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红楼人物的整体布局及出场特点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文艺原创 > 正文

红楼人物的整体布局及出场特点

来源: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2019-09-02 10:09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名家评红楼”系列评论】

  作者:上海师范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教授、中国红楼梦学会副会长 詹丹

  《红楼梦》不但塑造了几十位形象鲜明、富有个性的重要人物,涉及的次要人物及“群众角色”也相当繁多。上海市红楼梦学会编写的《红楼梦鉴赏辞典》中,就收录了约600个人物词条。

红楼人物的整体布局及出场特点

1987年版电视剧《红楼梦》剧照

  从小说内部与外部的关系看,一部具有独创性的新小说《红楼梦》的诞生,必然意味着给文学的人物画廊增添了一批新人形象。而从小说内部人物关系看,一部长篇小说中的人物出场总有先后之分。相对于前面每一回上场的人物来说,后来者的第一次登场都是新人的一次亮相。如果稍具形象感的话,就可能具有或多或少的新特点,并发挥出此前人物不曾有过的作用。就《红楼梦》来说,如何在小说故事的舞台上合理地、分批次地推出新人物,以一种从容不迫的方式带动情节向纵深处发展,是曹雪芹整体构思中的内容之一。

  通过梳理新人上场的节奏可以发现,约600人的总数,前八十回共有约530人出场,还有约70人,是在后四十回才出场的。如果以中国章回小说每十回作为一个故事单元的话,在前八十回中,除开前二十回人物的上场相对比较密集,为故事的展开奠定了基本格局(例如,前十回借助冷子兴演说荣国府、林黛玉进贾府等,直接或者间接地把近150人介绍到小说里来;第十一回至第二十回,通过元妃省亲、办可卿丧事等大型活动,又新引入了约120人),其余各十回,新出场的人物基本是在30至60人左右的幅度摆动。而后四十回,每十回平均有近20个新人出场。

红楼人物的整体布局及出场特点

1987年版电视剧《红楼梦》剧照

  在这一人物上场的整体布局中,有几个特点值得我们注意。

  其一,后四十回相比前八十回,新人的出场不但在人数上有较大的减少,显示出总体的收敛态势,更重要的是,新人的性别比例,被大大打破了。统计显示,前八十回的530人中,男性约为270人,女性约为260人,基本处在1比1的状况。但是,在后四十回,新增的近70人中,有近60位是男性,只有10位是女性。男性与女性的比例,约为6比1。这一情况的变化,耐人寻味。

  《红楼梦》前八十回与后四十回续作的变化,从风格上说,是把一种富有诗意的文本改变成了散文,且在艺术创造力方面大大削弱了。然而,对《红楼梦》来说,后四十回的散文化,从文本的深度来说固然是不够的,但续作者在广度上有所拓展,这也是无可否认的事实。续作者不但有意要把当时的占卜、琴艺、酒令等各种文化习俗更为详尽地引用进来,而且,前八十回进入核心内容后的空间格局,即基本局限于大观园那样一种女性世界的格局也被打破。以前很少提及的贾政在外为官的情形,以及马道婆事发、薛蟠再次犯案等,都在贾府以外的广阔天地得到了展现。就《红楼梦》来说,走向广阔天地,在很大程度上就是走向一个男性化的人物世界。这样,在后四十回中,新登场的人物形象主要集中于男性。或者说,能被人记住姓名的一些人物,诸如包勇、何三、夏三、李十儿、赵堂官、王尔调、潘三保等,基本都是男性也就不奇怪了。

红楼人物的整体布局及出场特点

1987年版电视剧《红楼梦》剧照

  其二,前八十回和后四十回,新人上场节奏,都有一个与其他各十回不相称的最小值。在前八十回中,是第三十一回至四十回,只新增了13人;在后四十回中,是最后十回,只新增了8人。

  小说最后十回很少添加新人是可以理解的,因为已接近收场,没有必要加太多的人物来增加头绪。那么,为什么第三十一回到四十回,新添加的人物也很少呢?这是因为,在这十回中的前部分,发生了宝玉挨打这样聚焦式的冲突事件。宝玉挨打虽然动静闹得很大,但前因后果都是围绕着宝玉而展开。虽然占去三回多的篇幅,但线索铺陈得并不很开,主要是把冲突的内容往幽深处发展了,使得对涉及的相关人物数,有一个总量的控制,不便添加太多新人来转移焦点。而在这十回下半部分的第三十七回,由探春发起成立了诗社,并马上开展了海棠社、菊花社等一系列活动。因为诗社参与人数少,是高雅的小众活动,所以虽然办得也热闹,但并无必要也很难马上引入新人来拓展叙事的格局。

  总之,宝玉挨打的聚焦和大观园诗社的兴办,使得这十回的新人加入成了一个低谷。这当然是作者整体叙述策略而导致的一种结果。

红楼人物的整体布局及出场特点

1987年版电视剧《红楼梦》剧照

  其三,如前所述,前八十回一共上场了约530人,其中男性约270人,女性约260人,男女性别在基本平衡的前提下,男性还要略多于女性。这一统计结果,与认为《红楼梦》是以写女性为主的阅读感受截然不同。我们阅读的第一印象,总认为《红楼梦》主要是写女性的,其中的人物也应该是女性占大多数,但实际的统计结果为什么不是这样?

  一方面,除开贾宝玉等少数几位较具感人的力量外,《红楼梦》中关于男性人物的塑造,总体上都不如女性人物塑造得更生动、更多姿多彩。另一方面,这同样涉及与塑造形象相关联的整体化构思问题。可以说,作者几乎是把主要女性的出场,都当作重要事件来渲染的。林黛玉进贾府,与王熙凤的互为亮相自不必说,许多后来者的各自上场,也都获得了让人瞩目的机会。从而,使得新来的女性,构建了一个富有节奏感的连绵不断的强化印象。这些后来“新女性”的陆续上场,对已有的人物不断进行着烘托、分层和个性的细化,使得女性人物塑造,呈现出一种犹如原子裂变的新生状态。第四十回后的薛宝琴、邢岫烟等,第五十回后的芳官、藕官等,第六十回后的尤二姐、尤三姐等,以富有节奏感的方式持续登场,不断刷新着读者对红楼女性的认识视野。同时,也反衬着那个庞大的男性群体,是多么暗淡无光。从而,让塑造得那么出色的贾宝玉,似乎成了一颗在男人夜空中没有氛围的孤独的星。(詹丹)

 

  红楼人物的整体布局及出场特点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面向社会长期征集优秀稿件。诚邀您围绕文艺作品、事件、现象等,发表有态度、有温度、有深度的评论意见。文章2000字以内为宜,表意清晰,形成完整内容。来稿一经采用,将支付相应稿酬。请留下联系方式。感谢您的关注与支持!投稿邮箱:wenyi@gmw.cn。

[ 责编:李姝昱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稍微想起一些》:在恋爱终结点回眸爱情

  • 非遗的保护传承需要更年轻的文艺语态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我们仍需抢抓“十四五”应对窗口期,战略上保持定力,战术上灵活机动。在强化养老、托幼、家庭支持政策基础上,进一步优化房地产市场调控。
2023-05-31 17:56
中国正在打破西方对现代化标准垄断,探索出一条不同于西方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路,创造属于自己的发展经验,为现代化理论作出重要贡献。
2023-05-24 15:49
人是经济社会发展全要素投入中最具活力、最具创造性、最具能动性的要素,人的全面发展和人口高质量发展是经济社会可持续的内在要求。
2023-05-18 09:00
五个坚持明确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中处理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产业发展与转型升级、一二三次产业结构、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国内与国际间关系的重大原则,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行动指南。
2023-05-15 09:51
统筹粮食安全与活化乡村经济是未来农业农村发展面临的重大课题,亟待通过深化耕地保护模式的创新,探索面向多元价值诉求的耕地保护新途径。
2023-05-06 09:58
在稳经济政策措施的持续发力下,无论是需求还是供给都处在逐步恢复中。鉴于需求不足是一个时期以来影响经济运行的明显制约因素,因此需求改善较之供给改善更能有利于经济运行。
2023-04-27 10:02
通过建构共同体记忆和一定的情感叙事策略,彰显出我们党对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历史经验和新时代新征程的新赶考之路具有坚定的历史自信。
2023-04-24 09:57
十年来的网络立法,涵盖数字中国、数字社会、数字政府等各个领域,辐射企业、社会组织、个体等各类主体。网络立法的进程与网络深度嵌入经济社会生活的步履同频共振。
2023-04-19 09:32
平台经济在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就业、拓展消费市场、创新生产模式、国际竞争中大有作为。平台经济是数字经济的典型业态,是引领经济增长和推动社会发展的新引擎。
2023-04-07 09:15
中国特色第三次分配是在道德力量、文化因素、价值追求等因素的综合影响下,实现社会财富资源在劳动人民各阶层、社会各主体之间,由盈余方向短缺方流动或盈余方与短缺方共享的资源配置活动。
2023-03-31 11:00
人的现代化是人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实现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变,社会关系和谐发展,人的素质全面充分提高。
2023-03-22 16:29
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是重塑区域经济发展格局的重大战略,是区域经济增长模式的空间表达,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集中体现。
2023-03-17 10:56
科技体制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社会各界利益格局的调整,只有立足国家发展大局和科技发展规律,才能够保证国家科技体制改革取得成功。
2023-03-11 14:23
促进数字经济和革命老区乡村特色产业深度融合,既要推动影响革命老区乡村特色产业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又要加快支撑数字经济发展的农业新基建建设。
2023-03-09 10:44
为了实现中国经济增长奇迹的长期可持续性,必须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这意味着中国经济发展要由数量追赶转向质量发展转型。
2023-03-06 16:13
自由、民主、人权是人类的共同追求,但不是只能有一种模式,所谓“民主对抗威权”不是当今世界的特点,更不符合时代发展的潮流。:“普世价值”的内涵实际上已经被窄化为特定的西方价值。所以我们应该超越狭义的“普世价值”观念,倡导全人类共同价值。
2023-03-01 10:16
做好国际传播,要做很多的研究,做到知己知彼,只有研究不断深入,拿出来确切的、有说服力的资料,才能增加我们对外传播中的论述能力和说服力。
2023-03-01 10:12
拓展监督的深度和广度,搭建“互联网+监督”平台,将具有强大公信力、权威性的传统新闻媒体与更迅捷、更开放的新媒体相融合,充分发挥社会舆论和新闻媒体的监督合力。
2023-02-17 10:53
通过数字生产力的动力变革、绿色生产力的理念变革和蓝色经济的空间变革必将加速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实现和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进而推动新发展格局的加速实现。
2023-02-08 09:28
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是影响国家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与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决定性因素,对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的变革具有重大影响。
2023-01-13 11:25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