馆创新发展的理念,以新的形式不断拓展观众群体并增强他们与博物馆的联系。这次展览用多国艺术家富有创新性的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让本次当代艺术展超越国界、超越种族、超越文化,努力达到习近平总书记在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上所期望的“昭昭前事,惕惕后人”、“永矢弗谖,祈愿和平”的目的。

“新方法、新公众:痛的沉淀与超越”展览举办

以色列艺术家玛纳什·卡迪诗曼的代表作“秋之落叶”

  本次国际当代艺术展,以来自不同国度艺术家独特的艺术视角、艺术形式和艺术语言,关注由战争的残暴造成的人类精神疼痛。已故以色列艺术家玛纳什·卡迪诗曼(Menashe Kadishman)是一位世界级的现代艺术大师。他创作的雕塑、绘画作品和公共艺术品遍布世界各地。这次展出的装置艺术作品“秋之落叶”(Fallen Leaves)是卡迪诗曼的代表作品。这作品直面战争与杀戮,对战争残暴造成的疼痛做出了特殊而深刻的表达。“秋之落叶”这件装置艺术作品,由近千个张着嘴、睁着眼、面部狰狞的铁片“金属脸”组成。当参观者走在这条铺满铁片“金属脸”的路上,脚下会发出呐喊一样的回响,让人感到那些如秋日落叶般陨落的无辜生命。这一作品体现的沉重、冰冷,撞击着人们的心灵。展览中,还展出了卡迪诗曼的数幅珍贵油画和一批手稿。

  被称为“日本良心”的日本反战人士、日本铭心会会长松冈环女士曾近百次来到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她与中国老师一起,组织中日两国的学生们亲手用白黏土制作。这件由一张张白色黏土面孔组成的作品名为“南京的悲伤”,在被记忆的同时也得到了某种程度的释放。尽管表达的都是疼痛的脸庞,但是松冈环的白色黏土与卡迪诗曼的黑色金属却形成了鲜明的对照,残暴造成的集体疼痛只有通过集体反思才能释放。这诚如松冈环女士所说:我制作这些艺术作品,正是为了铭记战争的惨痛教训,不忘南京大屠杀遇难者,守护来之不易的和平。 中国艺术家孟舒吹制的玻璃作品“白夜”

  集“大学教师、研究者、策展人、艺术家”多重资质于一身的中国年轻艺术家孟舒为本次艺术展带来了“白夜”和“守望·相助”两组大型的吹制玻璃装置艺术作品。共计140多件大小不一的手工吹制玻璃。造型各异、多变组合、色彩绚烂,象征着人类“伤痛与抚慰”、“战争与和平”的复杂精神及灵魂世界。对于人类的残酷战争,对于人类的战争伤痛,孟舒更有她独到和深刻的认识。她曾花五年多时间完成了博士论文《现代文明的反思与人类心灵的抚慰——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的公共艺术研究》。在此理性思考的基础上,她对于战争的伤痛,采取了更加积极的态度,透过当代性的艺术方式抚慰疼痛、颂扬和平。她用玻璃透明性的材料语言,努力创造出一个属于艺术的精神世界。

  在同日举行的学术研讨活动中,北京大学教授、美学家评论家彭锋,广州美术学院教授、著名美术史学家樊林,上海喜马拉雅美术馆副馆长、著名策展人杜曦云,上海当代艺术馆副馆长徐凌,南京艺术学院教授李立新等一批专家学者与艺术家、策展人就本次国际当代艺术展进行了“充分的对话”与“热烈的讨论”。虽然他们的学术角度,学术观点不尽一致,但是,他们的发言较为集中地表现在以下的主要观点上。他们认为,这次由以色列、日本、中国三位艺术家作品构成的国际当代艺术展,既是一种艺术领域的创新,更是一种艺术方式的组合。这种创新与组合,绝非只是三个国度艺术家独具艺术理念的呈现和创作风格的张扬。这种创新与组合,其更深刻的意蕴在于:我们人类的发展要超越狭隘的意识,升华至博大的人类的意识。正是从这一深刻题旨出发,这场在南京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举行的艺术展,是一场相当重要的“艺术对话”,是一场在习近平主席所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宏大背景下进行的跨国界、跨种族、跨文化“艺术对话”。这是艺术家们面对时代进步,面对人类发展,逐渐变得成熟、变得深刻的一次良好开端。 ¬¬¬ 中国艺术家孟舒的玻璃作品“守望·相助”

  据悉,“新方法 新公众:痛的沉淀与超越”国际当代艺术展览将展至今年9月“国际和平日”之后。该展结束后,孟舒的作品还将应邀赴国外进行展出。

[ 责编:刘冰雅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沧海波澄:我的诗词与人生》:叶嘉莹先生与中华诗教

  • 《好东西》:她不再幻想“应有的”生活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共建“一带一路”的主要目标之一是通过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实现共建国家的共同发展与繁荣。经过11年的共同努力,一大批标志性项目相继建成并投入运营,为共建国家带来了许多实实在在的利益。
2024-12-16 17:13
经济学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角色,应该是在科学决定气候目标的基础上,主要研究如何以成本最小化的方式实现该目标,而不是将经济考虑凌驾于科学之上,由经济学决定温升应该控制到什么程度。
2024-11-26 15:50
数字丝路是我国新时期发展的战略性选择,是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新阶段。数字丝路贸易的伟大实践正在使古老的丝路焕发出新的光辉。
2024-10-10 16:04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国际关系学科建设显著加强,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建设路径都更加明确,要求更加清晰,学科建设明显提速,突出体现在学术创新、实践支撑、人才培养等方面。
2024-10-04 10:01
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学科建设涵盖了高等教育体系中为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需求而设立的大量相关专业和研究方向,在实践中也是由一个庞大的职业群体共同推进着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相伴的城镇化进程。
2024-10-03 09:55
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为理论创造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4-09-19 11:05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深入,数智化将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动力,助力中国实现美丽中国建设和“双碳”目标,为全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2024-08-15 10:22
网络梗”越来越成为网络空间讲好正能量故事的优良载体。加强“梗能力”建设,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高质量传播的重要途径。
2024-08-06 10:17
与“修昔底德陷阱”的预设恰恰相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向前发展。
2024-08-02 15:08
“碳中和”背景下,有必要将具有高碳汇水平且集中分布的区域纳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当中,实施具有规范性和制度化的用途管制策略。
2024-08-01 09:52
数字治理,本质上是数字技术向多元治理主体赋能增效的过程,其目的是在数据收集、分析、利用的基础上,从多个层面对治理系统的感知、决策和执行能力进行提升。
2024-07-10 17:13
在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我们更需要的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念,而非吸引眼球的所谓“理论”。
2024-06-21 16:53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必须用好总体国家安全观这一强大思想武器,自觉运用其方法论原则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从整体上把握国家安全,不断开创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新局面。
2024-06-13 09:36
数字基础设施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底座,是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建设的基石。要立足不同产业特点和差异化需求,推动经济产业全方位、全链条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型。
2024-04-23 16:17
高质量构建“大思政课”工作体系要聚焦目标、效果和特色,着力破解思政课建设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问题,带动思政课叙事表达体系和场景体验模式的深层变革。
2024-03-18 10:28
中华文化的主体性植根于5000多年的文化沃土,是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2024-03-08 16:31
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加速发展,各国既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也需要应对新的全球性问题,国际社会迫切需要携手合作,共同打造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网络空间,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2024-03-01 14:51
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春节即将到来。值此之际回望2023年,中国经济主要预期目标圆满实现。展望新的一年,我国经济发展依然将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但同时也具有体量大韧性强创新后劲足的竞争优势、宏观经济政策回旋空间大的支撑效应、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增长红利等三重有利支撑。
2024-02-09 16:37
要聚焦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中心任务,以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和优化政府职责体系为重点,在“加减乘除”上做文章,推进机构改革再深化,为在新征程上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新动力。
2024-01-30 11:31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