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白鹿洞书院:从教育传统中汲取当代精神滋养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线下沙龙 > 正文

白鹿洞书院:从教育传统中汲取当代精神滋养

来源: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2018-11-29 11:26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光明网讯(记者贺梓秋)“建国君民,教学为先。”中国是文明古国,也是教育之邦。书院,就是中国传统教育中最具精神价值的教育形制。其中,被誉为“海内书院第一”“天下书院之首”的白鹿洞书院,经过一千多年历史积淀,留下了诸多教育理念及精神内涵,今天看来仍旧熠熠生辉。

白鹿洞书院:从教育传统中汲取当代精神滋养

  白鹿洞书院

  修身明德,学达性天

  江西庐山五老峰东南麓,便是白鹿洞书院之所在。其肇基于唐,定名于北宋,大盛于南宋,绍隆于明清。因洛阳人李渤、李涉兄弟在此隐居读书,养白鹿自娱,又因此处四面环山、俯视似洞,故此得名“白鹿洞”。南唐时,朝廷在此建“庐山国学”(又称“白鹿国学”),使其成为当时与国子监齐名的高等学府;北宋初年,江州(今九江)地方人士在此建起学馆,书院之名从此开始。

  白鹿洞书院依山而建,院前贯道溪自北向南流过。走进书院,古人在此读书讲学留下的精神遗存,处处可见。如,朱子祠内的朱子自画像石刻。“刻像,在朱熹的生平中是非常普遍的。”九江学院教授李宁宁介绍,“他此举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提醒自己的德行修养。”

  又如,康熙御赐“学达性天”匾。“这是对中国文化教育理念一个非常好的概括。”李宁宁认为,现代教育是知识的学习,是不断了解、驾驭客观对象的过程;而中国传统教育的方向和出发点则完全不同——是为让人的德行与天性合二为一。“儒学强调为己之学,而不是为人之学。要不断焕发内心的良知、提升内在的道德境界。首先要成为一个人,一个有德行、有修养的人,这是学习最重要的目标和价值。”

白鹿洞书院:从教育传统中汲取当代精神滋养

  白鹿洞书院内景

  同样,站在明伦堂门前,“明伦”二字的内涵也是如此。为何书院中讲堂一般都命名为“明伦堂”?“教育的最高境界,或者说教育所要达到的核心目标,首先要懂得人伦、修好道德,再做其他事情。”李宁宁介绍。

  朱子揭示,为学之方

  因皇祐六年书院毁于兵燹,至南宋淳熙六年,理学家朱熹兴复白鹿洞书院,措置田产、征集图书、聘请教师、招收生徒、手定教规、亲自讲学。他所制定的《白鹿洞书院揭示》,成为后来七百年间封建教育办学的指导方针,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

  李宁宁认为,《白鹿洞书院揭示》是朱熹对中国教育思想的重要概括,“也是中国儒家教育的一个宣言和纲领”。它包括五教、为学、修身、处事、接物几方面——

  “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此为“五教之目”;“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此为“为学之序”;“言忠信。行笃敬。惩忿窒欲。迁善改过”,此为“修身之要”;“正其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此为“处事之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行有不得,反求诸己”,此为“接物之要”。

白鹿洞书院:从教育传统中汲取当代精神滋养

  白鹿洞书院讲堂,内有朱熹所制《白鹿洞书院揭示》

  其中,既明确了五伦关系,点明了学习方法,也强调了道德修养和处事接物原则,规定了教育的核心乃讲明道德,让学生通过读书穷理、修己治人,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朱熹的学术“对头”王阳明亦称:“夫为学之方,白鹿之规尽矣。”

  这78个字的“白鹿之规”,“无一字无来处”,是朱熹对先贤格言所做的融合和整理。“他继承了中国学术思想的一个基本精神,即述而不作。”李宁宁说:“我们今天拿什么去创新?就是拿我们先人的东西来创新。这也是中华文明得以数千年不曾中断的原因。”

  传统之变,教育之思

  延续千年的白鹿洞书院,已成为庐山的文化支撑点和独特名片,也留下了中国教育的深厚传统和独特的精神追求。除了德育为先的思想外,庐山白鹿洞书院管理委员会原主任、研究员闵正国认为,古代书院为现代教育提供的借鉴和启迪还有爱国爱乡的精神、学术争鸣的氛围和经世致用的学风。

  如今的白鹿洞书院已不复往日师生教学相长的场景,丧失了其教育、教学之功能。九江市博物馆前馆长汪建策提出书院在当代社会中的定位问题。“古代书院是教育阵地,而今天我们到书院去,可能只作为一个旅游目的地,很少与教育阵地相联系。” 他说:“这些古代书院,虽然也有讲座、学术交流等活动,但实实在在的教育内容已经很少。如何实现书院原本的教育功能,是值得当代人思考的问题。”

白鹿洞书院:从教育传统中汲取当代精神滋养

  白鹿洞书院文会堂

  李宁宁谈到,他们也曾想效仿岳麓书院,将白鹿洞书院与九江学院相结合,却因种种原因未能如愿。“在体制机制上,如何寻找到有效的合作途径,还有待探索。”目前,九江学院作为白鹿洞属地的高校,已与白鹿洞书院管理单位开展各方面合作,弥补管理单位在学术研究等方面的不足。如设立白鹿洞文化研究所、出版《续编白鹿洞书院志》等书;并与郑州大学联合发起“白鹿•嵩阳书院文化之旅”,至今已举办了十年。

  “书院不能成为简单的读经场所。”李宁宁希望能够重建“庐山国学”,既面向学校教育,为探索建立具有“中国气派”和“中国作风”的教育精神和教育格局,提供有益经验;也面对当下,为提高今天民众的道德修养,探索有效的方法与路径。“我们需要好好反省我们文化自信的根基,思考如何更好地挖掘、扩展我们的文化中最有特色、最有精神气象的内容。”

[ 责编:李贝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沧海波澄:我的诗词与人生》:叶嘉莹先生与中华诗教

  • 《好东西》:她不再幻想“应有的”生活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共建“一带一路”的主要目标之一是通过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实现共建国家的共同发展与繁荣。经过11年的共同努力,一大批标志性项目相继建成并投入运营,为共建国家带来了许多实实在在的利益。
2024-12-16 17:13
经济学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角色,应该是在科学决定气候目标的基础上,主要研究如何以成本最小化的方式实现该目标,而不是将经济考虑凌驾于科学之上,由经济学决定温升应该控制到什么程度。
2024-11-26 15:50
数字丝路是我国新时期发展的战略性选择,是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新阶段。数字丝路贸易的伟大实践正在使古老的丝路焕发出新的光辉。
2024-10-10 16:04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国际关系学科建设显著加强,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建设路径都更加明确,要求更加清晰,学科建设明显提速,突出体现在学术创新、实践支撑、人才培养等方面。
2024-10-04 10:01
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学科建设涵盖了高等教育体系中为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需求而设立的大量相关专业和研究方向,在实践中也是由一个庞大的职业群体共同推进着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相伴的城镇化进程。
2024-10-03 09:55
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为理论创造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4-09-19 11:05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深入,数智化将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动力,助力中国实现美丽中国建设和“双碳”目标,为全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2024-08-15 10:22
网络梗”越来越成为网络空间讲好正能量故事的优良载体。加强“梗能力”建设,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高质量传播的重要途径。
2024-08-06 10:17
与“修昔底德陷阱”的预设恰恰相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向前发展。
2024-08-02 15:08
“碳中和”背景下,有必要将具有高碳汇水平且集中分布的区域纳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当中,实施具有规范性和制度化的用途管制策略。
2024-08-01 09:52
数字治理,本质上是数字技术向多元治理主体赋能增效的过程,其目的是在数据收集、分析、利用的基础上,从多个层面对治理系统的感知、决策和执行能力进行提升。
2024-07-10 17:13
在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我们更需要的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念,而非吸引眼球的所谓“理论”。
2024-06-21 16:53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必须用好总体国家安全观这一强大思想武器,自觉运用其方法论原则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从整体上把握国家安全,不断开创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新局面。
2024-06-13 09:36
数字基础设施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底座,是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建设的基石。要立足不同产业特点和差异化需求,推动经济产业全方位、全链条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型。
2024-04-23 16:17
高质量构建“大思政课”工作体系要聚焦目标、效果和特色,着力破解思政课建设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问题,带动思政课叙事表达体系和场景体验模式的深层变革。
2024-03-18 10:28
中华文化的主体性植根于5000多年的文化沃土,是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2024-03-08 16:31
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加速发展,各国既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也需要应对新的全球性问题,国际社会迫切需要携手合作,共同打造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网络空间,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2024-03-01 14:51
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春节即将到来。值此之际回望2023年,中国经济主要预期目标圆满实现。展望新的一年,我国经济发展依然将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但同时也具有体量大韧性强创新后劲足的竞争优势、宏观经济政策回旋空间大的支撑效应、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增长红利等三重有利支撑。
2024-02-09 16:37
要聚焦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中心任务,以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和优化政府职责体系为重点,在“加减乘除”上做文章,推进机构改革再深化,为在新征程上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新动力。
2024-01-30 11:31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