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文艺原创 > 正文

家国同聚,中秋月圆

来源: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2019-09-12 10:10

  作者:张 池

  每逢八月十五中秋佳节,,数以千万计的中国人跋山涉水,回到家中与亲人们团聚。月饼可口,花茶飘香。中秋节可以说是除春节、端午之外人们最喜欢的传统节日了。

家国同聚,中秋月圆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在东亚儒家文化圈里,中秋节既是广受欢迎的民俗节日,也代表着团团圆圆的文化共识。2006年5月20日,中秋节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又被列为国家法定节假日。可以说,将中秋定为法定节日并加以保护与传承,既体现了国家对传统节日的重视,亦唤起沉积在人们心中的家国情怀。

  赏圆月、吃月饼、祭月神、忆嫦娥、食团圆饼、互贺佳节……得益于传统文化的复兴,那些本已隐入历史长河的中秋民俗,又逐渐回归生活之中。法定假日地位的确定,使得忙忙碌碌的现代人得以给身心放个假。然而,中秋节并不仅仅是娱乐消遣,更是传承不绝的文化场域、根深蒂固的中国精神。

  多彩纷呈的民俗文化。据说,中秋起源于先秦时代的“祭月习俗”,风行于宋朝,明清时期已成全民欢度的传统节日。它之所以能够传承两千多年,深厚的民众基础是首要条件。吃月饼、赏圆月之类民俗自不用提,各地、各民族的庆祝活动也不尽相同,有些还颇具古风。在湖南安化与新化两县,村民用砖瓦与干柴垒起“宝塔”,点燃后围着欢呼跳跃,以此祈求镇住火魔,保得平安;南方某些地方的群众则在中秋夜趁着月色,潜至别人菜园里偷摘瓜果蔬菜,寓意“偷瓜送子”;老北京街市上会有人叫卖“兔儿爷”工艺品;少数民族地区,侗族、藏族和彝族等族还有“行月”“寻月”“跳月”等习俗。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中秋在亚洲地区的日本、韩国、马来西亚、菲律宾等国也有深厚的群众基础。

家国同聚,中秋月圆

  闲隐雅致的士人文化。相较于热热闹闹的春节、沉静肃穆的清明,中秋佳节里的文人士大夫们则多了一分闲隐雅致,平添些许思乡念友之情。皎皎明月,最容易勾起古代士人的思绪,为之“折腰”,留下不少千古佳话与作品。诗词歌赋方面,最为知名的当属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与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其中“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等名句可谓家喻户晓、口口相传。刘禹锡、皮日休等文人反其道而行之,将月视为赏玩之物,畅想嫦娥、后羿与玉兔的“月宫生活”。“月是故乡明,人是家乡亲。”,习近平总书记在中秋活动致辞时,也引用了古代文人的名句,拉近了海内外同胞的距离,弘扬了团结一心的时代精神。书画方面,名家们直抒胸臆,留下了《中秋贴》《浣月图》《嫦娥执桂图》等名家字画。可以说,如果没有中秋,中国士人文化必定黯淡不少。

  幸福团圆的家国情怀。中国人重视家庭的和谐,同时心怀天下。中秋节的一些传说充分体现了人们将家国视为一体的现象。最为知名的当属朱元璋起义的故事,当时为联合各路义军,他将“八月十五起义”纸条放进饼里,派遣死士突破元军封锁传递信息。中秋起义成功后,这种糕点被赏赐群臣,成为后世月饼的“鼻祖”。舍身取义精神与中秋文化杂糅,无形中升华了人们的家国情怀。

家国同聚,中秋月圆

《嫦娥执桂图》(局部

  海外游子还常借中秋祈盼国运昌隆,爱国爱家的意识已深深地刻在他们的骨子里。每到中秋佳节,中央电视台都会举办中秋晚会,不仅为群众提供了文化大餐,也寄托了海内外中华儿女家国情感。

  与时俱进的现实价值。改革开放后,中秋节与时代同行,表现让人耳目一新。首先,发达的商业体系让人在家就能品味各式月饼,也可以向亲朋好友赠送。其次,便捷的交通与发达的网络为人们欢度中秋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可以选择回家、网上视频欢聚,也可以集体出游。再次,某些“新民俗”随之出现。一些父母不仅仅满足于赏月、吃月饼,而且带着孩子参加冰皮月饼制作、观赏中秋主题艺术展或者观看“合家欢”电影。这些新现象,充分说明中秋节也能够追赶时代脚步,提供更多的现实价值。

  民俗文化、士人文化、家国情怀与现实价值构成了中秋节的物质外壳与精神内核,使节日得以传承既往、面向未来。当前国家高度重视传统节日复兴,为我们提出了新要求:既要充分挖掘以中秋节为代表的传统节日的历史价值,引导节日本身的积极要素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融合;也要在保护的基础上为其注入新的活力,走进现代人的生活。只有贴近群众生活,反映社会整体价值观,我们才能促进传统节日的永续传承。

  (作者系四川农业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讲师)

  

  家国同聚,中秋月圆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面向社会长期征集优秀稿件。诚邀您围绕文艺作品、事件、现象等,发表有态度、有温度、有深度的评论意见。文章2000字以内为宜,表意清晰,形成完整内容。来稿一经采用,将支付相应稿酬。请留下联系方式。感谢您的关注与支持!投稿邮箱:wenyi@gmw.cn

[ 责编:张义文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推荐阅读
数字基础设施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底座,是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建设的基石。要立足不同产业特点和差异化需求,推动经济产业全方位、全链条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型。
2024-04-23 16:17
高质量构建“大思政课”工作体系要聚焦目标、效果和特色,着力破解思政课建设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问题,带动思政课叙事表达体系和场景体验模式的深层变革。
2024-03-18 10:28
中华文化的主体性植根于5000多年的文化沃土,是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2024-03-08 16:31
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加速发展,各国既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也需要应对新的全球性问题,国际社会迫切需要携手合作,共同打造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网络空间,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2024-03-01 14:51
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春节即将到来。值此之际回望2023年,中国经济主要预期目标圆满实现。展望新的一年,我国经济发展依然将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但同时也具有体量大韧性强创新后劲足的竞争优势、宏观经济政策回旋空间大的支撑效应、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增长红利等三重有利支撑。
2024-02-09 16:37
要聚焦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中心任务,以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和优化政府职责体系为重点,在“加减乘除”上做文章,推进机构改革再深化,为在新征程上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新动力。
2024-01-30 11:31
面对不断升级的数字社交产品,反而需要青年人意识到沉浸式社交环境背后的营销策略与运作逻辑,从而与社交媒体生成的感官刺激与虚拟自我保持距离。
2024-01-15 09:41
“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提出,内含着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宗旨,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根植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符合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体现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高度统一。
2024-01-12 09:39
冬至阳生,岁回律转。在新的一年,我们站在这一年的不易成果上,对未来充满信心,更加需要接续奋斗、砥砺前行,取得更多发展成果。
2024-01-04 15:35
针对目前思政课教师供给能力不能有效满足思政课强起来的发展需要这一突出矛盾,要切实提升教师供给能力,改进教学方式,推动新时代思政课朝着高质量发展。
2023-12-14 17:59
我国始终主动实行扩大进口的战略和政策,连续举办进口博览会,倡导开放合作,与既往的贸易保护理论和政策主张存在根本差异,为维护开放的世界经济注入了强大动力。
2023-11-09 10:22
面向未来,要进一步扩大“朋友圈”,绘制好“工笔画”,对接好“硬联通”与“软联通”,秉持包容、合作、共赢的原则,为实现民族复兴和推进全人类的福祉而努力奋斗。
2023-10-24 11:06
文化交流很重要,我们在讲“一带一路”的时候,也需要讲“共建国家”给我们带来的好处。其实我们面临着如何正确对待自己的问题,“一带一路”不是单方面的施与,而是双向的或多向的互利。
2023-10-10 09:58
我们必须要全面把握东北向北开放的历史使命,通过推动东北亚次区域、国别合作,破解东北亚各国战略意图和利益不同、战略互信缺失的困境。
2023-09-27 09:53
2022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达50.2万亿元,总量稳居世界第二,同比名义增长10.3%,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提升至41.5%,数字经济成为我国稳增长促转型的重要引擎。
2023-09-15 10:49
坚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和总体国家安全观为指导,准确把握完善国家安全法治体系的时代内涵和实现路径,是新时代新征程把中国特色国家安全法治建设推向前进的必由之路。
2023-08-22 09:41
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创造性回答了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大问题,形成一系列原创性理论成果。
2023-08-18 09:14
深刻的理论来源于人民大众的实践,只有不断拓展理论的深度和广度,用“大众话语”说清“理论话语”,理论才能真正变成人民群众手中的尖锐武器。
2023-07-18 17:59
“千万工程”把村庄整治与发展经济结合起来,以乡村经营为抓手,持续打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通道,将生态红利变为民生福利。
2023-07-12 09:32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