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用文学的眼光观察世界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线下沙龙 > 正文

用文学的眼光观察世界

来源: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2018-06-14 18:10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用文学的眼光观察世界

——杜书瀛新书《文学是什么》发布

  光明网讯(记者 石依诺)2018年6月13日上午,当代著名文艺理论家杜书瀛新书《文学是什么》发布会,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举行。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原所长张炯、陆建德,文学所原党委书记包明德,中国社科院外文研究所党委书记党圣元,北京师范大学教授程正民,《文艺研究》主编方宁,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金元浦等学者,以及杜书瀛先生的学界好友、故交后学、连同相关媒体单位共70余人参加了此次会议。

用文学的眼光观察世界

杜书瀛新书《文学是什么》发布会现场

  文学世界里沉甸甸的礼物

  “这本书是文学建设史上极为重要的一本书。”发布会伊始,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原所长张炯就发出这样的感慨,他与杜书瀛相识多年,在他看来,这本《文学是什么》问题意识突出,坚持辩证唯物史观的立场对前任的著述观点去芜存菁,富于真知灼见。

  《文学是什么》一书是杜书瀛先生耗时五年时间撰写而成。这本书虽是为研究生而写的文学理论教材,但具有很强的学术性。它抓住学界有争议的一系列基本理论问题进行大胆探索,提出了自己的新见解,观点特异,初衷在于引起学界的思考和讨论。正如作者在书中所坦诚的,别人没有说的,他要大说特说;别人已经说过的,他尽量不说或少说;别人说过而他存有疑义的,则要花费笔墨和口舌说清道明,辩出个是非曲直。杜书瀛先生始终以开放的胸襟对待理论的探索与争鸣,以积极的心态提携学界后人,并欢迎他们加入到“辩论”的队伍。

  “杜书瀛先生作为当前国内文艺理论界的名宿,始终以美学和文学理论为主攻方向,数十年如一日专心致力于文学理论和美学问题研究,其学术成果在不同时期引领着中国文学理论界的发展方向。”在文学研究所所长刘跃进看来,杜先生对“文学是什么”问题的讨论推动文学本位的回归,不仅再次引领着文学所学术研究的潮流,更对新时期“三个体系”建设有直接的指导意义。

用文学的眼光观察世界

当代著名文艺理论家杜书瀛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程正民最欣赏这本书的开放性、对话性,“能体现一个时代的文学观念,这是给文学教材注入了一股清流。”程正民十分欣赏杜先生的谦虚好学、扎实执着,认为《文学是什么》一书兼具开放性与对话性,历史感及与时俱进。

  中国社科院文学所研究员,原党委书记包明德发现了《文学是什么》一书在文学理论研究上的五个亮点:善于借鉴吸纳中外文艺理论的优秀成果,眼界开阔;始终关注当代文艺思潮、文艺创作中的现实问题,始终面向现实;汲取文学兴衰、发展、倒退的经验与教训;不重复别人的话语,不随波逐流;一生从事文学理论与美学研究,坚持文学为本,凝结半生学术追求与学术研究经验。

  中国艺术研究院《文艺研究》主编方宁评价杜先生从事文艺研究30余年,视野开阔,是难得的介入型文学理论家。他认为杜先生在《文学是什么》一书中,介入现实,用理论观点进行反驳、批评与论证,态度温和而观点犀利,直指现实问题的痛点。清华大学罗钢教授也认为杜先生对文学基本问题的关注体现了当代中国学者在古今中外文化融合的特殊历史时刻所具备的现实视野与理论创新意识。

  中国社科院外文所研究员,党委书记党圣元认为杜先生40年来始终围绕“文学是什么”进行丰富性的展开,体现了不同阶段杜老师对文学的思考;而《文学是什么》这本书凝结了杜先生近年来的学术思考,其中诸多观点对学术界的研究带来启迪意义。沈阳师范大学贺绍俊教授从文学批评角度评价《文学是什么》一书,认为这是当下文学理论研究与文学批评的基本功。

  北京语言大学黄卓越教授认为,整本书自成体系,站在大历史观的立场上进行文学基本问题的研究,历史与逻辑互渗,经典理论与现实资料互证,可谓高屋建瓴而又颇具说服力。中国社科院外文所研究员吴晓都也肯定杜先生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思考,认为杜先生的研究是在古今中外文艺理论资源的基础上开拓出完整、辩证的文化视野。

  北京师范大学赵勇教授、社科院大学孟登迎教授、张跣教授等人就《文学是什么》一书的文体特征等方面发表见解。赵勇教授称,杜先生将随笔写法带入教材写作,读之生动活泼;张跣教授认为《文学是什么》一书的写作风格看成学术界的一股清流;孟登迎教授结合一线教学的经验,肯定该书对学生的启发与帮助;贺绍俊教授也称赞杜先生在该书中的写作中进入出神入化的无我之境。

  《文艺研究》主编方宁提出,希望《文学是什么》一书能够发起学术界有针对性的争论,引发常识性问题的新讨论,希望在辩驳中获取新知。而在会上,也确有不少学者与杜先生就《文学是什么》一书中的若干问题形成对话与讨论。中国社科院文学所研究员、原所长陆建德提出,文学在中国是不断发展的,关于中国文论是否一定要强调其本质特征这一问题是值得深入探讨的。中国艺术研究院李世涛研究员也指出书中的一些问题是以论战的姿态,立足于现实的一些谈论,能够引发后来学术界的广泛思考。

  生命从八十岁开始

  杜书瀛先生是当代著名美学家、文艺理论家,曾任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文艺理论室主任、学术委员会副主任等职,主要代表作有《论李渔的戏剧美学》《论艺术典型》《文艺创作美学纲要》《李渔美学思想研究》《说文解艺》《文学会消亡吗》《〈闲情偶寄〉评注》《艺术哲学读本》《价值美学》《美学十日谈》等,参与编写了《文艺美学原理》《新时期文学与道德》等书籍,并译有《古典作家论典型》《滑稽与笑的问题》等著作。

  “杜老师的生命从80岁开始。”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金元浦的一句话引发了全场如潮版的掌声,“《文学是什么》一书最值得我们学习与跟进的是杜老师‘一生为一种事业而奋斗’的治学精神。中国传媒大学教授张晶比杜书瀛先生小20岁,但他也自愧“创作力远没有杜先生蓬勃。”张晶坦言杜书瀛一直是自己的“学术偶像”,从接触文学理论之初就研习其著作。“从《文学是什么》中我得到了很多启示,我认为文学只有沉淀下来才有启发。”

  正如中国社科院文学所党委书记张伯江所说,杜先生积累了几十年的研究经验,重新反思文学基本问题,撰写这样一本入门的、通俗的文学基本原理,是文学理论学科所特别需要的。《文学是什么》是一本相当有难度的学术著作,需要对文学内涵进行深度阐释与挖掘。尤其是七、八两个章节关于“中国文论的现实意义”与“怎样重塑文学批评”两个问题的论述,专注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现代转化问题,体现了充满使命感的学者意识。

  中国社科出版社总编辑魏长宝称《文学是什么》为读者提供了打开文艺理论研究的敲门砖。“这是积作者半生从事文艺研究所成,全书形成完整、严密的论述结构,展现了一幅精致的文学基础理论图。”在他看来,文中对理论界行之多年的观点、见解的商榷与辩驳都十分独到。颇可谓“成一家之言”,令人耳目一新。

  “我感觉杜老师在书中回答问题时,心中是没有‘权威’的。”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李春青认为杜书瀛在书中的每一句话都是出自对文学和学术的真诚,而非虚伪地“捧场”,这种诚恳务实的治学态度值得每一个后辈学习。

  “我在讨论文学时力避面面俱到、陈词套话,努力说出自己的新得与心得。”杜先生戏称这是一本“抬杠书”,每个章节都有问号,力求从问题入手,并非让读者追逐所谓四平八稳、颠扑不破的真理,而是教会学生“抬杠”。“抬杠不是故意找茬,而是培养学生找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这一系列追求真理发展规律的能力。”杜先生希望通过一本形式活泼、“通人情”“说人话”的理论著作让读者明白,理论家不是教师爷、理论也不是打人的棍子,学生应以之为起点,追求对老师的全面超越。

  杜书瀛先生作为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老一辈理论研究专家、学术界泰斗,半生勤勤恳恳、专心治学,堪为当代学人之楷模、理论界的骄傲。其新著《文学是什么》立足文学理论基本问题,虽称文学入门读物,但研究问题之深刻,视野之广博,实属罕见。《文学是什么》新书发布会虽已落幕,但此书对文学界的深远影响才刚刚开始。(石依诺)

[ 责编:刘冰雅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沧海波澄:我的诗词与人生》:叶嘉莹先生与中华诗教

  • 《好东西》:她不再幻想“应有的”生活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共建“一带一路”的主要目标之一是通过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实现共建国家的共同发展与繁荣。经过11年的共同努力,一大批标志性项目相继建成并投入运营,为共建国家带来了许多实实在在的利益。
2024-12-16 17:13
经济学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角色,应该是在科学决定气候目标的基础上,主要研究如何以成本最小化的方式实现该目标,而不是将经济考虑凌驾于科学之上,由经济学决定温升应该控制到什么程度。
2024-11-26 15:50
数字丝路是我国新时期发展的战略性选择,是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新阶段。数字丝路贸易的伟大实践正在使古老的丝路焕发出新的光辉。
2024-10-10 16:04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国际关系学科建设显著加强,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建设路径都更加明确,要求更加清晰,学科建设明显提速,突出体现在学术创新、实践支撑、人才培养等方面。
2024-10-04 10:01
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学科建设涵盖了高等教育体系中为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需求而设立的大量相关专业和研究方向,在实践中也是由一个庞大的职业群体共同推进着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相伴的城镇化进程。
2024-10-03 09:55
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为理论创造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4-09-19 11:05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深入,数智化将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动力,助力中国实现美丽中国建设和“双碳”目标,为全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2024-08-15 10:22
网络梗”越来越成为网络空间讲好正能量故事的优良载体。加强“梗能力”建设,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高质量传播的重要途径。
2024-08-06 10:17
与“修昔底德陷阱”的预设恰恰相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向前发展。
2024-08-02 15:08
“碳中和”背景下,有必要将具有高碳汇水平且集中分布的区域纳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当中,实施具有规范性和制度化的用途管制策略。
2024-08-01 09:52
数字治理,本质上是数字技术向多元治理主体赋能增效的过程,其目的是在数据收集、分析、利用的基础上,从多个层面对治理系统的感知、决策和执行能力进行提升。
2024-07-10 17:13
在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我们更需要的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念,而非吸引眼球的所谓“理论”。
2024-06-21 16:53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必须用好总体国家安全观这一强大思想武器,自觉运用其方法论原则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从整体上把握国家安全,不断开创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新局面。
2024-06-13 09:36
数字基础设施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底座,是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建设的基石。要立足不同产业特点和差异化需求,推动经济产业全方位、全链条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型。
2024-04-23 16:17
高质量构建“大思政课”工作体系要聚焦目标、效果和特色,着力破解思政课建设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问题,带动思政课叙事表达体系和场景体验模式的深层变革。
2024-03-18 10:28
中华文化的主体性植根于5000多年的文化沃土,是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2024-03-08 16:31
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加速发展,各国既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也需要应对新的全球性问题,国际社会迫切需要携手合作,共同打造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网络空间,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2024-03-01 14:51
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春节即将到来。值此之际回望2023年,中国经济主要预期目标圆满实现。展望新的一年,我国经济发展依然将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但同时也具有体量大韧性强创新后劲足的竞争优势、宏观经济政策回旋空间大的支撑效应、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增长红利等三重有利支撑。
2024-02-09 16:37
要聚焦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中心任务,以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和优化政府职责体系为重点,在“加减乘除”上做文章,推进机构改革再深化,为在新征程上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新动力。
2024-01-30 11:31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