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学硕士 杨少伟
王戎是“竹林七贤”之一,然其知名度跟阮籍、嵇康比起来大为逊色,甚至很多人根本不知道他。《晋诸公赞》曰:“戎字睿冲,琅琊人,太保详宗族也。文皇帝辅政,钟会荐之曰‘裴楷清通,王戎简要。’即俱辟为掾。晋践祚,累迁荆州刺史,以平吴功,封安丰侯。”然而,如果我们统计一下王戎和阮籍、嵇康在《世说新语》中出现的频率,会发现嵇康有31条,阮籍有28条,王戎却有44条。这至少说明,在《世说新语》中,王戎的重要程度不亚于甚至超过嵇康和阮籍。笔者认为,《世说新语》中的王戎与嵇康、阮籍等人的最大不同在于其性格的复杂性,或者说王戎的性格不是单一恒定的,而是有着多维度的呈现。关于王戎的性格描写,主要出现在“德行”“言语”“雅量”“赏誉”“品藻”“容止”“伤逝”“任诞”“俭吝”等回目中。单是通过条目就可以看出王戎性格中的矛盾之处,然正是性格的多重性才能表现出魏晋风度的包容性和审美性。下面笔者通过具体的事例来分析王戎复杂的性格。
王戎画像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见道旁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雅量》4)
魏明帝于宣武场上断虎爪牙,纵百姓观之。王戎七岁,亦往看。虎承间攀栏而吼,其声震地,观者无不辟易颠仆。戎湛然不动,了无恐色。(《雅量》5)
“苦李”的故事大家耳熟能详,充分体现出小时候的王戎就富有敏锐的观察力和极强的逻辑分析能力;“观虎”故事虽列于“雅量”目中,但细细分析,仍可得出以上结论,王戎肯定是观察到虎无牙无爪,才“了无恐色”。
王戎俭吝,其从子婚,与一单衣,后更责之。(《俭吝》2)
司徒王戎,既贵且富,区宅、僮牧、膏田、水礁之属,洛下无比。契疏鞅掌,每与夫人烛下散筹算计。(《俭吝》3)
王戎有好李,卖之,恐人得其种,恒钻其核。(《俭吝》4)
王戎女适裴 ,贷钱数万。女归,戎色不说;女遽还钱,乃释然。(《俭吝》5)
王戎父浑有令名,官至凉州刺史。浑薨,历九郡义故,怀其德惠,相率至赙数百万,戎悉不受。(《言语》21)
“俭吝”四则中,不论是卖李、还衣、还是跟夫人一起数钱,都是在刻画王戎虽很有钱却很抠门的贪婪形象,此等形象无论如何也无法代表所谓的“魏晋风度”,然“言语”中的一则却是说王戎拒绝了数百万的钱财馈赠,又分明是体现其根本不在意钱财的形象。这其中的矛盾之处确实令人费解,然而如果我们考虑到这是一个人在不同时期不同处境下的性格表现,那不仅其矛盾之处可以得到解释,而且王戎的形象会显得更加丰满和真实。
竹林七贤
王戎丧儿万子,山简往省之,王悲不自胜。简日:“孩抱中物,何至于此?”王日:“圣人忘情,最下不及情。情之所钟,正在我辈。” 简服之言,更为之恸。(《伤逝》4)
王戎、和峤同时遭大丧,俱以孝称。王鸡骨支床,和哭泣备礼。武帝谓刘仲雄日:“卿数省王、和不?闻和哀苦过礼,使人忧之。”仲雄日:“和峤虽备礼。神气不损;王戎虽不备礼,而哀毁骨立。臣以和峤生孝,王戎死孝。陛下不应忧峤,而应忧戎。”(《德行》17)
“情之所钟,正在我辈”是王戎性格中最动人的部分。 山涛觉得幼子夭折不应如此伤心,王戎却觉得动情是人的属性之一,所以十分伤心。这说明王戎很重视自己的内在情感,而不是把自己当做伦理社会中的摆件,同殷浩之“我与我周旋久,宁作我”一样重要。有这样的情感基础,王戎在其母亲去世的时候,才会伤心至骨。笔者认为魏晋风度中最动人的部分便在于“深情”,王戎无疑可以称得上是代表之一。
有文章分析王戎负面的性格是为了自污,以至于在高压的政治环境下自保。笔者觉得这样分析没有错,但是会显得狭隘,仿佛魏晋时的人都要熠熠生辉,不能有性格上的瑕疵,如果有一定是不得已。笔者理解这些研究者的心情,然此分析容易导致主观臆断。笔者反而认为有瑕疵的人才是真实的,只有真实作为基础,其善其美才有的谈。
如果从宏观的时代背景分析王戎性格的形成,那便是魏晋时代人的觉醒。所谓人的觉醒,体现在艺术上是人成为了艺术的主题,从顾恺之的人物画,到阮籍的诗,嵇康的曲,都印着人性的光辉。与两汉的赋不同,赋是堆砌的、刻意的、僵硬的,尽管有时候也会出现人物,但也是为更宏大的建筑或自然做背景,人只是作为配件存在,不具有主体性。步入魏晋,战乱频仍,生死无常。这样一种社会大背景,激发着人们去思考生命是什么,我是谁的问题。那么,以抒情的、感性的纯文艺自然而然也就成为主流。“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人生非金石,岂能长寿考”都是对人生无常的慨叹,英雄如曹操也有“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的惆怅。这种对生死存亡的重视、哀伤,对人生短促的感慨、喟叹,从建安直到晋宋,从中下层直到皇家贵族,在相当一段时间中和空间内弥漫开来,成为整个时代的典型音调。
在魏晋以前,人几乎都是标签化的。好人什么都好,恶人什么都恶,包括嵇康和阮籍在《世说新语》中的形象塑造亦有此种倾向。王戎则不然,他的好和不好都被淋漓尽致地体现出来。坦率地讲,王戎人物形象的复杂性的刻画也是一种小说艺术上的进步。(杨少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