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兰州交通大学副教授 杜华伟
书院,最早起源于唐代私人治学的书斋与朝廷整理典籍的衙门,最初并不具备讲学功能。至宋代确立了正式的书院制度,形成了藏书、讲学和祭祀三大基本功能。元、明两代书院快速发展,清代得以普及,全国共有5000所以上,清末统一改制为学堂。书院作为一种独特的教育组织,曾在知识传授、文化传播、人格培养和社会教化方面发挥过极其重要的作用。
在2016年12月召开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着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到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古代书院坚持“德育为先”的教育理念和“传道济民”的教育宗旨,将德育置于整个教育活动的重心与首位,在长期教育实践过程中,形成了系统有效的道德教育模式,对于当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着一定启示与借鉴意义。
一、制定明确的终极目标
古代书院遵循个体身心发展及道德教育渐次性规律,有针对性地确定不同年龄段生徒的学习内容和培养目标,小学阶段主要“学其事”,大学阶段主要 “穷其理”。当代高校应该积极借鉴古代书院以终极价值目标统领具体培育方法的理念,坚持制定明确而持久的道德教育目标。这个目标要对个体有终极关怀与思想指引,要注意用主旋律去规范各种非主流思想观念,使主旋律与多样化兼容互补、共生互动、有机统一。而且不能一味地灌输说教,也不能拔苗助长式地高谈阔论,应该充分尊重学生个体的尊严、价值、权利、义务和责任,充分发挥其个体主观能动性,通过自觉内化社会道德规范以形成稳固的道德品质。
第二,设置全面的评价体系
古代书院对生徒有德业与学业两方面评价,德业评价主要针对“德育”,检点生徒的道德品性、日常行为是否符合社会道德规范。学业评价主要针对“智育”,检查生徒是否掌握所学内容。德业是书院首要考核内容,也是评价生徒的主要标准。明代思想家、哲学家王守仁曾把书院每天的课程定为五节,其中“考德”置于首位,“每日工夫先考德,次背书诵书,次习礼,或作课仿,次复诵讲书,次歌诗”。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习惯以一成不变的道德标准去要求、评价不断变化的主体,以既定的道德评价标准去判定个体的实际道德发展状态,很难对个体进行合理有效的监督与评价。所以,现代大学教育应该根据90后、00后学生的实际特点,在批判接受原有道德规范的基础上,改变现行模糊笼统的道德评价标准,制定出具有导向功能、制约功能、激励功能、促进功能等具有可操作性的道德评价制度。这一评价制度应该充分关注学生个体道德实践水平的改善和提高,以此作为衡量主体道德发展水平和评估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重要标准。
三、采用合理的教育方法
古代书院并不把品德教育当作具体知识去讲解,而是将其渗透于日用伦常之中,注重个体的自觉道德践履。书院教育家朱熹认为:“为学之实,固在践履,苟徒知而不行,诚与不学无异。”所以,当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能仅仅注重道德知识的理论传授,在课堂上一味“灌输”与“宣传”,而要激发学生的道德需求与道德意识,就某些社会热点问题和与学生学习、生活息息相关的话题展开讨论,吸引每一个学生积极参与其中,使思想政治教育成为真正走入学生内心的、深受学生喜爱的活动,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并自觉约束自己的日常行为。
四、打造优质的育人环境
古代书院通过书院选址、书院建筑营造幽静风雅的自然环境,通过教师言传身教以及师生间平等交流创设宽松自由的人文环境。中国现代历史学家钱穆先生创办的新亚书院学规中就曾提出:“课程学分是死的,分裂的。师长人格是活的,完整的。你应该转移自己目光,不要仅注意一门门的课程,应该先注意一个个的师长。”当代高校应该充分借鉴古代书院寄情山水的环境观、朴素典雅的建筑观以及意境高远的人文观,贯彻“寓教于景、环境育人”的教育思想,创设优美整洁的校园环境、布局合理的校园建筑、底蕴深厚的图书馆、校史馆以及反映学校历史渊源、地域特征与办学特色的校训标语等,以此来熏陶和感染学生,引导学生从传统文化中汲取智慧和营养,树立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这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情感支持。
同时,学校全体工作人员都应该充分认识“全员育人、全科育人、全过程育人”的重要性,努力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与道德素养,成为学生身边可感、可知、可学的榜样,给学生以积极向上、平等自由和健康乐观的影响。此外,学校还可以通过学术讲座、演讲比赛和各种学术性、知识性、艺术性社团活动,进行信仰信念和民族精神教育,塑造学生积极健康的人格特征。通过报刊广播和校园网络等多种现代化宣传渠道,形成公正良好的学风校风,形成学生积极健康、求实创新、和谐公正的价值观念和严谨务实、刻苦勤奋的意志品质。(杜华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