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光明网讯(记者 石依诺)丝绸之路古道上的新疆自古以来就寄托着文人墨客的想象与情思,通过各种艺术形式留下了民族文化遗产和宝贵的精神财富。当岁月的时针指向新时代,西域文化又为中国艺术增添了新的注脚。
2018年8月9日—15日,“中国艺术新视界2018”——国家艺术基金青年艺术创作人才(美术、书法、摄影、工艺美术)滚动资助作品巡展来到位于天山北麓的乌鲁木齐,80位艺术家的108件(组)作品在西域古城绽放光彩。
穿越戈壁,打通传播推广的“最后一公里”
“在过去一年半的时间里,‘中国艺术新视界’巡展的足迹已遍布四川、辽宁、福建、青海等21个省(区、市)。”国家艺术基金管理中心主任、中国艺术研究院主要负责人韩子勇介绍,新疆是今年巡展的第6站,这一次来到祖国边疆,就是希望能全方位展示艺术基金资助的艺术成果,带动西部艺术创作活力,积极推进国家艺术事业健康发展。
“艺术传播最重要就是打通‘最后一公里’。”新疆雕塑协会秘书长陈虎表示,西部地区需要更多的艺术交流与互动来增添艺术发展动力。“希望能多一些这样规模的展览,新疆的青年特别渴望看到。”陈虎认为,“中国艺术新视界”全国巡展集中体现了中国当代艺术多元、融合的总体景观,展现了国家主流文化视野中当代青年美术发展的特点与成果。
观众认真观展(摄影:王猛)
时值盛夏,新疆艺术界的观展情绪与乌鲁木齐八月的骄阳一样火热,新疆当代美术馆的展厅里挤满了来自各个民族的艺术工作者。“这次展示和交流对我而言十分重要。”艺术家陈功军对记者说,“中国艺术新视界2018”让他对国家艺术基金滚动资助项目对作品的展览、传播和研究有了全面而深入的了解,提振了他的创作信心,更坚定了艺术初心。
“看到自己的作品在家乡展出,我倍感亲切。”国家艺术基金2014年度资助艺术家、《丝路使者—细君公主》的作者褚晓莉表示在过去的一年半中,她不断从各大媒体平台了解到巡展的消息,得知自己的作品足迹已遍布大半个中国,内心激动之余也热切盼望它能回归故土,在新疆当地展览。“全国巡展这一形式让艺术家获得了极大的自信与收获。”
褚晓莉(左三)讲解自己的作品《丝路使者——细君公主》(摄影:王猛)
在8月9日开幕式当天,新疆兵团卫视、新疆广播电台、乌鲁木齐晚报等对“中国艺术新视界2018”巡展进行了全方位的报道。“国家艺术基金的到来很大程度上丰富了新疆文化艺术交流的内容和形式。”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化厅副厅长史云海表示,接下来将全力支持新疆青年艺术家创作,为他们提供更广阔的传播空间、更扎实的实施条件,加快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艺术创作迈向“高峰”。
乌鲁木齐晚报对“中国艺术新视界”的报道
圆梦天山,共同构筑丝路上的“美美与共”
新疆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承载着多元文化的交融和碰撞,近年来也一直在当代艺术创作和展示交流方面进行探索和尝试。国家艺术基金成立四年多来,共资助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项目106项。在国家艺术基金的资助与扶持下,新疆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的艺术作品、艺术人才和文化艺术交流项目。
新疆教育学院副院长褚晓莉是2014年度作品结项后入选2016年度滚动资助项目的艺术家之一。在国家艺术基金的资助下,她首次尝试历史题材和民族题材相结合的创作,并对这一题材进行了深入思考。此前,她一直专注于民族题材创作。“我在原有的民族题材创作基础上深入挖掘了历史和地域文化的内涵,使民族元素不再浮于表象,打开地域边界的限制,注重主题的厚重感和人文因素,使作品体现更多的人文关怀,同时明确自己积极、正面、向善、反映美好生活的创作理念。”褚晓莉十分感谢国家艺术基金的资助,“青创项目”不仅拓宽了她的创作思路,同时也开阔了她的艺术眼界。
新疆画院艺术委员会秘书长李冬认为,如何突破自己、超越自己是新疆画家要思考的问题,“我们应该思考如何对新疆丰富的自然及历史人文资源进行当代性解读。”李冬是成长在新疆的汉族人,有很多和他一样由于父辈的选择而出生和成长在新疆的一代人。这些人骨血里涌动着中原文化基因,在成长过程中又受西域文明熏陶,不同质地的文化美感在个体身上进行融合,其作品也是民族融合、文化交融的载体。国家艺术基金通过对这些艺术家的资助,在丝绸之路上构筑了美美与共、各美其美的独特景观。这些年轻人通过国家艺术基金的平台圆梦戈壁,实现了自身的艺术突破。
丝绸之路不仅是一条漫长的经济走廊,更是一条厚重的文化通道,交流与发展是文明延续的永恒动力。“中国艺术新视界2018”在新疆的展览呈现了文化交流的新面貌,打开了文化交流的新思路,达到了交流、交往、交融的愿望。艺术作为桥梁在乌鲁木齐连接了古老文明与当代文化,在今日的新疆绽放出别样的光彩。(石依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