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讲究平仄押韵,读出诗词美感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文艺原创 > 正文

讲究平仄押韵,读出诗词美感

来源: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2019-06-06 13:34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作者:《中国诗词大会》第三季总冠军 雷海为

  诗词最起码的标准,就是要讲究押韵。可是,当我们用现在的普通话去朗读的时候,会发现有很多古诗词读起来不押韵、不顺口,这是为什么呢?其实是因为,现代汉语和古代汉语的读音有着一定差别。举个例子,比如大家都很熟悉的杜牧的《山行》:

讲究平仄押韵,读出诗词美感

杜牧《山行》诗意图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用普通话去读,“家”和“花”是押韵的,但“斜”字不押韵。为了押韵,我们现在一般都把“斜”字读成xiá。事实上,xiá并不是唐代的读音。在唐代,“斜”读作siá,只是现代汉语中没有这个读音,于是就把它简化读作xiá。

  从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有些汉字的普通话读音,和古代汉语的读音差别非常大。但在我国南方地区,至今还有很多方言,都或多或少地保留了汉字的古音。比如笔者的老家湖南洞口,就还有很多字保留了古代的读音。以辛弃疾的《鹧鸪天•鹅湖归病起作》为例:

  著意寻春懒便回(huái),

  何如信步两三杯(bāi)。

  山才好处行还倦,

  诗未成时雨早催(cuāi)。

  携竹杖,更芒鞋(hái)。

  朱朱粉粉野蒿开(kāi)。

  谁家寒食归宁女,

  笑语柔桑陌上来(lái)。

  笔者把上面这首词韵脚的字,都用方言标注了拼音。这样一读,就会感觉非常押韵顺口了。有兴趣的朋友,也可以尝试用自己老家的方言去读古诗词,如果感觉比用普通话读着顺口,大致就可以推断出,这种方言的发音就是或者说接近古时的发音。

  在古诗词中,字的读音还是比较复杂的。比如有的字,现代汉语读这种声调,在古诗词中却要读另一种声调。汉字的发声,可分平声和仄声两个大类。于现代汉语而言,声调分阴阳上去四种,其中阴平和阳平属于平声,上声和去声属于仄声;于古代汉语而言,声调分平上去入四种,其中上平和下平属于平声,上去入属于仄声。值得一提的是,古代的入声字,在现代普通话里已经没有了,分别归入阴阳上去四种声调里。其中,归入普通话中上声和去声的古入声字,依然属仄声,比如“雪”“月”等,这一类好分辨。但是,归入普通话中阴平和阳平的古入声字,也还是属仄声,比如“缺”“决”等,这就不好分辨了。所以,入声字是掌握古诗词平仄的一个难点。

  古诗词(格律诗词)之所以读起来感觉很美,就是因为不但讲究押韵,还讲究平仄。我们用现在的普通话去读古诗词的时候,如果没有读准平仄,就会或多或少地影响韵律上的美感。有些字,由于古今读音的差别,平仄已经相反了。比如“忘”“场”“俱”这三个字,我们现在一般都读仄声,但是在古诗词中,这些都是平声字。举几个比较常见的例子,陆游“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中的“忘”字,要读第二声;王翰“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中的“场”字,要读第二声;杜甫“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中的“俱”字,要读第一声。这样读,才符合诗中的平仄。

  现代汉语有多音字,古代汉语也有多音字。现代汉语的多音字读音不一样,意思就不一样(个别字除外),而在古代汉语里,有些字虽然读音不一样,但是意思完全一样。比如“看”“听”“醒”这三个比较常见的字,在古诗词中各有平仄两种读音。但不管读哪一种音,它的意思是完全一样的。

  先说“看”字。这个字,在大部分古诗词中都读第一声,但小部分也会读第四声。比如韩愈的“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杜甫的“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李白的“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以及苏轼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等,里面的“看”字都读第一声。而杜牧的“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苏轼的“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还有唐寅的“名不显时心不朽,再挑灯火看文章”等中的“看”字,都要读第四声。

  再说“听”字。它也有两个读音,一个读第一声,一个读第四声。比如李白的“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王昌龄的“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白居易的“岂无山歌与村笛,呕哑嘲哳难为听”,苏轼的“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等,其中“听”字都读第一声。而欧阳修的“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苏轼的“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陆游的“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郑板桥的“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等,里面“听”字都读第四声。

  最后说“醒”字。它也有两个读音,一个读第一声,一个读第三声。比如李白的“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许浑的“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晏殊的“一场愁梦酒醒时,斜阳却照深深院”,晏几道的“梦后楼台高锁,酒醒帘幕低垂”,苏轼的“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等,其中“醒”字都读第一声。而苏轼的“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米芾的“醉困不知醒,欹枕卧江流”,李清照的“险韵诗成,扶头酒醒,别是闲滋味”等,里面的“醒”字都读第三声。

  以上是古诗词中发声平仄不同而意思完全相同的常见字。还有一些字,发声平仄相同而读音不同,但意思也相同或相近。比如“车”字,现代汉语里有chē和jū 两个读音,都是平声;而在古诗词中,有chā和jū这两个读音,也都是平声。“车”字,在古诗词中大部分都读chā。比如卢照邻的“长安大道连狭斜,青牛白马七香车”,李颀的“闻道玉门犹被遮,应将性命逐轻车”,苏轼的“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缲车”“囊空不办寻春马,眼乱行看择婿车”,辛弃疾的“回首日边去,云里认飞车”等。另外,还有小部分读jū,比如杜甫的“丈人视要处,窄狭容单车”,苏轼的“万顷风涛不记苏,雪晴江上麦千车”,贺铸的“驰单车,致缄书。裂荷焚芰接武曳长裾”等。

  还有一种情况是,有的字在现代汉语里词性不一样,但是读音一样;而在古诗词中,它的词性不一样,读音也就不一样。比如“令”字,在现代汉语里,作“使得”和“命令”解释时,读音都是一样的,都读第四声。但是,在古诗词中就不是这样。“令”作“使得”解时读第二声,比如白居易的“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陆游的“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辛弃疾的“问何物、能令公喜”等,里面的“令”字都读第二声。而“令”字作“命令”“辞令”“时令”等名词时,在古诗词里都读第四声,比如卢纶的“独立扬新令,千营共一呼”,罗隐的“可怜韩令功成后,辜负秾华过此身”,晏几道的“小令尊前见玉箫,银灯一曲太妖娆”等。

  最后,再说说读音不一样而意思完全一样的字。这种字,古今都有。在现代汉语里,“谁”“血”这两个字,各有两个不同的读音,但意思都一样。“谁”读作shuí或shéi,“血”读作xuè或xiě。在古诗词中,也有这样的字,比如“簪”字。这个字,在现代汉语里只有一个读音zān,而在古诗词中,还有另外一个读音zēn。但不管读哪个音,意思都是一样的。比如李清照的“云鬓斜簪,徒要教郎比拼看”、虞集的“画堂红袖倚清酣。华发不胜簪”等中的“簪”字都读zān,而杜甫的“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中的“簪”字读zēn。

  在古诗词中,同义而多音的字究竟读哪个音,需要根据平仄格律去判断。因此,精通格律对于学习古诗词非常重要。如果这个字在古诗词中所处的位置既不是韵脚,也不一定要平仄分明,那么按照现代普通话的读音去读也就可以了。

  古诗词之所以美,就在于讲究平仄和押韵。我们用现代普通话的发音去读,当然也不算读错,只不过有时由于古今读音的差别,会影响一些韵律上的美感而已。但是,如果你知道一些字的古音并且精熟格律,能够按照平仄要求去读,那就更好了。(雷海为)

 

  讲究平仄押韵,读出诗词美感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面向社会长期征集优秀稿件。诚邀您围绕文艺作品、事件、现象等,发表有态度、有温度、有深度的评论意见。文章2000字以内为宜,表意清晰,形成完整内容。来稿一经采用,将支付相应稿酬。请留下联系方式。感谢您的关注与支持!投稿邮箱:wenyi@gmw.cn。

[ 责编:李姝昱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饶晓志:坚守创作本心,在商业与艺术间寻光

  • 从“有限”到“无限”,演技综艺的生态进化论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发展数字经济是我国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机遇的战略选择。面对创新涌现、迭代迅速的发展态势,我国积极顺应数字经济发展规律,审时度势调整发展政策。
2025-04-21 09:48
建立粮食产销区省际横向利益补偿机制,关键在于推进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其中,改革的核心在于粮食政策创设与制度创新,调动和保护好农民种粮积极性,让农民种粮有奔头,让政府抓粮有动力。
2025-03-26 16:25
在当前中国的发展进程中,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是两个至关重要的战略方向。这两大战略的实施,不仅关系到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也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关键步骤。
2025-03-21 16:18
城市是科研机构、人才、设施等创新要素最为集中的地方;城市自身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创新。城市的创新及发展,既需要制定明确的目标,还需要遵循一定的规律和原则。
2025-03-18 09:13
全过程人民民主以聚焦民生的方式促进机会公平、打破利益藩篱,让维护社会正义的机制更加完善,持续性地疏浚社会成员上升发展流动渠道,确保每个个体都拥有人生出彩、梦想成真的机会。
2025-03-03 10:49
契合数字化、智能化的传播格局,适应Z世代拥抱变革、表达活跃、实践奋进的代际特征,以更鲜活的话语、多元的样态实现有效触达,彰显理论的生命力与引领力,是做好新时代理论传播的应有之义。
2025-01-22 11:22
人工智能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最重要的先导产业、基础产业和战略性产业,正在通过生产要素、生产资料更新、重组,生产关系、生产制度重塑,成为最具潜力、带动力和深刻影响力的新质生产力引航。
2024-12-23 13:29
共建“一带一路”的主要目标之一是通过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实现共建国家的共同发展与繁荣。经过11年的共同努力,一大批标志性项目相继建成并投入运营,为共建国家带来了许多实实在在的利益。
2024-12-16 17:13
经济学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角色,应该是在科学决定气候目标的基础上,主要研究如何以成本最小化的方式实现该目标,而不是将经济考虑凌驾于科学之上,由经济学决定温升应该控制到什么程度。
2024-11-26 15:50
数字丝路是我国新时期发展的战略性选择,是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新阶段。数字丝路贸易的伟大实践正在使古老的丝路焕发出新的光辉。
2024-10-10 16:04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国际关系学科建设显著加强,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建设路径都更加明确,要求更加清晰,学科建设明显提速,突出体现在学术创新、实践支撑、人才培养等方面。
2024-10-04 10:01
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学科建设涵盖了高等教育体系中为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需求而设立的大量相关专业和研究方向,在实践中也是由一个庞大的职业群体共同推进着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相伴的城镇化进程。
2024-10-03 09:55
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为理论创造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4-09-19 11:05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深入,数智化将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动力,助力中国实现美丽中国建设和“双碳”目标,为全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2024-08-15 10:22
网络梗”越来越成为网络空间讲好正能量故事的优良载体。加强“梗能力”建设,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高质量传播的重要途径。
2024-08-06 10:17
与“修昔底德陷阱”的预设恰恰相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向前发展。
2024-08-02 15:08
“碳中和”背景下,有必要将具有高碳汇水平且集中分布的区域纳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当中,实施具有规范性和制度化的用途管制策略。
2024-08-01 09:52
数字治理,本质上是数字技术向多元治理主体赋能增效的过程,其目的是在数据收集、分析、利用的基础上,从多个层面对治理系统的感知、决策和执行能力进行提升。
2024-07-10 17:13
在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我们更需要的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念,而非吸引眼球的所谓“理论”。
2024-06-21 16:53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必须用好总体国家安全观这一强大思想武器,自觉运用其方法论原则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从整体上把握国家安全,不断开创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新局面。
2024-06-13 09:36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