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在电影里姜文一直是个孩子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文艺原创 > 正文

在电影里姜文一直是个孩子

来源: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2018-06-21 09:17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作者:韩浩月

  姜文的2018年新作《邪不压正》定档7月13日。很多人都期待姜文能通过《邪不压正》打个翻身仗,实现口碑与票房双赢,为国产电影正名,为“烂片打不赢好片”提供一个案例。

在电影里姜文一直是个孩子

  除了影片宣传期,姜文很少接受采访。姜文爱怼记者是出名的,这让记者们对他又爱又怕。但不少姜文的朋友都说,其实他是个羞涩、内向的男人,怼人有时候只不过是为了掩饰内心的紧张。这么大牌的导演也会控不了场?确实存在这样的可能,“导演姜文”和“普通人姜文”,的确有很大的不一样。

  前不久,姜文接受了知识分子许知远的采访,那条采访视频被传播很广,也留下了几个令人印象深刻的画面和几段令人深思的对话。其中一个是,许知远问姜文,你这么多年遇到最大的失败是什么?姜文把话题转向了母亲,“我不知道怎么能让她看见我做的事情高兴,她老有一种不高兴的样子”。给母亲买房子,她没表现得多高兴,不去住。当年考上中戏,给母亲看录取通知书,母亲却啪的把通知书扔在一边,说“你那衣服还没有洗呢,别给我聊这个。”

  55岁的姜文,在谈到母亲对自己的影响时,已经可以做到控制情感,不感伤,不颤栗。可是他在电影里却说到,“我还是个孩子呀!”

  在姜文电影里,经常出现有关孩子的描述。《阳光灿烂的日子》本身就是一部充满孩子气纯真的电影,里面的独白,更是以孩子的口吻说出,“慢着,我的记忆好像出了毛病,事实和幻觉又搅到了一块儿……”“我悲哀地发现根本就无法还原真实,记忆总是被我的情感改头换面,并随之捉弄我、背叛我,把我搞得头脑混乱,真伪难辨。”

  电影《太阳照常升起》中有一句台词,“阿廖沙,别害怕,火车在上面停下了,他一笑天就亮了。”阿廖沙是谁?这个名字出自高尔基的《童年》,原著中,阿廖沙是个孤儿,在《太阳照常升起》中,姜文饰演的老唐,房祖名饰演的李东方,黄秋生饰演的小梁,都是缺乏父爱的“阿廖沙”。姜文在该片所传递出来的孤儿困境,也容易让人想到他在童年缺乏的母爱。

  到了《一步之遥》的时候,一些影评人不约而同地关注到,舒淇饰演的完颜英向姜文饰演的马走日求婚的那一幕,马走日在被逼无奈的情况下说了一句,“我……还是个孩子啊!”这句台词被赋予了诸多的解读,通常影迷们会觉得,这是姜文是对童年情感的不解与追问,也是他拒绝成长的标志性宣言。

  于是,从情感心理的角度,去分析姜文在制作电影、宣传推广、面对公众时的话语与姿态,便不难理解他的“任性”。“任性”是为了被看到,如同一个孩子拿弹弓打碎了一个玻璃瓶,他期待的是表扬而非批评。一直期待得到更多认同的姜文,回击批评的方式是“更加任性”,他成了电影的“英雄”,却一直不改生活的“孩子”本色。这样内外矛盾、甚至内外交困的他,反而成为导演姜文的魅力之一。

  “电影里如鱼得水,不拍电影的时候,回到现实,面对的依然是跟十几岁的时候一样的困境。”同样是在与许知远的对话中,姜文很诚恳地表达了他在当下现实生活里仍未摆脱的麻烦。

  他坦白的是自己内心的伤痕,无数中年男人为之唏嘘感叹,那是因为姜文的困境,也是无数身处这个年龄段的中年人的困境。但并非每个人都有胆量与勇气,说出那些让自己不愉快的原因。

  姜文把对生活、对往事无法达成的和解,转化为拍摄电影的能量,通过虚构的人物在银幕上的奔跑与呐喊,与童年与青少年时那个不被母亲接纳的孩子进行讲和,这个漫长的过程不会结束,那股野蛮的能量仍然在继续生长,它塑造了“英雄”姜文,因为它让姜文保持着创作与感受的敏感性,如此,才会有独一无二的姜文。(韩浩月)

[ 责编:刘冰雅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闫 伟 李慧敏:一堂“大语文课”的进阶之路

  • 武建勋:现实题材电影的内容生产与档期策略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发展数字经济是我国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机遇的战略选择。面对创新涌现、迭代迅速的发展态势,我国积极顺应数字经济发展规律,审时度势调整发展政策。
2025-04-21 09:48
建立粮食产销区省际横向利益补偿机制,关键在于推进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其中,改革的核心在于粮食政策创设与制度创新,调动和保护好农民种粮积极性,让农民种粮有奔头,让政府抓粮有动力。
2025-03-26 16:25
在当前中国的发展进程中,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是两个至关重要的战略方向。这两大战略的实施,不仅关系到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也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关键步骤。
2025-03-21 16:18
城市是科研机构、人才、设施等创新要素最为集中的地方;城市自身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创新。城市的创新及发展,既需要制定明确的目标,还需要遵循一定的规律和原则。
2025-03-18 09:13
全过程人民民主以聚焦民生的方式促进机会公平、打破利益藩篱,让维护社会正义的机制更加完善,持续性地疏浚社会成员上升发展流动渠道,确保每个个体都拥有人生出彩、梦想成真的机会。
2025-03-03 10:49
契合数字化、智能化的传播格局,适应Z世代拥抱变革、表达活跃、实践奋进的代际特征,以更鲜活的话语、多元的样态实现有效触达,彰显理论的生命力与引领力,是做好新时代理论传播的应有之义。
2025-01-22 11:22
人工智能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最重要的先导产业、基础产业和战略性产业,正在通过生产要素、生产资料更新、重组,生产关系、生产制度重塑,成为最具潜力、带动力和深刻影响力的新质生产力引航。
2024-12-23 13:29
共建“一带一路”的主要目标之一是通过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实现共建国家的共同发展与繁荣。经过11年的共同努力,一大批标志性项目相继建成并投入运营,为共建国家带来了许多实实在在的利益。
2024-12-16 17:13
经济学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角色,应该是在科学决定气候目标的基础上,主要研究如何以成本最小化的方式实现该目标,而不是将经济考虑凌驾于科学之上,由经济学决定温升应该控制到什么程度。
2024-11-26 15:50
数字丝路是我国新时期发展的战略性选择,是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新阶段。数字丝路贸易的伟大实践正在使古老的丝路焕发出新的光辉。
2024-10-10 16:04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国际关系学科建设显著加强,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建设路径都更加明确,要求更加清晰,学科建设明显提速,突出体现在学术创新、实践支撑、人才培养等方面。
2024-10-04 10:01
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学科建设涵盖了高等教育体系中为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需求而设立的大量相关专业和研究方向,在实践中也是由一个庞大的职业群体共同推进着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相伴的城镇化进程。
2024-10-03 09:55
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为理论创造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4-09-19 11:05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深入,数智化将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动力,助力中国实现美丽中国建设和“双碳”目标,为全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2024-08-15 10:22
网络梗”越来越成为网络空间讲好正能量故事的优良载体。加强“梗能力”建设,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高质量传播的重要途径。
2024-08-06 10:17
与“修昔底德陷阱”的预设恰恰相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向前发展。
2024-08-02 15:08
“碳中和”背景下,有必要将具有高碳汇水平且集中分布的区域纳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当中,实施具有规范性和制度化的用途管制策略。
2024-08-01 09:52
数字治理,本质上是数字技术向多元治理主体赋能增效的过程,其目的是在数据收集、分析、利用的基础上,从多个层面对治理系统的感知、决策和执行能力进行提升。
2024-07-10 17:13
在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我们更需要的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念,而非吸引眼球的所谓“理论”。
2024-06-21 16:53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必须用好总体国家安全观这一强大思想武器,自觉运用其方法论原则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从整体上把握国家安全,不断开创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新局面。
2024-06-13 09:36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