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走向共和》与“神话讲述的年代”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文艺原创 > 正文

《走向共和》与“神话讲述的年代”

来源: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2019-09-10 14:12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作者:中国传媒大学戏剧影视学院硕士 郝瀚

  张黎属于作者型电视剧导演,他以一个知识分子的姿态,睿智、冷静、客观地看待中国社会转型期所产生的问题,并通过历史剧的形式间接地表达出来,指出社会发展的问题,浸透着强烈的忧患意识。

《走向共和》与“神话讲述的年代”

《走向共和》海报

  《走向共和》是其代表作。剧中,张黎对传统历史剧的脸谱化人物进行再度编码,在一定程度上解构了中国传统历史正剧中的集体记忆,展示当下知识分子对于历史话语的焦虑与症候式体验。同时完成了中国“第五代导演”的共同目标——历史反思与话语重建。

  作为一部电视剧,《走向共和》堪称鸿篇巨制,制作周期长达两年之久,共59集,于2003年首播于央视。该剧全景式再现中华民族推翻帝制、走向共和这一波澜壮阔的历史,气势恢宏地再现了甲午海战、戊戌变法、庚子国变、立宪新政、辛亥革命、宣统退位、缔造共和、护国护法等重大历史事件,再现了中华民族告别帝制与封建的艰难历程,留下了对民主宪政在中国演进历程的反省与思索。在尊重史学界最新研究成果的前提下,该剧塑造了慈禧、李鸿章、袁世凯、孙中山、光绪、康有为等众多历史人物的全新荧屏形象,引发观众们的震荡和反思,一经播出,便即引起多方的轰动、争议与讨论。

《走向共和》与“神话讲述的年代”

《走向共和》剧照

  张黎对于传统历史观念的反叛,表现在一种基于历史自觉的二次编码上,并关注自身的反思意识,其目的在于打破过度政治化的集体记忆置于文艺之上的枷锁。所谓的集体记忆是由法国社会学家、历史学家哈布瓦赫在其代表作《记忆的社会框架》中率先提出的,其中尤为强调了记忆的共时性,即所谓当下的记忆。而历史作为意识形态外化的重要表征,正如法国哲学家福柯所言:“重要的不是神话讲述的年代,而是讲述神话的年代。”集体记忆的建构在维护统治秩序和社会思想方面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是社会与文化认同的重要力量。塑造历史集体记忆有多种方式,影视剧是非常重要的方式之一,尤其以电视剧为甚,这种艺术形式的传播范围广、消费门槛低,可以说是真正的喜闻乐见。

《走向共和》与“神话讲述的年代”

《走向共和》剧照

  总的而言,《走向共和》以尊重史实为前提,融合张黎自身独到的历史观,艺术化再现真实历史人物与事件,摒弃以往非黑即白的二元对立式叙事模式,偏重从人性上分析历史人物对于历史的影响和作用,对一些被史学家盖棺定论的历史人物予以“翻案”式评价。例如本剧中对李鸿章、慈禧这两个历史人物过度“人性化”处理,违背了很多学者既有的历史认定,特别是电视剧中对李鸿章“汉奸”形象予以弱化,使得绝大部分知识精英们难以接受。再如剧中对袁世凯这一人物的塑造,仍以还原人性本来面貌为初衷:袁世凯尽管不读书,但是处理事情成熟老练,做了不少以兴建新式学堂为代表的实务;同时他的人品存在问题,为人贪念太重,恢复帝制是他的个人贪欲走向极端的外在表现,剧中的相关部分将他的心理活动展现得淋漓尽致,值得称道。

《走向共和》与“神话讲述的年代”

《走向共和》剧照

  从技术层面看,《走向共和》的视听风格极具作者色彩,学院派出身的张黎在镜头运动、声音运用、摄影上都较为考究,视觉上极富电影感。这尤其体现在色调选择上,该剧整体色调以棕黄色为基准,在视觉风格上呈现出一幅古老历史画卷的传统意味,凸显出清王朝的皇权气息。而剧中表现日本和朝鲜两国时,画面偏淡蓝色,呈冷色调。对于朝、日两国画面冷色调的处理体现着导演的主观意向,在艺术表现上符主流价值观,同时照顾普通中国人的情感心理。

  总而言之,《走向共和》是一部在历史观上高屋建瓴的优秀电视剧,对历史人物人性化处理,其目的在于指出造成时代悲剧的根本原因并非个人,而是整个封建制度与社会,并通过人物的悲剧命运暗示出制度的腐朽,同时反衬出当前时代的来之不易。时值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革命历史题材剧轮番上演,让当代观众通过影像追忆峥嵘岁月,铭记推动历史车轮前进的人物与事迹,参照借鉴优秀的历史题材剧创作,对当下电视剧的建设性发展具有启示作用。(郝瀚)

 

  《走向共和》与“神话讲述的年代”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面向社会长期征集优秀稿件。诚邀您围绕文艺作品、事件、现象等,发表有态度、有温度、有深度的评论意见。文章2000字以内为宜,表意清晰,形成完整内容。来稿一经采用,将支付相应稿酬。请留下联系方式。感谢您的关注与支持!投稿邮箱:wenyi@gmw.cn。

[ 责编:刘冰雅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从民族智慧到人性探索:中国抗战题材电影创作的三重叙事

  • 绘就生态新画卷:漓江画派的审美华章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发展数字经济是我国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机遇的战略选择。面对创新涌现、迭代迅速的发展态势,我国积极顺应数字经济发展规律,审时度势调整发展政策。
2025-04-21 09:48
建立粮食产销区省际横向利益补偿机制,关键在于推进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其中,改革的核心在于粮食政策创设与制度创新,调动和保护好农民种粮积极性,让农民种粮有奔头,让政府抓粮有动力。
2025-03-26 16:25
在当前中国的发展进程中,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是两个至关重要的战略方向。这两大战略的实施,不仅关系到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也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关键步骤。
2025-03-21 16:18
城市是科研机构、人才、设施等创新要素最为集中的地方;城市自身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创新。城市的创新及发展,既需要制定明确的目标,还需要遵循一定的规律和原则。
2025-03-18 09:13
全过程人民民主以聚焦民生的方式促进机会公平、打破利益藩篱,让维护社会正义的机制更加完善,持续性地疏浚社会成员上升发展流动渠道,确保每个个体都拥有人生出彩、梦想成真的机会。
2025-03-03 10:49
契合数字化、智能化的传播格局,适应Z世代拥抱变革、表达活跃、实践奋进的代际特征,以更鲜活的话语、多元的样态实现有效触达,彰显理论的生命力与引领力,是做好新时代理论传播的应有之义。
2025-01-22 11:22
人工智能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最重要的先导产业、基础产业和战略性产业,正在通过生产要素、生产资料更新、重组,生产关系、生产制度重塑,成为最具潜力、带动力和深刻影响力的新质生产力引航。
2024-12-23 13:29
共建“一带一路”的主要目标之一是通过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实现共建国家的共同发展与繁荣。经过11年的共同努力,一大批标志性项目相继建成并投入运营,为共建国家带来了许多实实在在的利益。
2024-12-16 17:13
经济学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角色,应该是在科学决定气候目标的基础上,主要研究如何以成本最小化的方式实现该目标,而不是将经济考虑凌驾于科学之上,由经济学决定温升应该控制到什么程度。
2024-11-26 15:50
数字丝路是我国新时期发展的战略性选择,是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新阶段。数字丝路贸易的伟大实践正在使古老的丝路焕发出新的光辉。
2024-10-10 16:04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国际关系学科建设显著加强,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建设路径都更加明确,要求更加清晰,学科建设明显提速,突出体现在学术创新、实践支撑、人才培养等方面。
2024-10-04 10:01
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学科建设涵盖了高等教育体系中为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需求而设立的大量相关专业和研究方向,在实践中也是由一个庞大的职业群体共同推进着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相伴的城镇化进程。
2024-10-03 09:55
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为理论创造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4-09-19 11:05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深入,数智化将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动力,助力中国实现美丽中国建设和“双碳”目标,为全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2024-08-15 10:22
网络梗”越来越成为网络空间讲好正能量故事的优良载体。加强“梗能力”建设,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高质量传播的重要途径。
2024-08-06 10:17
与“修昔底德陷阱”的预设恰恰相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向前发展。
2024-08-02 15:08
“碳中和”背景下,有必要将具有高碳汇水平且集中分布的区域纳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当中,实施具有规范性和制度化的用途管制策略。
2024-08-01 09:52
数字治理,本质上是数字技术向多元治理主体赋能增效的过程,其目的是在数据收集、分析、利用的基础上,从多个层面对治理系统的感知、决策和执行能力进行提升。
2024-07-10 17:13
在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我们更需要的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念,而非吸引眼球的所谓“理论”。
2024-06-21 16:53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必须用好总体国家安全观这一强大思想武器,自觉运用其方法论原则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从整体上把握国家安全,不断开创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新局面。
2024-06-13 09:36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