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雪漠,丝绸之路上的“大漠歌者”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文艺原创 > 正文

雪漠,丝绸之路上的“大漠歌者”

来源: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2019-05-30 15:28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作者:西北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 马粉英

  谈到甘肃作家雪漠,总会让人想到坚韧、厚重、苍劲有力的西部大地。雪漠将个人修为与文学创作融为一体,构建了自己独有的写作姿态,在当代文坛显得独树一帜。上海师范大学中文系杨剑龙教授如此评价:“雪漠是一只沙漠雄鹰,他翱翔在西北大漠上,以其锐利温爱的眼睛俯瞰大漠生灵;雪漠是一位大漠歌手,他行走在嘉峪关戈壁滩,以其粗犷悲婉的歌喉吟唱大漠人生。读雪漠的小说会想到王维《使至塞上》中‘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诗句,开阔、雄浑,悲怆、苍凉。”

雪漠,丝绸之路上的“大漠歌者”

  大漠景观的书写者

  每一位作家都有自己笔下难以割舍的书写场域,如莫言笔下的高密东北乡,哈代笔下的威塞克斯,福克纳笔下的约克纳帕塔法县,他们不仅构建了作家写作的空间场域,也成为作家写作的精神场域,也因之形成了作家独有的“精神原乡”。

  雪漠产生全国性影响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力作是《大漠祭》。小说的故事发生在腾格里大沙漠,主要人物“老顺一家”以及生活在沙漠腹地的山民。在这部小说中,作者构建了一个独特的大漠世界。老顺在大漠放鹰、抓兔子,孟八爷、花球、灵官在沙湾打狐狸,村民们在大漠中挼黄毛柴籽,一个个场景既是西部人生活的日常,也是大漠独特景观的呈现。《猎原》和《白虎关》则延续了《大漠祭》中的西部大漠风情。《猎原》的故事发生的背景是大漠中一个叫猪肚井的地方,通过辽远苍凉又浑朴平实的生活场景,表现出大漠正在遭遇的悲剧。这部小说的创作较之《大漠祭》,关注点已经突破了仅仅对西部生存的关注而涉及到一个人类的共同话题,即人与自然的和谐问题,但是大漠景观的呈现依然是小说突出的底色和亮点。《白虎关》写白虎关发现金矿之后,西部农村遭遇的巨大变革以及给那片土地上生活的人们带来的灵魂冲击与挤压。这部小说中,写得最为惊心动魄的是兰兰和莹儿为了改变命运进入大漠,却被困大漠。大漠、豺狗、焦渴、酷暑即是生活的场景,也是生活的内容。在这片焦渴的土地上,生与死、善与恶,人性的表现充满了张力。可以说,雪漠在他的“大漠三部曲”中,以广袤雄浑的大漠为背景,构筑了西部人独有生存的“城堡”。

  “大漠三部曲”之后,雪漠试图走出“乡土作家”的定位,接连写出了被称为“灵魂三部曲”的《西夏咒》(2010年)、《西夏的苍狼》(2011年)、《无死的金刚心》(2012年)。这三部长篇小说,依托雪漠二十多年修行的生命体验,将文学的“现实维度”调整到了“灵魂维度”,更多关注人类的信仰与对人类命运的终极关怀。然而,当评论界认为雪漠会“走出大漠”时,2014年,《野狐岭》发表了。这部小说无论在思想还是艺术上都体现了雪漠的诸多突破,甚至被很多人认为“野狐岭”本身就是一个寓言。但是,我们又得以在这部小说中看到了熟悉的大漠景观,让人大有身临其境之感。大漠景观就像雪漠创作的幕布,它既是故事演绎的背景,也是故事本身。著名评论家雷达先生直呼“雪漠回来了!”

  大漠精神的吟唱者

  综观雪漠这些年来的创作,包括他的小说、诗歌、散文,我们会发现无论创作体裁如何变,创作题材怎么变,创作手法怎么变,不变的是他对西部精神的坚守与热爱。雪漠说:“故乡的生活渗在我的生命里,分不开了。无论我写什么,它都会激活故乡留给我的感觉。对于一个作家来说,对故乡的爱,都是他力量的源头之一。只是,我的爱已经超越了故乡。我用爱故乡的心,去爱每一块土地。”

  雪漠笔下,不但有壮丽的西部景色,还有坚韧的西部人。例如,以雪漠父亲为原型的“大漠三部曲”中的老顺,老实、憨厚、质朴、正直。他有一句名言“老天能给,老子就能受。”在这些老人身上,有一种代表了西部文化的强大基因。“大漠三部曲”中的花儿仙子莹儿、兰兰,他们都有各自心中所遵循的信仰。从这些西部男女的身上,我们看到了西部大地的文化精神与精髓。何羽在《雪漠速写》(《羊城晚报》)中说:“我对雪漠,以及养育了他的——在很多人记忆中已被删除的——厚土地,肃然起敬!这块厚土,显现世人眼前的,可能是贫瘠,是缄默,是荒凉,而地底下奔流不竭的文化血脉,正时时滋养着千百年来的中国人和中国文化。”千百年来,西部文化正以自己的方式坚守并影响着中国文化。“西部是一块最接近灵魂核心的土地,这里既有残酷的生存环境,又有博大厚重的历史文化。或许,正是在这样的生存环境中,才可能诞生出这样的文化,因为,灵魂需要一种力量,需要一个理由,对抗贫瘠生活对心灵的挤压,去消解贫瘠所导致的各种疼痛。”雪漠说。

  除了前文谈到的雪漠众多的小说创作对于大漠精神的书写外,由人民文学出版社2015年出版的《一个人的西部》,2016年出版的《深夜的蚕豆声——丝绸之路上的神秘采访》,2017年出版的《匈奴的子孙》都可以看到雪漠对西部土地深深的眷恋与对西部精神的执着与坚守。正如在《匈奴的子孙》扉页上所记:“在路上,所有的旅途都是归途;在路上,所有的终点都是故乡。”雪漠总是试图用他的作品去定格一个时代。他说,“在某个时代、某块土地上,在那个丝绸之路重镇上,确实有过这样的文化,它博大、清新、超越功利,但它也非常复杂,一言难尽。”

  如果说《一个人的西部》着重于呈现雪漠的个人经历,那么,《深夜的蚕豆声》则通过十九个故事,一个个鲜活的人物,表现出了雪漠眼中的西部世界。该书以讲故事的方式,定格了丝绸之路上曾经生活过的人们,也定格了这片土地上曾经传承和坚守的文化精神,让我们看到了一条充满了千年文化的河西走廊。也正因为雪漠独特的笔触和展现,也使得丝绸之路有了更多被国人、被世界所了解和认知的机会。

  雪漠由最初典型的现实主义创作向日趋多元、成熟化发展,让我们看到了一个不断成长、突破的雪漠。但是无论如何突破,西部大地永远是雪漠创作的营养供给。“我正在走向更大的世界。我的创作,将来也许会超越文学的局限。我希望我的创作,永远不会被形式、平台、身份、文化、民族等局限。诸多的概念和局限,也是我要打碎的东西,它们只会成为我创作的营养,而不会成为我的枷锁。我希望我的创作,能在普适性之外保持一份独特性。无论我飞向哪一片天空,西部大地始终是我心灵的厚土,它在不断为我的创作输送营养。”

  大漠精神的践行者

  雪漠出生于甘肃凉州,成长于一个典型的西部农村家庭。然而,家境困难并没有消磨雪漠的想象力。儿时的他依然是个快乐活泼的孩子,他对事物充满好奇,富有幻想。他常常骑在马背上,思想天马行空地自由驰骋。在他小小的心灵中,梦想着自己可以象孙悟空一样做一位行侠仗义的侠客。所以他后来选择了练武,并坚持了很长的时间。他在西部大漠中长大,也以他独有的敏感体味着那片土地的叹息。西部历代缺水,焦秃的山,时现的风沙、荒凉的大漠是留在雪漠大脑中儿时的记忆。小时候的他听过很多凉州贤孝,也记下了很多凉州贤孝。这也给予了他这块土地最初的文化滋养,并影响了他一生的创作。

  艰苦的生长环境并没有让雪漠变得平庸,他也从未曾放弃自己的作家梦。无论是多年的小学老师还是在武威教委上班,在最为困难的日子里他都在追逐着自己的梦想,以西部人特有的坚韧守住了自己的创作梦想。甚至可以说,在成为作家的路上,雪漠更像一个苦行僧,闭关修炼、读书、写作,生活极其简单。甚至在成名后,他基本的生活轨迹依然没有多大改变。多年的习惯下,雪漠早已将个人修为与文学创作合二为一,身体力行地展现了一个土生土长的西部人,坚韧而守望的一生。与此同时,他释放出的强大精神磁场,正在影响着更多的人,敦促他们早日完成心灵的引导与救赎。

  雪漠像沙漠雄鹰那样,既融入了西部的土地,又能俯瞰这片土地。他以自己独有的敏锐发掘,观察并诉说着发生在这片土地上的故事,成为丝绸之路上的“大漠歌者”。(马粉英)

[ 责编:刘冰雅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刘上生:宝黛之恋“情”“理”矛盾的艺术处理

  • 戏曲微短剧:中华戏曲创新传播的新范式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发展数字经济是我国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机遇的战略选择。面对创新涌现、迭代迅速的发展态势,我国积极顺应数字经济发展规律,审时度势调整发展政策。
2025-04-21 09:48
建立粮食产销区省际横向利益补偿机制,关键在于推进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其中,改革的核心在于粮食政策创设与制度创新,调动和保护好农民种粮积极性,让农民种粮有奔头,让政府抓粮有动力。
2025-03-26 16:25
在当前中国的发展进程中,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是两个至关重要的战略方向。这两大战略的实施,不仅关系到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也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关键步骤。
2025-03-21 16:18
城市是科研机构、人才、设施等创新要素最为集中的地方;城市自身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创新。城市的创新及发展,既需要制定明确的目标,还需要遵循一定的规律和原则。
2025-03-18 09:13
全过程人民民主以聚焦民生的方式促进机会公平、打破利益藩篱,让维护社会正义的机制更加完善,持续性地疏浚社会成员上升发展流动渠道,确保每个个体都拥有人生出彩、梦想成真的机会。
2025-03-03 10:49
契合数字化、智能化的传播格局,适应Z世代拥抱变革、表达活跃、实践奋进的代际特征,以更鲜活的话语、多元的样态实现有效触达,彰显理论的生命力与引领力,是做好新时代理论传播的应有之义。
2025-01-22 11:22
人工智能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最重要的先导产业、基础产业和战略性产业,正在通过生产要素、生产资料更新、重组,生产关系、生产制度重塑,成为最具潜力、带动力和深刻影响力的新质生产力引航。
2024-12-23 13:29
共建“一带一路”的主要目标之一是通过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实现共建国家的共同发展与繁荣。经过11年的共同努力,一大批标志性项目相继建成并投入运营,为共建国家带来了许多实实在在的利益。
2024-12-16 17:13
经济学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角色,应该是在科学决定气候目标的基础上,主要研究如何以成本最小化的方式实现该目标,而不是将经济考虑凌驾于科学之上,由经济学决定温升应该控制到什么程度。
2024-11-26 15:50
数字丝路是我国新时期发展的战略性选择,是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新阶段。数字丝路贸易的伟大实践正在使古老的丝路焕发出新的光辉。
2024-10-10 16:04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国际关系学科建设显著加强,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建设路径都更加明确,要求更加清晰,学科建设明显提速,突出体现在学术创新、实践支撑、人才培养等方面。
2024-10-04 10:01
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学科建设涵盖了高等教育体系中为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需求而设立的大量相关专业和研究方向,在实践中也是由一个庞大的职业群体共同推进着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相伴的城镇化进程。
2024-10-03 09:55
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为理论创造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4-09-19 11:05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深入,数智化将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动力,助力中国实现美丽中国建设和“双碳”目标,为全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2024-08-15 10:22
网络梗”越来越成为网络空间讲好正能量故事的优良载体。加强“梗能力”建设,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高质量传播的重要途径。
2024-08-06 10:17
与“修昔底德陷阱”的预设恰恰相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向前发展。
2024-08-02 15:08
“碳中和”背景下,有必要将具有高碳汇水平且集中分布的区域纳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当中,实施具有规范性和制度化的用途管制策略。
2024-08-01 09:52
数字治理,本质上是数字技术向多元治理主体赋能增效的过程,其目的是在数据收集、分析、利用的基础上,从多个层面对治理系统的感知、决策和执行能力进行提升。
2024-07-10 17:13
在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我们更需要的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念,而非吸引眼球的所谓“理论”。
2024-06-21 16:53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必须用好总体国家安全观这一强大思想武器,自觉运用其方法论原则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从整体上把握国家安全,不断开创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新局面。
2024-06-13 09:36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