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编者按:
11月24日,由中央网信办网络新闻信息传播局指导,光明网、湖南大学承办的“文脉颂中华•书院@家国”网络传播活动在湖南长沙岳麓书院正式启动。在“复兴传统文化的影响力——书院何以‘以文化人’”名家讲坛上,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传播学院教授李康化发表演讲。现剪辑其中精彩观点,以飨读者。
文字实录:
文化产业活化的模式有三个。一个是元素提炼。我们的文化元素开发慢慢走向了正轨,故宫是一个典型的活化。比如,成都竹里村,来源于陆游的一首诗,做得非常漂亮。对竹子的元素进行提炼,然后赋予建筑,提炼文化元素来做产业,这个是产业活化非常重要的表征。
二是中国文化故事的冶炼。我们看过很多文化演绎,比如说长恨歌,我看了200多个实景演出,通过故事的演练、通过当地的资源和现代的人文资源结合,我们就可以发现它,把它做成产业。
第三种方式就是文化景观的塑造。今天的社会是景观社会,很多人去旅游找地标性的东西,这就是文化塑造。我们今天看到具有历史底蕴的地方,做出来的产业园基本上都是通过对传统文化的挖掘,比如说开封的宋都。
做这些东西之后我们还要讲什么呢?首先要有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两个效益统一,社会效益为先。没有经济效益,这个事情也要做。这是文化企业的社会责任问题。正如一个概念,文化产业伦理,我们不管怎么说故事,怎么样造景观,需要有文化价值的呈现。文化价值的呈现有两个方式,第一种是延续的,第二是构建的。要注意原真性,不能破坏掉了。我们还得强调差异性,如果没有差异性,造出来的东西估计千篇一律就成为了人为的。
所谓的文化经济,不是说只是靠文化去赚钱。我们要通过大众化、潮流化、时尚化的方式让它满足今天的消费,然后美化人们的生活。
总而言之,传统文化的创造性开发和现代化转换,需要从时代和发展目标出发,探寻找合乎挖掘传统文化资源中包含的现代价值、中国特色,通过传统文化资源传承和现代价值转换,完成传统文化资源的现代重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