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探寻草原题材美术创作的当代表达
——访青年艺术家刘闻涛
一段时期以来,草原题材的美术创作一度被贴上了标签化特征,题材的陈旧感令很多草原派画家感到困惑,难以开拓新的局面。然而,蒙古族80后年轻画家刘闻涛却并不这么认为。学艺十余载,他始终关注草原题材并紧跟时代步伐,探索人物画的时代表达。他不仅敢于打破题材的局限,还颇具成果。他创作的中国画《奔马》获得国家艺术基金专家评审的认可,成功入选国家艺术基金2018年度青年艺术人才培养滚动资助作品。
刘闻涛近照
刘闻涛出生于内蒙古自治区的一个边陲小镇,他的父亲是文化馆的一名美术工作者,受父亲耳濡目染的影响,自幼便学习美术,后考取美术专业学院学习中国画,正式走上绘画的道路。作为土生土长的蒙古族青年,草原一直是他笔下的主题,虽然这个题材让不少草原派画家感到困惑,但在他的眼里,这并非是题材本身的问题。
当代牧民还是大多数美术作品中的样子吗?对刘闻涛来说,草原牧民生活的印象停留在他小时候的记忆中,游牧民族的生活方式早已改变,精神世界也不再是过去的样子。穿上蒙古袍,他们是牧民;脱下蒙古袍,则与城市中的人没有区别,这就是当代牧民的新生活。角色随时都会转变,甚至连他们自己都不清楚归属是何处。于是,刘闻涛决定用手中的画笔将这样的现象和状态表现出来。他觉得,对新牧民生活状态的表达,没有贬义与褒义,只是用艺术进行呈现。
中国画《奔马》正是基于这样的动机,集中反映了他对当代牧民新生活的感受。《奔马》的构图很简单,一排瞭望远方的牧民,全部处于画面的最下方,这是违反构图常理的一个构图,画面下沉,甚至画面中没有马的身影。为了激发观看者的联想,刘闻涛只在右下角画了一个小骑手点题,画面上方一个无人机,让画面有了动与静的组合,也暗示了画外奔跑的马。作品以不平常的视角,通过画面中小骑手人物的出现,以及明确人们的视线、无人机摄像头的指向,展现了赛马的情景,使得作品不局限于画面本身。
刘闻涛,中国画《奔马》,2017年
这幅作品带给刘闻涛最大的收获,是让他明白了民族题材当代表达的困惑所在。他认为,观者的审美疲劳往往来源于画家惯性思维的表达,画家不应该走上独木桥,而应换一个角度、换一个观念去观察周围的人和物,这样就可能有新的理解。当代青年画家缺的不是技术,而是观念,一种智性表达的观念。
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里,青年画家要不断地充实自己,只有在思维观念上具备一定的高度与广度,才能令艺术之路不至于越走越窄。作为一名典型的80后,刘闻涛如同大多数同龄人一样,在时代快速转型中,既经历了传统,也体会了当代,有过迷茫和困惑。幸运的是,他在追逐和探索的过程中,获得了国家艺术基金的支持,他的挑战得到了国家艺术基金的认同和肯定,这给了他极大的动力,令其信心倍增。“国家对青年艺术家的扶持让身处地方的我们有了更多走出来的机会,去看看更多优秀的作品,去学习和体会,不断地为自己的艺术道路添砖加瓦。”刘闻涛表示,国家艺术基金的支持是他艺术创作过程中一个重要的节点,“能得到国家艺术基金的资助,对我而言是转变观念的一个关键点。此前我对这张作品的表达方式还不是很有自信,对这一风格是否能保持延续也深感疑惑。如今,我很确定这条路可以坚定地继续走下去。希望我的‘牧民新生活’系列可以走得更远,让内蒙古题材的美术创作呈现出一些新的东西。”
经济文化的发展,为当代艺术发展带来了很多选择余地,如何从中选择一条适合自己的道路,这就需要我们要有文化自信,明白我们民族文化的源在哪里,了解我们区别与其他民族的文化是什么,只有这样才不会迷失自己。刘闻涛认为,青年一代的画家正处在一个最好的年代,有生活体会和艺术创作的经验,真正明白自己需要什么。同时,还有国家艺术基金对青年艺术工作者的支持,青年画家的道路会走得更加自信。
笔墨当随时代,人物画创作要紧紧跟随时代的步伐,不同文化的交融碰撞、新的技法、新的材料、新的观念、新的审美情趣的发展让艺术创作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活力,激励和启发着人物画的发展。刘闻涛认为,中国画的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延续传统的道路已成过去,各类艺术互相交融,边界越来越模糊,新的观念、新的思维方式、新的文化体验等一系列当代元素将不断注入中国画的发展,带来新的机遇与挑战。作为一个当代的美术工作者,如果不能及时更新自身的知识储备和创作系统,很快就会被时代抛开。以当代的视角,用当代人的情感,结合当代人的观念,用当代的技法材料去表现当代人的状态。如此这般,艺术创作之路才会越走越宽。(光明网记者崔益明采访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