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谁说不想当导演的明星不是好演员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文艺原创 > 正文

谁说不想当导演的明星不是好演员

来源: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2018-05-29 09:23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作者:中国传媒大学艺术研究院 罗干

  2018年的中国影坛,刘若英、黄渤、张歆艺、郭德纲、刘仪伟、吴克群、宋小宝、小沈阳等十几位各路明星都将以“新人”导演身份献上各自的电影处女作。明星导演现象,从2010年风生水起,如今已历八年,成为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明星导演电影作品在市场的激烈竞争和观众的检验中有赞有弹,赢得了许多创纪录的成绩,也经历了不少质疑和批评。但明星导演现象却似乎未见疲态,越来越多明星“跨界”执起导演的指挥棒。明星导演俨然成为中国电影不可忽视、别具一格的创作群体。

谁说不想当导演的明星不是好演员

刘若英导演电影《后来的我们》收获13.5亿票房

  纵览中外影坛,明星转行当导演的现象都屡见不鲜。欧美的卓别林、奥逊·威尔斯、克林特·伊斯特伍德、梅尔·吉布森,中国的袁牧之、石挥、周星驰、姜文等,在表演和导演领域都是有极高成就的电影天才。但类似近几年中国影坛这般持续性的明星导演跟风创作浪潮,在世界上也是绝无仅有。不同于西方电影界相对单纯的演员转型导演模式,国内明星电影导演的身份较为复杂多元,来自演员、歌手、作家、编剧、主持人、综艺明星等泛文艺领域,具有一定知名度和影响力的行业翘楚纷纷投身电影导演职业。明星热衷转行导演的深层原因与发展特点,在当下中国电影产业生态链中,是一个有意义且有意思的研究课题。

  一、明星身份优势与导演权利迷思

  明星做导演有几个方面的优势。优势一,明星在成为电影导演之前,或是万众瞩目、光鲜亮丽的大众偶像,或是演技精湛、有口皆碑的实力演员,或是名噪一时、家喻户晓的作家编剧,往往在某一领域已有一定的资源和成就。并且,他们大部分都曾以演员、编剧等身份,有过深度参与电影创作的经验,熟悉电影工业生产系统的流程和模式,这些技能奠定了他们成为电影导演的重要基础。优势二,明星具有更强的“观众意识”,明星作为公众人物十分注重自身形象的维护,他们的表演、文学作品往往有数亿级别的社会关注度。在娱乐传播的角度,他们对于观众想看什么、爱看什么,对电影市场题材的把握,有更高的自觉性和敏感程度。优势之三,大部分偶像型娱乐明星有数量惊人且颇具黏性的粉丝群体,尤其在新媒体时代,粉丝强大的“流量”效应,创造话题、引领舆论的能力甚至超过专业电影发行公司的营销水平。更重要的是,明星“粉丝”有相当部分能转化为“观众”,成为明星导演电影作品的票房保证,这也正是众多电影资本更青睐投资明星导演作品的原因。在粉丝的支撑下,明星导演的电影作品仿佛“含着金汤匙”出生,赢在起跑线。

谁说不想当导演的明星不是好演员

演员徐峥导演电影《泰囧》成为国内首部票房破十亿影片

  在电影早期发展中,围绕“谁是电影的作者”的争论持续了许多年,逐渐确立了电影工业“导演中心制”的创作理念原则,但这并不意味着“导演”这一工种在电影创作中的独大角色,在现代更加标准、成熟的电影工业体系中,导演、制片人、编剧、摄影、演员、灯光、美术、后期等工种一定是专业性强、分工明确、配合度高的创作团队组合,而导演是一部电影艺术质量的“总负责人”。中国传媒大学教授索亚斌认为:“我国电影产业的发展与世界电影并不同步,也并不充分,一直存在着“导演中心制”成分,把导演视为电影创作的权利核心,当下明星导演潮流的浮躁氛围,凸显的是对权利本位的功利追逐,缺失恪尽职守的职业精神。”对“导演”身份的刻板认识和权利迷思,是明星以及粉丝群体的共同误区。“导演”这一职业本身的专业性,一定程度上也在跟风跨界浪潮中被消解。

  二、内容为王是电影市场生存准则

谁说不想当导演的明星不是好演员

2010-2018年中国电影票房与明星导演作品数据汇总表

  通过梳理、总结2010年以来中国电影的年度总票房和年度明星导演数量作品,我们发现二者之间存在着某种同步与并行的联系。中国电影市场票房,在2010年突破百亿关口,进入了旱地拔葱式的“高速”增长时期。而明星导演电影作品数量也正是从2010年开始有一个较大幅度增长,近年来保持着每年约10—20部的相对稳定状态。2000—2009的十年间,明星导演电影总数不超过20部。显而易见,明星导演现象与中国电影市场的崛起保持了同一个频率,电影市场“蛋糕”越做越大,资本“热钱”一拥而上,明星庞大的价值潜力与粉丝资源,成为了娱乐资本眼中的“绩优股”。逐渐形成了资本操盘、明星挂帅、粉丝助推、观众买单的电影流行文化生产模式。

  明星导演现象伴随着诸多赞扬与非议。先前担忧大量明星导演的出现,可能挤压其他新人导演的生存、上升空间,后经证明,这样的问题并没有出现。近年来中国电影从院校科班或其他渠道涌中现出了相当多的新生创作力量和电影新作,如今在国产电影中也有较多的正面影响。同时,对明星导演现象争议也渐趋理性,毕竟,并非是每部明星导演作品都能在电影市场中如鱼得水,其中折戟沉沙、骂声一片的也为数不少。归根结底,中国电影产业、市场、观众都在不断成长和进步,电影市场的自我调节机制也在逐步完善。内容为王已经成为行业与观众的标准与共识,凭借热门IP和明星光环就能赚得盆满钵满的时代已经渐行渐远,电影质量才是明星导演能否站稳脚跟的试金石。

  明星导演们的电影作品,在题材上都选择了类型片,以喜剧、犯罪推理、青春校园、主旋律、文艺为主,又有多元类型元素的糅合。如徐峥导演的《泰囧》《港囧》,王宝强导演的《大闹天竺》,都呈现出喜剧片兼具公路电影的特点。值得称赞的是,明星导演电影作品对近年来国产类型电影的发展颇具影响力。《战狼1/2》《空天猎》为新时期主旋律影片树立了标杆,《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左耳》《栀子花开》等引领了青春校园电影的创作热潮,徐峥导演的“囧”系列、陈思成导演《唐人街探案》系列、吴京导演《战狼》系列,为国产类型片系作品的探索提供了成功样本。其中,吴京导演的《战狼2》以一骑绝尘的姿态,收获 56.78亿元票房成为中国电影史的票房冠军,明星导演正逐渐赢得电影市场与观众的更多认可。

  中国电影已经进入一个电影创作、观众审美、市场竞争三者都较为成熟的理性状态。对于明星导演,大可不必过于吹捧或极力苛责,“导演”这个职业不是谁生来就命中注定或科班出身“铁饭碗”,也不应该是一个垄断型的封闭圈子。或许在不久的将来,明星导演将更加常态化,不再作为一个引人注目的现象被过度解读。吹尽黄沙始见金,相信在可以预见的未来,明星导演的身份噱头会逐渐淡去,“质量制胜、内容为王”,是在中国电影市场中生存的原则与标准。(罗干)

[ 责编:刘冰雅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闫 伟 李慧敏:一堂“大语文课”的进阶之路

  • 武建勋:现实题材电影的内容生产与档期策略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发展数字经济是我国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机遇的战略选择。面对创新涌现、迭代迅速的发展态势,我国积极顺应数字经济发展规律,审时度势调整发展政策。
2025-04-21 09:48
建立粮食产销区省际横向利益补偿机制,关键在于推进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其中,改革的核心在于粮食政策创设与制度创新,调动和保护好农民种粮积极性,让农民种粮有奔头,让政府抓粮有动力。
2025-03-26 16:25
在当前中国的发展进程中,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是两个至关重要的战略方向。这两大战略的实施,不仅关系到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也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关键步骤。
2025-03-21 16:18
城市是科研机构、人才、设施等创新要素最为集中的地方;城市自身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创新。城市的创新及发展,既需要制定明确的目标,还需要遵循一定的规律和原则。
2025-03-18 09:13
全过程人民民主以聚焦民生的方式促进机会公平、打破利益藩篱,让维护社会正义的机制更加完善,持续性地疏浚社会成员上升发展流动渠道,确保每个个体都拥有人生出彩、梦想成真的机会。
2025-03-03 10:49
契合数字化、智能化的传播格局,适应Z世代拥抱变革、表达活跃、实践奋进的代际特征,以更鲜活的话语、多元的样态实现有效触达,彰显理论的生命力与引领力,是做好新时代理论传播的应有之义。
2025-01-22 11:22
人工智能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最重要的先导产业、基础产业和战略性产业,正在通过生产要素、生产资料更新、重组,生产关系、生产制度重塑,成为最具潜力、带动力和深刻影响力的新质生产力引航。
2024-12-23 13:29
共建“一带一路”的主要目标之一是通过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实现共建国家的共同发展与繁荣。经过11年的共同努力,一大批标志性项目相继建成并投入运营,为共建国家带来了许多实实在在的利益。
2024-12-16 17:13
经济学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角色,应该是在科学决定气候目标的基础上,主要研究如何以成本最小化的方式实现该目标,而不是将经济考虑凌驾于科学之上,由经济学决定温升应该控制到什么程度。
2024-11-26 15:50
数字丝路是我国新时期发展的战略性选择,是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新阶段。数字丝路贸易的伟大实践正在使古老的丝路焕发出新的光辉。
2024-10-10 16:04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国际关系学科建设显著加强,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建设路径都更加明确,要求更加清晰,学科建设明显提速,突出体现在学术创新、实践支撑、人才培养等方面。
2024-10-04 10:01
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学科建设涵盖了高等教育体系中为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需求而设立的大量相关专业和研究方向,在实践中也是由一个庞大的职业群体共同推进着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相伴的城镇化进程。
2024-10-03 09:55
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为理论创造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4-09-19 11:05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深入,数智化将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动力,助力中国实现美丽中国建设和“双碳”目标,为全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2024-08-15 10:22
网络梗”越来越成为网络空间讲好正能量故事的优良载体。加强“梗能力”建设,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高质量传播的重要途径。
2024-08-06 10:17
与“修昔底德陷阱”的预设恰恰相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向前发展。
2024-08-02 15:08
“碳中和”背景下,有必要将具有高碳汇水平且集中分布的区域纳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当中,实施具有规范性和制度化的用途管制策略。
2024-08-01 09:52
数字治理,本质上是数字技术向多元治理主体赋能增效的过程,其目的是在数据收集、分析、利用的基础上,从多个层面对治理系统的感知、决策和执行能力进行提升。
2024-07-10 17:13
在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我们更需要的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念,而非吸引眼球的所谓“理论”。
2024-06-21 16:53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必须用好总体国家安全观这一强大思想武器,自觉运用其方法论原则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从整体上把握国家安全,不断开创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新局面。
2024-06-13 09:36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