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曹雁南
粤剧《帝女花》是笔者自小极为喜欢的曲目之一,近来不知怎的又热了起来。恰好上周刚刚看完李胜素与于魁智联袂演出的京剧版《帝女花》,我斗胆在此将两个版本作一番对比。
开宗明义,京剧版较之粤剧原版,还有不少可以进步的地方。粤剧版情浓醉人,相较之下,京剧版则如酒中注水一般,酒还是那个酒,只是味道不免寡淡。
帝女花的故事最早被今人所知,是托香港著名粤剧剧作家唐涤生的福。1953年,粤剧名家白雪仙与任剑辉因出演电影《富士山之恋》在日本取景期间,二人无意中观看了戏剧《帝女花》的演出,一时惊艳非常,立即着手收集资料,返港后交予唐涤生进行重新改编。1957年,粤剧《帝女花》在仙凤鸣剧团正式首演。
事实上,《帝女花》不算是唐涤生的原创,它最早见诸于清道光年间海盐戏曲家黄燮清撰写的传奇杂剧集《倚晴楼七种曲》。传因故事内容过于寂冷哀绝且抑扬不足,《帝女花》一直被视为平平之作,自道光十二年完稿后一直少见于舞台。但此剧自日本天保年间传入东瀛后,却广受日本民众的欢迎,百年间传唱不绝。一直到上世界50年代任、白二人东渡时,方才借唐涤生之手回归故里。
这出戏面世后有多红?虽不敢说“凡井水处,皆能歌柳词”,但也毋庸置疑是誉满天下的粤剧名作。唐涤生的故事较黄燮清版本已有出入,不仅剧目从黄版的20回削减至8回,结局大变,还在立意、言志、寄情、政治立场等多方面有所创新。在此暂且只介绍唐版的故事大纲:明朝国破之时,崇祯皇帝在自缢前仓惶杀女灭妻。长平公主年方十五,刚刚选婿完毕预备嫁与太仆之子。无奈突逢国难,公主奉命殉国,却幸得一息尚存,被周钟救出宫廷躲于维摩庵内,扮作道姑避世。后被驸马寻访,二人相约假降清廷安葬崇祯、救出太子后,新婚之夜以身殉国。
京剧版的故事以此为基础,又有不同。第一场《树盟》,京粤二版说的都是公主凤台选婿的故事,也是长平与周世显二人情定一生的开始。粤剧版写得极美且有逻辑,周世显上殿初见甚为惊艳,见礼叩拜自报家门。长平呢,以为他是爱慕虚荣的小人,出言讥讽他既然男儿膝下有黄金,你又何必“折腰求凤侣”?二人唇枪舌战,周世显傲然风骨使公主深为折服,芳心暗许,两人随成佳偶。爱情也讲道理,深宫贵女爱上风流文人,对方需得配得上她的青眼有加。京剧版里,周钟父子二人皆画为白脸,成了为荣华富贵全戏一以贯之的扮奸角。从《树盟》开始,选婿时周钟之子周宝伦上场一番卖弄却丑态百出,反衬得周世显大抒家国情怀,让长平一见心许。这样的改动仓惶且单薄,对人设实在无有助益。难道公主择偶就如军营里选兵出征吗?看哪个爱国便嫁于哪个郎君?
后续类似的改动还有不少,粤剧版里正当崇祯挥剑斩杀长平,却在金殿中闻听得李自成已杀入宫闱,为防妻女受辱,崇祯临时起了杀意;京剧版中把这一段改为,在长平与周世显大婚之日,崇祯先是散发持剑上场直抒胸臆哀叹自己是亡国之君,后命太监宣长平上场并亲赐白绫令其自缢,周世显突然赶到预备阻止。这样的改动稍显突兀拖沓,长平与周世显当日是否大婚、服装为何不是红衣等也并未交代清楚。其次,粤剧版《香劫》一出中,崇祯不顾驸马一求再求,决意赐死公主。长平被宣上金殿后,一时连父带夫反复推诿,竟无一人忍心告知圣意。长平随后知晓涕泪交零,觉得自古君要臣死父要子亡不过只凭一语,如今父王夫君反复不肯说出赐死之语,实在皆爱自己甚深,“虽死亦无些微可怨”。而周世显呢,不愿一人苟活于世,数番求救长平未果后,只求同赐红罗一同就义而不可得。这是非常哀怨婉转的段落,长平与崇祯之间的父女情,家国情,长平与周世显的感情、品性,短短一段,都可全然展现。可惜此段在京剧版中被简化得太厉害,只为剧情框架走了过场,崇祯与长平的告别也更像是为社稷殉身,只有义而少了情。
此外,京剧版里《庵遇》一折被处理得十分粗糙,这里说的是长平被赐之后未死,其“尸身”被周钟连夜偷出宫外带回府中。父子二人为求荣华,拟将公主献于清廷,计划无意中被女儿瑞兰知晓泄与长平,长平假死脱身藏于维摩庵内,后背驸马来此寻访,二人一番交谈诉请,最终相认的情节。此处的剧情方面京剧与粤剧版并无太大出入,只是京剧版删除了《乞尸》,使得周世显与公主的感情少了一重铺垫。另,粤剧版中长平与世显的相认缠绵婉转,二人相认后周世显假借已归降清廷,劝长平同他一起受封成亲,周世显与公主开玩笑骗她自己已投降,公主哭得几欲昏厥痛骂他,他当着周钟的面本想装作绝不难堪的,又舍不得公主如此伤心,只好出言安慰。剧中对细节地处理,是周世显能打动人心的关键。可惜京剧版处理得节奏太快,三五几句两人已然约好夜半相见,感情转变太为仓促。李胜素与于魁智虽已是名角,但多少还是受到了剧本的拖累。
随后,周世显把计划全盘托出,对长平晓以大义:崇祯未葬,太子被掳,二人不若假意降清,待到身后大事可成,花烛夜夫妻双双仰药自尽;若不成,周世显愿意“以颈血溅宫曹”。粤剧版的这个细节非常重要,周世显说完夫妻花烛夜为报节义可双双赴死时,长平问了句“你此话当真?”这里可以和尾场《香夭》里的一句唱词作为辉映,容后再表。随后,二人相约写表上表,连骗带逼使清帝宣布厚葬崇祯帝,放过太子。此处京剧版里,清帝上场竟然连脸也未勾,扮相梳化都活似从TVB棚内刚刚散戏过来赶场,看得人一时尴尬不已。
终于到了《香夭》,这是笔者最喜欢的一折,也是最肝肠寸断的一折。香夭之美,美在其可哀可叹,美在其情虽凄绝却也悲壮。长平与驸马历经磨难,终于熬到成亲之夜,可惜花烛夜也是丧身时。长平心里苦,她明明好容易“盼得花烛共谐白发”,却无奈要“花烛翻血浪”。粤剧版里有极细微敏感的人性,长平虽然已知周世显的情谊,但关键时刻,她仍然心头滚过一丝惊疑,她害怕,这里可对照前面她复问周世显是否真心就死的那一句来看,“怕驸马惜鸾凤配不甘殉爱伴我临泉壤”。有这样一点辉映,人物就显得真实而亲切。为什么长平会这么问呢?因为她是公主,国破于她亦是家亡,所以于情于理于义,她必须要死。可驸马是外姓人,没有非死不可的义务。文人逢难变节长平大概见过不知凡几,连钱谦益都嫌水凉不肯死,周世显何必呢?但正因为驸马不必死而又甘愿从容赴死,他“寸心盼望能同合葬”,他心心念念“泉台上再设新房”,这是他从开场时一以贯之与公主死于一处的愿望,结尾再点题,令人闻之落泪。就这样长平还要宽慰他一句,“待千秋歌赞注驸马在灵台上”,史书工笔,不会叫你白死。这是人性的微妙处,也是尴尬处。
京剧版本里,首句仍然袭用“落花满天闭月光”。词曲作家黄沾当年笑称,自己写了一辈子的歌词,也没有写出一句比这更好的。的确,这句配上《妆台秋思》,本是催人落泪的配置。可惜全场《妆台秋思》反复出现,过分透支感情,到这时反而哭不出来。这段是全剧高潮,京剧版的词句也略过平淡,“合卺酒,葡萄酿,轻轻嗅轻轻尝。合卺酒,葡萄酿,顷刻间便断肠。”看得我顷刻间便想离场。相较唐涤生原作,京剧版这几句毫无意境又不文不白,不京不昆,怎么看也没有艺术性与雅致度,活脱脱上世纪80年代朦胧诗风格。文字提炼化用仍需细细考量,望剧作者三思。
长篇大论,为的是说京剧版其实改得不大好,虽散场时听周遭观众吐槽为“大型音乐话剧京歌戏”,但其最终效果又不能说太差,只能说于李二位,实在是于这出戏有挽狂澜于既倒之恩吧。角儿是好角儿,其他部分可再进步。(曹雁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