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太原师范学院影视艺术系主任、教授 薛晋文
近期,姜文的电影《邪不压正》正在各院线上映中,无疑成为2018年国产电影界的热门话题,但对作品的评价却呈现出冰火两重天的态势。电影是遗憾的艺术,客观而言,《邪不压正》并非是一部完美的作品,和大多数电影一样存在着无法弥补的缺憾。影片在多线索叙事的完成度方面还有待提升,在人物的性格和情感发掘方面还有待深入,在电影美学的探索方面还有待突破。然而,在影视创作有些浮躁的生态之下,《邪不压正》又是一部良心之作,尤其在文化符号、文化寓言和文化反思方面可谓用心良苦。
故事发生在抗日战争爆发前的北平,面对日寇咄咄逼人的铁蹄,民间发动了以人力车夫为骨干的民间力量奋勇抗日,且与北洋政府的抗日姿态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和反差。李天然在蓝先生、关巧红的激励和教育之下茁壮成长,从简单的为“家仇”而战,逐渐走向了为普天下的“国恨”共存亡,私情化的“小我”蜕变为铁肩担道义的“大我”,从“冤冤相报”的小格局升华为“民族脊梁”的大境界。最终,担负起民间抗日的重任,将家国使命放置到了爱恨情仇之上,成为民间抗日救亡的一支重要力量。《邪不压正》显然是一部充满血性和阳刚之气的优质作品。
任何战争的冲突,本质上还是文化的冲突。《邪不压正》中充满了许多中西文化冲突的影子。比如,朱潜龙和蓝先生在客厅里聚餐,朱局长早已被西方文化同化,玩起了洋酒的情趣和情调,而蓝先生却用自己亲手包的饺子待客。不仅如此,蓝先生小小的四合院里各种语言大聚会,洋人说京腔,国人飙英文习以为常,他和亨大夫、美国归来的李天然的文化隔膜,以及关巧红解放双脚的故事,屋顶之上和屋顶之下的文化较量,唐凤仪之风流纵欲和关巧红之含蓄内敛的伦理文化反差,实际上是各种文化风云际会的绝妙隐喻。六国饭店一场戏,其实就是民国时代文化冲突的鸿门宴,也是中西文化冲突的高潮戏,租界里的法国人认为朱潜龙对女性的暴力行为,是对法国文化的一种当面羞辱和不敬,根本一郎觉得军刀和印章丢失,是武士道文化遭遇的最大屈辱和挑衅,蓝先生面对洋人的蛮横、洋酒的无趣还得强装颜笑,脚踏自家的胡同和土地还得卑躬屈膝,文化的自尊心备受摧残……一个时代的改变,往往从文化心理结构的改变开始,电影试图在咀嚼山河破碎的苦涩文化滋味。
《邪不压正》是一部充满京味文化的电影,导演姜文对老北平传统文化可谓一往情深,故事中有着对四合院生活恋恋不舍的情结,对曹雪芹传奇故事的反复念叨,对祖先朱元璋画像的尊崇,以及五体投地拜祖仪式的隆重呈现,对旗袍文化的情有独钟,对前门车站、厚重的古城墙、古老的胡同别有眷顾,甚至对传统的武侠文化也再次进行了深情回望。此外,影片一开头,导演借助李天然的主观视线,带领我们凝视了正阳门的雄伟姿势,重温了老北平风味的世相人生,展示了一幅记忆中老北京的文化浮世绘。不难看出,传统文化已然融入了创作者的血脉筋骨,这样的电影显然是在向优质传统文化致敬,显然是一次守护民族文化根脉的宣示,就此而言,电影具有一种寻根的情怀或文化复兴的意味在里面。
也许,有些电影是拍给人的眼睛的,有些电影是拍给人的心灵的,我更愿将《邪不压正》看做一部思想电影,它需要我们留出足够的时空去反刍和咀嚼。历史地看去,只有伟大的观众,才能造就伟大的民族电影,如此看来,对观众的提升可能要比俯就和迎合更重要。(薛晋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