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正在阅读:花鼓戏《蔡坤山耕田》“二改”修改会专家发言摘编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国家艺术基金 > 正文

花鼓戏《蔡坤山耕田》“二改”修改会专家发言摘编

来源: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2019-09-16 15:50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舞台艺术是“折腾”的艺术

  季国平(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戏曲现代戏研究会会长):

  新编古装戏《蔡坤山耕田》之所以好看,正是因为它充满着生活情趣,体现了“中国风格、中国气派”,是最典型的中国戏曲样式。湖南省花鼓戏剧院是中国戏曲现代戏研究会八个发起单位之一,是以现代戏见长的,推出新编古装戏《蔡坤山耕田》,证明他们很好地执行了“三并举”政策。不同于影视作品,舞台艺术是“折腾的艺术”,是需要不断修改、打磨的艺术,只有在不断益求精的打磨中积累、传承,才能将优秀的剧目从高原走向高峰。这部剧已经经过了“一改一演”,虽然时间不长,但成效显著。

  艺术作品应表现时代精神

  汪守德(原总政宣传部艺术局局长):

  对《蔡坤山耕田》这部戏,我有三点印象:第一、人民性,完全是站在人民的立场来描写的,反映了人民的立场、人民的利益、人民的愿望、人民的情感、人民的品质。第二、假定性,这部带有虚构性的剧目,以扎实的生活为基础,符合艺术规律,符合中国传统戏曲的特点。第三、戏剧性,充满一波三折和峰回路转,人物的行为都在人物的性格当中,都在戏剧性当中,有趣、好看、耐看。

  不过,最大的问题是“皇权问题”仍然没能很好地解决,艺术作品应该表现时代精神,摒弃那些封建的、过时的思想。在“施粥”这场戏里,灾民们对皇帝集体跪拜,这样的行为显然在当下不会为观众所接受。

  第六场“赏赐”这场戏,人物关系过于复杂,内容过多,显得臃肿。应该做减法,把一些不精彩且可有可无的情节删去,让观众的关注点集中在蔡坤山和白李花身上,让情节更流畅,节奏更自然。

  花鼓戏传承和创新的有益探索

  孙德民(河北省文化和旅游厅原巡视员):

  《蔡坤山耕田》是一部讲述小人物故事的地方戏,我觉得它的价值远不止是一个好的剧本、一场精湛的表演这么简单,它对湖南花鼓戏和花鼓戏剧院的发展、对保护和传承花鼓戏这个剧种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和社会价值。当前,地方戏发展存在着人才匮乏、剧种个性退化、剧目乏力等问题,湖南省花鼓戏保护传承中心能够创排这部剧种特色浓郁、个性鲜明的花鼓戏,对剧种传承和创新意义非凡,是一项关系剧种前途和命运的重要举措。

  “散财”这场戏,蔡坤山和白李花两人对五十两银子的争论显得有些生硬,若能从朱夫子到底是个什么人、衙门为什么拿出银子、知县为何如此等问题着手,再提出散财,剧情会更顺一些。

  一台群众喜闻乐见的花鼓戏

  傅谨(中国戏曲学院教授):

  《蔡坤山耕田》是一部群众喜闻乐见、符合文艺“二为”方向的剧目,体现了民族风格、民间趣味、民本思想三方面特点。

  谢幕的时候,众人为县官支招如何当一个好官的环节,这很明显是编剧站出来借人物说话进行说教。观众是来剧场看戏的,不是来接受教育的。另外,这一段的表演设计也存在问题,三个演员一个个出来,类似谢幕的设计,但是三个主要演员演唱完后,配角师爷再出来谢幕,很显然这个顺序不对。

  这是一部传奇剧,皇帝是老百姓想象中的皇帝,而不是真实的皇帝,现在皇帝显得太正了,念白、唱腔都和整部戏的风格格格不入。此外,皇帝的唱词也略显过多,皇帝应该是一个道具式的人物,不应该抢了主角的戏。

  戏剧表现不应忽视细节

  秦华生(梅兰芳纪念馆原馆长、研究员):

  《蔡坤山耕田》舞美空灵、表演多彩多姿、唱腔丰富,是一台好戏。修改会的目的就是“鸡蛋里面挑骨头”,我提几点小建议。

  第一,“过堂”这场戏,蔡坤山居然在公堂上睡着了,鼾声大起,这很不合理。此前蔡坤山在公堂上的表现都是紧张、害怕,为何在挨板子的时候却睡着了呢?

  第二、“耕田”这场戏,让白李花拉犁,蔡坤山掌犁,显然也不合常理,哪有让女人拉犁的呢?

  第三、“施粥”这场戏,灾民集体向皇帝跪拜,一方面这是封建行为,另一方面,明朝有很多皇亲国戚都是王,不能仅仅靠猜测朱夫子是皇帝便对他集体跪拜。

  超现实的风格化喜剧创作

  冉常建(中国戏曲学院副院长、教授):

  《蔡坤山耕田》是一部超现实的寓言式故事,既有生活逻辑又有超越生活逻辑的舞台行动,使观众获得超越常规的艺术观赏效果,继承了中国戏曲既有日常生活的根基又有超越日常生活的美学品格。超现实的处理方式将这部戏的喜剧性、观赏性上升到风格化、极致化的状态,是对中国传统戏曲喜剧民间化的继承和新探索。

  在超生活化的处理中,一些和主题贴近的环节可以保留,而一些与我们的时代精神不吻合的、背离的就应该舍弃,比如集体跪拜的情节。中国戏曲在不断写实化的过程中,戏曲的美学精神已经大大衰减。因此,在把握主题思想和丰富人物性格的基础上,可以将皇帝这个人物处理得更戏剧化一些,因为剧中皇帝就是一个寓言式的皇帝,写实的处理反而与这部戏的整体风格不协调。

  主题音乐要能够感染观众

  费玉平(中国戏曲学院教授):

  《蔡坤山耕田》的音乐、唱腔、配器都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尤其是运用了丰富的曲牌。第六场“赏赐”这场戏,很明显有些太长了,想表现的内容太多。其实,这场戏应该结题、点题,要想让观众坐得住,就需要再提炼、精炼一些。同时,在音乐方面,也需要进行升华,可以运用一些现代化的手段,如加入伴唱,用画外音的方式来解决。另外,还需要提炼主题音乐,不一定要重新创作,可以从现有的唱腔中提炼,但一定要能感染观众。

  戏曲需要“硬核”表演

  梁伟平(上海淮剧团一级演员):

  《蔡坤山耕田》既不是一台纯粹的古装戏,也不是生活化的现代戏,而是介乎二者之间,这非常考验导演的功力。从戏剧文本来看,全剧缺少高潮。从表演来看,我觉得不能仅仅是简单基本动作的堆砌,一点戏曲动作都没有,要加入一些“硬核”的戏曲表演动作——剧种要发展,基本功要强化。中国戏曲博大精深,很多好的东西都可以去学习、借鉴、运用。细节方面,第四场戏,白李花牵着师爷去耕田,并走下舞台,而蔡坤山还在台上和县官对唱。我认为这时白李花不应该离开观众的视线,以免显得蔡坤山对老婆不管不顾。另外饰演衙役的四名演员是非常年轻的演员,既然是演出就应该足够重视,不能连妆都不化就上台,这是态度问题。

  演员要有扎实的基本功

  冯咏梅(云南省玉溪市滇剧院院长、一级演员):

  目前,不少地方戏曲在传承中都在向京昆大剧种学习,缺失了自我的特色,音乐特色、声腔特色、表演特色日益趋同化。《蔡坤山耕田》则保留花鼓戏的特色,这很宝贵。

  戏曲是技和艺的展现,这部戏的演员个人演技方面仍让人不满意,应该对演员有更高的要求。比如,男主角蔡坤山和四名衙役在使用板凳和棍子道具的环节,应该提高难度,增加腾空、跳跃等技巧。女主角白李花筷子舞、小碎步的表演很细腻,但是手帕的使用却没有任何技巧,可以借鉴二人转中手帕的动作,增加相应的表演技巧和难度。

  舞美要服务表演,体现个性特色

  周正平(浙江省文化艺术研究院一级舞美设计):

  戏曲艺术通过表演直接呈现,因此,舞台美术要为表演而设计。《蔡坤山耕田》的地域特色浓郁、个性色彩鲜明,但在舞美设计上似乎并没有与这样的特色相关联。这部戏的舞美、灯光在其他的剧种、剧目中比比皆是,非常常见。舞美设计应该是专门为这台戏打造,与戏的个性化相关联的,树立鲜明的剧种样式。

  剧本,是一剧之本。编剧在文本创作时,要了解地域特色,要体验生活,要有深厚的生活积累,才能写出接地气的剧本。这部戏从第四场开始,便有些松懈,情节的关注点显得有些游离,应该再提炼加工。

  民间视角的歌颂喜剧

  马也(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

  在当前的文艺创作环境中,《蔡坤山耕田》是中国喜剧较高水准的代表性作品,对中国喜剧创作甚至戏剧创作都具有启示意义。

  创作歌颂喜剧很容易落入俗套,这部戏歌颂生活、歌颂美好、歌颂人性中的光辉,同时,也有批判和嘲讽。但它的批判挖苦并不辛辣,有鞭打但不激烈,完全是民间视角、民间逻辑、民间立场、民间趣味。

  归根结底,这部戏就是朱夫子(皇帝)一顿饭引发的一系列故事,但是皇帝只是功能性的人物,不能作为主角,所有的情节需要落到蔡坤山和白李花、县官和师爷两组人物身上。目前,第六场“赏赐”这场戏内容复杂,皇帝的戏份过多,弱化了戏剧的力度和节奏。

  戏曲创作不仅要传承还要创新

  黄海威(中央戏剧学院教授):

  作为资深花鼓戏迷,观看花鼓戏《蔡坤山耕田》让我感受到了一股怀旧的感情。花鼓戏不仅要传承,还要创新;不能只让人怀旧,而看不到新的可能、看不到更多空间。相对于以前,花鼓戏的演出环境、观众都发生了变化,因此,花鼓戏的创作应该考虑让更多、更高层次的观众来欣赏、接纳它。与京昆的曲牌、板腔、流派不同,花鼓戏没有这些限制,所以我为花鼓戏感到庆幸,没有束缚,给了创作者更多的空间。(光明网记者崔益明采访整理)

[ 责编:刘冰雅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脐带》:流浪在失落与新生之地

  • 安抚与重建:《铃芽之旅》的情感诗学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中国特色第三次分配是在道德力量、文化因素、价值追求等因素的综合影响下,实现社会财富资源在劳动人民各阶层、社会各主体之间,由盈余方向短缺方流动或盈余方与短缺方共享的资源配置活动。
2023-03-31 11:00
人的现代化是人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实现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变,社会关系和谐发展,人的素质全面充分提高。
2023-03-22 16:29
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是重塑区域经济发展格局的重大战略,是区域经济增长模式的空间表达,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集中体现。
2023-03-17 10:56
科技体制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社会各界利益格局的调整,只有立足国家发展大局和科技发展规律,才能够保证国家科技体制改革取得成功。
2023-03-11 14:23
促进数字经济和革命老区乡村特色产业深度融合,既要推动影响革命老区乡村特色产业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又要加快支撑数字经济发展的农业新基建建设。
2023-03-09 10:44
为了实现中国经济增长奇迹的长期可持续性,必须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这意味着中国经济发展要由数量追赶转向质量发展转型。
2023-03-06 16:13
自由、民主、人权是人类的共同追求,但不是只能有一种模式,所谓“民主对抗威权”不是当今世界的特点,更不符合时代发展的潮流。:“普世价值”的内涵实际上已经被窄化为特定的西方价值。所以我们应该超越狭义的“普世价值”观念,倡导全人类共同价值。
2023-03-01 10:16
做好国际传播,要做很多的研究,做到知己知彼,只有研究不断深入,拿出来确切的、有说服力的资料,才能增加我们对外传播中的论述能力和说服力。
2023-03-01 10:12
拓展监督的深度和广度,搭建“互联网+监督”平台,将具有强大公信力、权威性的传统新闻媒体与更迅捷、更开放的新媒体相融合,充分发挥社会舆论和新闻媒体的监督合力。
2023-02-17 10:53
通过数字生产力的动力变革、绿色生产力的理念变革和蓝色经济的空间变革必将加速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实现和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进而推动新发展格局的加速实现。
2023-02-08 09:28
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是影响国家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与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决定性因素,对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的变革具有重大影响。
2023-01-13 11:25
坚持“以我为主”,多措并举建立和强化多元协同供应体系,增强持续稳定供应的能力;完善能源资源消费总量和强度的双向管控,全面实施能源资源节约战略,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2023-01-11 10:29
要想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既要立足于中国大地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养,回答好中国之问;又要拓展世界眼光、洞察人类发展进步潮流,吸收人类优秀文化成果,回答好世界之问。
2023-01-04 10:38
数字经济新业态、新模式为传统产业带中小微企业数字化转型,及高水平供求动态平衡的加快实现提供了新思路。
2022-12-14 10:10
所谓网络意识形态,是指多元主体在互联网空间映现社会关系而形成的认知系统,借助网络工具得以呈现于网络空间的观念的上层建筑,其形成、呈现和发展依然受制于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在一定条件下对现实实践具有反作用。
2022-12-02 16:16
当前,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推动高质量发展,要更好发挥园区产业和资源优势,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
2022-11-28 09:21
国家安全体系是一个复杂庞大的社会系统,构建国家安全体系是一件繁杂艰巨的系统工程,在总体国家安全观指导下构建现代化总体性国家安全体系任重道远,需要政学各界通力合作、坚持不懈、不断探索。
2022-11-25 15:24
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应以独立、自主、安全的高质量发展为指引,积极推动全面、开放、协同、包容、可持续的引领性创新。
2022-11-15 09:28
新时代十年伟大变革续写了中华民族文明史的伟大辉煌,擘画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开辟了马克思主义新境界,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必将对中华民族的未来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2022-11-11 15:05
推进“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当然是“艰巨性和复杂性前所未有”,但是人口规模巨大这一典型特征也为中国实现现代化带来优势,充分认识并利用人口规模巨大的优势,可以缓解艰巨性和复杂性。
2022-11-09 09:37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