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狂欢还是肃穆,这是个问题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文艺原创 > 正文

狂欢还是肃穆,这是个问题

来源: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2018-10-31 15:55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作者:式微

  Trick or treat?

  南瓜灯,精灵脸,女巫帽,魔鬼与僵尸,狼人与骷髅,当这些元素同时出现的时候,那就说明——万圣节到了。

  万圣节作为西方的传统节日,也是西方的“鬼节”。据民间流传,万圣节来自两千多年前基督教会的“天下圣徒之日”。彼时,居住在爱尔兰、苏格兰等地的凯尔特人认为,十月底是夏天正式结束的日子,严酷的冬天开始的一天。人们相信,故人的亡魂会在这一天回到故居地在活人身上找寻生灵,这是人在死后能获得再生的唯一希望。活着的人为了避免魂灵夺生,便打扮成妖魔鬼怪把魂灵吓走。

  这便是最初的万圣节由来。万圣节的起源与发展,和鬼文化息息相关。

  在文化尚蒙昧时期,人类将鬼魂视为死后生命的延伸,人类生活在人间,鬼魂则生活在另一个世界,人死后就变成了鬼。无论是在西方基督教会发展的过程中,还是在中国古代封建迷信与佛道两教的演变过程中,鬼文化都得到了完善与充实,这就为人们过“鬼节”奠定了基础。

狂欢还是肃穆,这是个问题

  在中国古代,“鬼节”主要有三,即清明、中元与寒衣,而更大部分时候,我们称中元为“鬼节”。中元节是汉字文化圈各地区的传统节日,人们在这一天追念故人、祭祀先祖。汉代时,随着道教传入,七月半被认为是地官诞辰,阴曹地府将放出全部鬼魂,已故祖先可回家团圆,故而七月半之时祭祖祈福,成为“鬼节”。

  不止在欧洲和汉字文化圈,印第安文化中对生死亡灵也有独特的理解。他们认为,死亡是生命的回照,亡灵在另一个世界生活,就像我们生活在人世间一样,所以他们每年都会举办盛大的亡灵节,以此来与另一个世界的祖先们欢聚。在他们的文化世界中,人鬼交混,亡灵也长着可爱的脸庞。因此,印第安文化中的亡灵节,绝非用来驱赶鬼魂,而是用盛大的仪式欢庆逝去的祖先回家。

  中西方以及印第安文化中,庆祝“鬼节”不同的方式以及对待鬼魂不同态度,取决于各自截然不同的鬼神文化。

  在中国古代的文化中,“鬼”被认为是不祥之物,甲骨文中的“鬼”字上有一个可怕的脑袋,下为“人”字,寓意了久远的年代之时,人们认为鬼是像人的怪物。到了春秋,孔子在《论语》中说,“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可见,在儒家文化中,人们信奉鬼神,尊重中仍然带着忌惮。这种思想对后世的影响很大,后来的儒道佛三家思想融合,形成了我们现在所了解的神鬼文化。

  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神鬼文化逐渐有了更深的道德内涵,其反映了中华民族对“孝道”的传承。中元节这一天,人们祭祀已逝的祖先,祈求保佑家族平安长寿,但人们对谈论鬼神仍然十分忌讳,更遑论串门狂欢。

  若说中国的“鬼节”较为庄严肃穆,那万圣节则更倾向于狂欢的意味。今天我们所接触到的万圣节习俗,很大程度来自美国人。19世纪时,万圣节从欧洲传播到美国,受美国人热闹活跃的文化影响,万圣节逐渐成为男女老少狂欢捣蛋的日子,喜庆的氛围成为节气主流。

  中西方“鬼节”的差异,概括开来可谓“一场思念一场狂欢”,而从近年来年轻人的反应来看,这种狂欢式的“西方鬼节”显然更受年轻人欢迎。

  这种显而易见的倾心,大致可分为两方面原因。一来,万圣节狂欢的氛围迎合了年轻人喜爱热闹的心态;二来,近年万圣节给各路商家带来的商机,促使他们在万圣节前后更加卖力宣传,营造节日氛围。这些因素都在有形无形中,增加了万圣节的“曝光”机会,相比之下,中元节肃穆冷清的氛围,也让许多年轻人敬而远之。但恐怕,就算有人想在中元节热闹狂欢,也会被长辈们一个眼神瞪回去了。

  正是传统与宗教的差异,让不同文化圈中的“鬼节”天差地别,放在若干年前,这些截然不同的“鬼节”们就算碰上,便是谁也不认得谁。而于今时今日,它们不仅撞了个满怀,还擦出了火花。这种神鬼文化的碰撞,是伴随着跨文化的交融,这当中不可避免地要面临着某些形式的式微,因此保持好自身的完整性与传承性是十分重要的。这就好比,白无常对面迎来了一个狼人,白无常得先自己身体健康,才能热情拥抱狼人先生。

  目前的我们,在跨文化的交融中也正处于这样一个阶段,当万圣节在年轻一代中成为一种潮流,狂欢还是肃穆就成了一个问题。但不管怎样,从更深的层面来说,无论“鬼节”如何庆祝,其背后真正寄托的,都是对逝去亲人的思念。(式微)

[ 责编:刘冰雅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刘上生:宝黛之恋“情”“理”矛盾的艺术处理

  • 戏曲微短剧:中华戏曲创新传播的新范式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发展数字经济是我国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机遇的战略选择。面对创新涌现、迭代迅速的发展态势,我国积极顺应数字经济发展规律,审时度势调整发展政策。
2025-04-21 09:48
建立粮食产销区省际横向利益补偿机制,关键在于推进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其中,改革的核心在于粮食政策创设与制度创新,调动和保护好农民种粮积极性,让农民种粮有奔头,让政府抓粮有动力。
2025-03-26 16:25
在当前中国的发展进程中,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是两个至关重要的战略方向。这两大战略的实施,不仅关系到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也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关键步骤。
2025-03-21 16:18
城市是科研机构、人才、设施等创新要素最为集中的地方;城市自身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创新。城市的创新及发展,既需要制定明确的目标,还需要遵循一定的规律和原则。
2025-03-18 09:13
全过程人民民主以聚焦民生的方式促进机会公平、打破利益藩篱,让维护社会正义的机制更加完善,持续性地疏浚社会成员上升发展流动渠道,确保每个个体都拥有人生出彩、梦想成真的机会。
2025-03-03 10:49
契合数字化、智能化的传播格局,适应Z世代拥抱变革、表达活跃、实践奋进的代际特征,以更鲜活的话语、多元的样态实现有效触达,彰显理论的生命力与引领力,是做好新时代理论传播的应有之义。
2025-01-22 11:22
人工智能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最重要的先导产业、基础产业和战略性产业,正在通过生产要素、生产资料更新、重组,生产关系、生产制度重塑,成为最具潜力、带动力和深刻影响力的新质生产力引航。
2024-12-23 13:29
共建“一带一路”的主要目标之一是通过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实现共建国家的共同发展与繁荣。经过11年的共同努力,一大批标志性项目相继建成并投入运营,为共建国家带来了许多实实在在的利益。
2024-12-16 17:13
经济学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角色,应该是在科学决定气候目标的基础上,主要研究如何以成本最小化的方式实现该目标,而不是将经济考虑凌驾于科学之上,由经济学决定温升应该控制到什么程度。
2024-11-26 15:50
数字丝路是我国新时期发展的战略性选择,是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新阶段。数字丝路贸易的伟大实践正在使古老的丝路焕发出新的光辉。
2024-10-10 16:04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国际关系学科建设显著加强,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建设路径都更加明确,要求更加清晰,学科建设明显提速,突出体现在学术创新、实践支撑、人才培养等方面。
2024-10-04 10:01
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学科建设涵盖了高等教育体系中为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需求而设立的大量相关专业和研究方向,在实践中也是由一个庞大的职业群体共同推进着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相伴的城镇化进程。
2024-10-03 09:55
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为理论创造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4-09-19 11:05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深入,数智化将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动力,助力中国实现美丽中国建设和“双碳”目标,为全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2024-08-15 10:22
网络梗”越来越成为网络空间讲好正能量故事的优良载体。加强“梗能力”建设,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高质量传播的重要途径。
2024-08-06 10:17
与“修昔底德陷阱”的预设恰恰相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向前发展。
2024-08-02 15:08
“碳中和”背景下,有必要将具有高碳汇水平且集中分布的区域纳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当中,实施具有规范性和制度化的用途管制策略。
2024-08-01 09:52
数字治理,本质上是数字技术向多元治理主体赋能增效的过程,其目的是在数据收集、分析、利用的基础上,从多个层面对治理系统的感知、决策和执行能力进行提升。
2024-07-10 17:13
在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我们更需要的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念,而非吸引眼球的所谓“理论”。
2024-06-21 16:53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必须用好总体国家安全观这一强大思想武器,自觉运用其方法论原则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从整体上把握国家安全,不断开创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新局面。
2024-06-13 09:36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