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义文
近日,《哥斯拉2:怪兽之王》(下简称《哥斯拉2》)的上映,引发了新一轮“怪兽电影”的观影热潮。所谓“怪兽电影”,是指以怪兽作为主要角色的电影类型,一般具有科幻或魔幻色彩,多讲述怪兽同人类相对抗的故事,《异形》《侏罗纪公园》《金刚》等影片,都是“怪兽电影”的重要代表作。而《哥斯拉》系列,同样是怪兽电影史上绕不开的佳作。从1954年首部《哥斯拉》的拍摄,到今年《哥斯拉2》的上映,期间大约拍摄了不下30部,而在这些影片中,哥斯拉的形象变化并不大,基本保持最初的暴龙形象,同时怪兽“队伍”也是过去的几副面孔:拉顿、基多拉、魔斯拉。应当讲,在影像上《哥斯拉》系列一直保持了怪兽电影的美学特征,但是在艺术的文化内涵上,《哥斯拉》系列的翻拍演变史,背后却是科技反思的退行史,尤其体现在叙事的呈现方面。
《哥斯拉2:怪兽之王》海报
从1954年首部《哥斯拉》的拍摄,到今年《哥斯拉2》的上映,期间大约拍摄了不下30部,而在这些影片中,哥斯拉的形象变化并不大,基本保持最初的暴龙形象,同时怪兽“队伍”也是过去的几副面孔:拉顿、基多拉、魔斯拉。应当讲,在影像上《哥斯拉》系列一直保持了怪兽电影的美学特征,但是在艺术的文化内涵上,《哥斯拉》系列的翻拍演变史,背后却是科技反思的退行史,尤其体现在叙事的呈现方面。
《哥斯拉》初代:科技的反思
1954年,受美国影片《金刚》热映的影响,日本特摄片(Tokusatsu)导演圆谷英二设计了哥斯拉的形象,而导演本多猪四郎曾目睹过广岛遭受原子弹袭击后的惨状,于是确立了不同于《金刚》的主题,即反战反核。在影片中,哥斯拉是一只侏罗纪时代存活下来的恐龙,由于美国在海洋进行氢弹爆炸试验,扩散的辐射影响了哥斯拉,让其成长为极具破坏力的怪兽,并且闯入城市东京进行大破坏,最终被人类发明的特殊武器所消灭。值得一提的是,结尾发明武器的秦泽博士由于担忧武器会用于军事,于是选择将武器一同毁灭。在当时的历史语境下,《哥斯拉》的主题设定并不难理解,二战中遭受核打击,战后又被美国接管,近似殖民。因此,电影作为国家记忆的集体投射便获得了直接表达:对美国殖民的恐惧,对原子弹的惨痛记忆,以及人类无法掌握科技发展的善恶取向的反思。
《哥斯拉》(1954)海报
科技一词,实际是科学和技术的合成语,科学为“道”,技术为“器”。过去,我们曾认为科学是理性与进步的化身,但是随着社会以及科技本身的发展,人们也开始注意到科学本质上的矛盾两重性:科学为人类带来巨大的益处的同时也可能为人类带来巨大的灾难。而《哥斯拉》正是对这种灾难的想象性表现,而近期热播的美剧《切尔诺贝利》则是对灾难的再现性表现,不管哪一种表现方式,都共同指向了对科技的反思。从主题上讲,初代《哥斯拉》并非是一部沦为“视觉快餐”的商业电影,相反,影片处处存在隐喻:科技发展之恶,核爆记忆之痛,直面灾难之勇,害怕殖民之忧。因此,初代《哥斯拉》含有强烈的精英主义式反思,但在后续的翻拍中,这种反思的精神逐渐被消解了。
《哥斯拉》后续:娱乐文化的消解
1955年,也就是第一部《哥斯拉》拍摄的次年,日本导演小田基义拍摄了《哥斯拉的反击》,影片中开始出现其他的怪兽,即同样受辐射影响发生异变的怪兽安基拉斯,在叙事上,主线也由过去哥斯拉同人类的冲突转向哥斯拉同安基拉斯的冲突,开启了《哥斯拉》系列怪兽打架的先河。《金刚对哥斯拉》《摩斯拉对哥斯拉》《三大怪兽 地球最大决战》《哥斯拉•伊比拉•摩斯拉:南海的大决斗》等,均是以哥斯拉同其他怪兽的战斗为主要叙事母题。这种转变同娱乐文化的消解是分不开的。
《哥斯拉的反击》(1955)海报
哥斯拉与人类的冲突较之哥斯拉同其他怪兽的冲突,显然后者带来的视觉体验更具冲击力,也更受大众欢迎。电影具有艺术与商业的双重性,面对高票房的诱惑时,商业性的一面会体现得更明显,直接表现就是迎合观众。因此,观众寻求更高的视觉享受,电影就会努力做得如梦似幻,这也是类型电影的生产模式,直接后果就是电影抛却艺术定位变成娱乐商品,观众则变成了被动接受银幕信息而不去思考的“木头人”,严肃的精英主义也让位于更受欢迎的大众娱乐。《哥斯拉》系列就是在第二部的翻拍后,逐渐走向了大众娱乐的定位,距离首部《哥斯拉》的“反战反核”主题则越来越远。
《哥斯拉2:怪兽之王》:娱乐至死与“怪兽宇宙”的成型
1998年,美国导演罗兰•艾默里奇拍摄了美版《哥斯拉》,将日本的巨兽“引渡”到了美国。由于叙事背景的转变,因此98年版的《哥斯拉》不仅没有了最初的科技反思,而且缺少足够的日本本土叙事感,代替这些的则是更加炫目的特技,哥斯拉同《侏罗纪公园》里的恐龙甚至没有区别。而在2014年,另一位美国导演爱德华斯拍摄的《哥斯拉》中,哥斯拉甚至打败了另外两只怪兽,拯救了美国城市,无异于美国“超级英雄”的转型。这种英雄转型,在《哥斯拉2》的叙事中获得更明显的呈现,一同转型的还有“漫威宇宙”式的“怪兽宇宙”。
“怪兽宇宙”(左起:哥斯拉,基多拉,魔斯拉,拉顿)
在《哥斯拉2》中,哥斯拉被人们寄予成拯救地球的“救世主”,拯救的关键在于同基多拉的决斗——谁是最终的霸主,决胜的一方会拥有对其他怪兽的绝对统治,因此,哥斯拉作为保护地球的怪兽而被定位成“人类英雄”,甚至在哥斯拉几次失败甚至濒死时,人类尽其所能地去帮助它。另一方面,拉顿、魔斯拉、基多拉、金刚等怪兽的集中出现,也构筑起了“怪兽宇宙”,显然过去“双雄对决”或者“以一敌二”的叙事模式已经无法满足观众了,需要打造一个漫威版的《哥斯拉》,足够多的怪兽与足够奇观的场面才能满足观众的需求,而这背后则是大众娱乐与流行文化的狂欢。尼尔•波兹曼曾指出电影与电视等现代媒介对人类心理的改变,认为在现代媒介的影响下成人与儿童的界限发生消弭,人类开始趋向娱乐至死,从《哥斯拉2》看来,这种趋向则再明显不过。
在《哥斯拉》系列影片的演变史中,叙事母题发生了从哥斯拉与人类对抗到与其他怪兽对抗再到保护人类的三次转变,转变的直接动因是电影作为工业商品属性的不断确认,以获得源源不断的收益,这也是形成“怪兽宇宙”的前提;深层动因则是大众娱乐文化对精英主义文化的不断侵袭,尤其是处在当下后现代语境下,严肃的精英主义不断受到娱乐文化的挑战。最终,《哥斯拉》距离最初的“反战反核”主题愈来愈远,而曾经的科技反思也渐渐退行为银幕上的视觉奇观。(张义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