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七夕,中华传统文化的“高光时刻”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文艺原创 > 正文

七夕,中华传统文化的“高光时刻”

来源: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2019-08-06 14:00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作者:邓海建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这是柔情似水的七夕,这是佳期如梦的七夕。

七夕,中华传统文化的“高光时刻”

  这是一个有关爱与暖的传统节日。在商家眼里,这是中国情人节;在社区眼里,这是中国家庭节;在学者眼里,这是中国民俗节……这个传承千年的“乞巧节”“女儿节”“双星节”,绵延着中国农耕文化中最温柔与浪漫的那一页。

  民俗之魅,民族之美。2006年,七夕节被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此后,“牛郎织女”传说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8年,为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性发展,文化和旅游部非遗司首次在山东、广东、甘肃三地统筹开展七夕节体验式活动。在浓郁的商业氛围和爱情渲染之下,七夕正洗去浮华、回归本真,展现民族节日最走心的气质与灵魂。

  回头望去,早在西汉时期,牛郎织女便由星名变成了男耕女织的神话人物,且被注入节日内涵之中。在《淮南子》《风俗通》中,出现了“鸟鸦填河桥而渡织女”和“织女七夕当渡河,使鹊为桥”的传说。民间随之产生了七夕夜外出看牛郎织女相会的活动,宫廷亦有“穿七孔针”“跳于阖舞”之俗。自此以后,七夕越发温婉动人,承载文化、演变传统,成为民族心理认同的一部分。

  它是创造之节。《西京杂记》有言:“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具习之。”我国广东、乃至香港地区等,过七夕节仍保留着“乞巧”的核心传统。乞巧的本意,便在于创造与创新。中华民族勤则不匮、自强不息,在节日文化中都洋溢着推动生产力与社会进步之美。它是婚恋之节。“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这是中华民族最淳朴而真挚的爱情观。牛郎织女的故事,传扬的是忠贞与坚守。举案齐眉、家和事兴,快意人生、追求幸福,千百年来,这恰恰是中华民族婚恋家庭观的核心要素。

  更重要的是,七夕传承了中华传统文化中“圆满”与“和合”的精髓。这是粗放却质朴的中华民族价值观与世界观,贯穿中华传统文化的所有领域和全部历程——祭拜祈福里“天人合一”的宇宙观、爱情悲剧中“和而不同”的社会观、民俗活动中“人心和善”的道德观……沉淀为文化的“初心”,培厚为民族的根本。

  或因如此,2017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首次将七夕节写进顶层设计。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亦有全国人大代表提交《关于延长和增加中华传统文化特色节假日的建议》,呼吁增设七夕节等为法定节假日。凡此种种,皆说明各界已然认识到七夕佳节的重要意义,重拾“遗失的美好”、重温七夕的浪漫。

  这份美好、这份浪漫,是文化自信之源,亦是文化软实力之彰显。年年七夕、今又七夕,不妨让这个洋溢爱与暖的日子,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高光时刻”,声彻寰宇、泽流遐裔。(邓海建)

 

  七夕,中华传统文化的“高光时刻”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面向社会长期征集优秀稿件。诚邀您围绕文艺作品、事件、现象等,发表有态度、有温度、有深度的评论意见。文章2000字以内为宜,表意清晰,形成完整内容。来稿一经采用,将支付相应稿酬。请留下联系方式。感谢您的关注与支持!投稿邮箱:wenyi@gmw.cn。

[ 责编:刘冰雅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稍微想起一些》:在恋爱终结点回眸爱情

  • 非遗的保护传承需要更年轻的文艺语态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我们仍需抢抓“十四五”应对窗口期,战略上保持定力,战术上灵活机动。在强化养老、托幼、家庭支持政策基础上,进一步优化房地产市场调控。
2023-05-31 17:56
中国正在打破西方对现代化标准垄断,探索出一条不同于西方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路,创造属于自己的发展经验,为现代化理论作出重要贡献。
2023-05-24 15:49
人是经济社会发展全要素投入中最具活力、最具创造性、最具能动性的要素,人的全面发展和人口高质量发展是经济社会可持续的内在要求。
2023-05-18 09:00
五个坚持明确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中处理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产业发展与转型升级、一二三次产业结构、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国内与国际间关系的重大原则,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行动指南。
2023-05-15 09:51
统筹粮食安全与活化乡村经济是未来农业农村发展面临的重大课题,亟待通过深化耕地保护模式的创新,探索面向多元价值诉求的耕地保护新途径。
2023-05-06 09:58
在稳经济政策措施的持续发力下,无论是需求还是供给都处在逐步恢复中。鉴于需求不足是一个时期以来影响经济运行的明显制约因素,因此需求改善较之供给改善更能有利于经济运行。
2023-04-27 10:02
通过建构共同体记忆和一定的情感叙事策略,彰显出我们党对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历史经验和新时代新征程的新赶考之路具有坚定的历史自信。
2023-04-24 09:57
十年来的网络立法,涵盖数字中国、数字社会、数字政府等各个领域,辐射企业、社会组织、个体等各类主体。网络立法的进程与网络深度嵌入经济社会生活的步履同频共振。
2023-04-19 09:32
平台经济在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就业、拓展消费市场、创新生产模式、国际竞争中大有作为。平台经济是数字经济的典型业态,是引领经济增长和推动社会发展的新引擎。
2023-04-07 09:15
中国特色第三次分配是在道德力量、文化因素、价值追求等因素的综合影响下,实现社会财富资源在劳动人民各阶层、社会各主体之间,由盈余方向短缺方流动或盈余方与短缺方共享的资源配置活动。
2023-03-31 11:00
人的现代化是人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实现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变,社会关系和谐发展,人的素质全面充分提高。
2023-03-22 16:29
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是重塑区域经济发展格局的重大战略,是区域经济增长模式的空间表达,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集中体现。
2023-03-17 10:56
科技体制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社会各界利益格局的调整,只有立足国家发展大局和科技发展规律,才能够保证国家科技体制改革取得成功。
2023-03-11 14:23
促进数字经济和革命老区乡村特色产业深度融合,既要推动影响革命老区乡村特色产业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又要加快支撑数字经济发展的农业新基建建设。
2023-03-09 10:44
为了实现中国经济增长奇迹的长期可持续性,必须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这意味着中国经济发展要由数量追赶转向质量发展转型。
2023-03-06 16:13
自由、民主、人权是人类的共同追求,但不是只能有一种模式,所谓“民主对抗威权”不是当今世界的特点,更不符合时代发展的潮流。:“普世价值”的内涵实际上已经被窄化为特定的西方价值。所以我们应该超越狭义的“普世价值”观念,倡导全人类共同价值。
2023-03-01 10:16
做好国际传播,要做很多的研究,做到知己知彼,只有研究不断深入,拿出来确切的、有说服力的资料,才能增加我们对外传播中的论述能力和说服力。
2023-03-01 10:12
拓展监督的深度和广度,搭建“互联网+监督”平台,将具有强大公信力、权威性的传统新闻媒体与更迅捷、更开放的新媒体相融合,充分发挥社会舆论和新闻媒体的监督合力。
2023-02-17 10:53
通过数字生产力的动力变革、绿色生产力的理念变革和蓝色经济的空间变革必将加速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实现和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进而推动新发展格局的加速实现。
2023-02-08 09:28
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是影响国家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与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决定性因素,对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的变革具有重大影响。
2023-01-13 11:25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