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正在阅读:黄梅戏《邓稼先》“一改”修改会专家发言摘编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国家艺术基金 > 正文

黄梅戏《邓稼先》“一改”修改会专家发言摘编

来源: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2019-09-18 14:31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丰富戏中人物形象,提升思想美学双高度

  王蕴明(中国戏剧家协会原分党组副书记、秘书长):

  黄梅戏《邓稼先》在题材选择上很有眼光,在主题表达上有历史责任感,在舞台呈现上也具备了一定的艺术水准,但是在思想层面与美学层面还有提高的空间。

  首先,本戏重点不应放在具体的科研方面,而应该放在文化层面上,思想层面上,哲理层面。其次,在人物表现上,多个人物的塑造没有对邓稼先产生足够的戏剧推动力,比如第四场郭永怀牺牲的情节,虽点明了对邓稼先今后事业的影响,但没有做足而偏于平淡。最后,建议将第六场前半部分放在第一场,这样可以使本剧一开始就充满悬念,引人关注。本剧中邓稼先这个角色并不仅仅代表邓稼先本人,也代表了老一辈科学家,以及他们的光辉思想,希望这个作品能达到更高的思想高度和美学高度。

找寻人物心理背景,开掘精神制高点

  黄在敏(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创作研究院原院长、研究员):

  《邓稼先》的剧目改过多次,这个版本比以往都要出色,但是仍有提高的空间,尤其是在表现英模人物的精神方面。

  面对邓稼先这样的英模人物,创作团队不能把眼光局限在他与夫人的情感上,而是要开掘英模人物的精神制高点,以及这个人物不同于其他角色的思想特质。在具体细节处理方面,要继续挖掘邓稼先行为背后的心理原因,我认为“火烧圆明园”就是他的心结,而他就是因为目睹了这样的惨状,才激起了他承担民族复兴的责任心。

  再者,应当突出邓稼先的行为主线。计算数据、郭永怀牺牲、寻找弹片,三个事件没有完全作用到邓稼先身上,应该通过这三段戏剧情节,突出邓稼先的行为,并从中提炼出他的个性特征,开掘其精神的制高点。

精雕细节打造同类题材戏剧典范

  傅谨(中国戏曲学院戏曲研究所所长、教授):

  同类题材塑造科学家的戏剧作品,一般会从平凡中见人物的伟大,但是,像邓稼先这样的人物,只写他的平凡是写不出伟大的,因此,我建议这部剧的入手起点可以再高一些。

  就这部作品而言,有些地方的情节不太合理。首先,开场提着空箱子跳舞的段落不太符合舞台的假定性,箱子应当是重的,演员不该在舞台上围着箱子转;其次,邓稼先接到母亲的病危通知,下意识地又跌又跪,这个情节非常感人,但是紧接着又上演了他与母亲的对话,一下使崇高的氛围被消解了;再次,许鹿希同邓稼先的对话、台词设计是否符合情境设定还需要斟酌,比如谈话中“发论文”的段落、又比如“有事”和“有心事”的区别上,应当再进行斟酌和调整;最后,第六场中,姐弟俩出场的段落中,戏剧转折过快,应当再增加一些符合逻辑的情节。

调整戏剧情节,提升作品感染力

  冯玉萍(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一级演员):

  作为现代题材的黄梅戏,《邓稼先》的艺术成就可圈可点。黄梅戏《邓稼先》的唱腔、音乐很美,让观众感受到黄梅戏的魅力,进而感受到其中的乡情与爱:夫妻之间的爱,母子之间的爱,以及对民族和国家的大爱。但在个别情节的设定上还需要再调整,使作品本身更具张力。

  接到母亲病危消息的那场戏,建议将郭院长接到电报改换成邓稼先直接接到电报,这样,邓稼先在接到消息之后下意识下跪,会更让人感动,也会更有戏剧张力。另外,邓稼先用生命保护科学数据的情节渲染得还不够,流于形式,该情节作为本剧的核心,需要在几个动情的细节上再进行打磨提高。

塑造邓稼先的立体形象,发扬艺术真善美的传统

  秦华生(梅兰芳纪念馆原馆长):

  黄梅戏《邓稼先》总体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尤其在戏剧舞台上表现科学家这一形象方面,这个作品做出了有益的尝试和探索。艺术创作如何进入人物的精神层面,找到他个人追求、家庭生活与其他人不一样的地方,这需要创作者们继续斟酌和探究。

  下一步,建议在邓稼先的个性形象、精神内涵上继续深挖,包括他的个人追求、家庭生活等等,彰显艺术的真善美。首先,对邓稼先的人物塑造是否符合客观性、真实性,比如邓稼先老年并没有去过圆明园,但在本剧中却表现了。另外,在塑造邓稼先时,舍弃了个体情感的表达,这实际上是对人物的伤害,比如在表现邓稼先与母亲的关系方面,建议再多增加一些内容。

多角度调整戏剧,满足青年观众的期待

  熊源伟(上海戏剧学院教授、一级导演):

  这部剧在序篇的处理很有气势,但后续段落气势不足,尤其是大漠那场戏,需要再加强。情节设定方面,将圆明园这场戏用在邓稼先出发前比放在回归位置更好一些。我建议删除剧中兄妹的角色,这两个人物没有起到推动剧情发展的作用;人物塑造方面,应突出邓稼先行为的独特性,使其形象更丰满;音乐方面,既然采用了红旗颂等旋律,就要将音乐融入黄梅戏的唱腔中;最后,考虑到当代青年观众的审美差异,在情节上安排一些能够被当下青年观众所接受的内容,表达一些生活之感,会使整部剧更贴近当下,更具时代感。

围绕剧本再处理,打造精品现代戏

  王辉(山西省文化和旅游厅剧目创作室主任、一级编剧):

  黄梅戏《邓稼先》以独特的视角、鲜明的节奏,塑造了一个传奇人物,实现了题材的传奇性与艺术性的深度结合。下面,我想给剧目的打磨提几点建议:

  一是郭永怀院长牺牲的情节处理得再自然细腻一些;二是宏大场面的情感表达有些生硬和概念化,应当融入到艺术情感中;三是表现邓稼先团队艰难计算的那场戏,希望再增加一些细节和真实的故事;四是对主角邓稼先的表演处理得太正,可以再松弛一些,加一些外松内紧甚至幽默的台词;五是建议第一场戏这样予以处理:一家四口吃过晚饭之后,邓稼先对妻子说出了工作的调动,寓内心别离的忧伤于外表轻松的嘱托当中,使妻子产生心理的波澜。这样对比28年之后的全家团聚就更有沧桑感。

打磨戏剧情节,回归生活本质

  何红星(西安秦腔剧院有限责任公司艺术总监、一级导演):

  黄梅戏《邓稼先》在节奏方面处理得非常好,尤其是防化兵奔跑这场戏。根据这个段落的标准,我认为在情节上还可以做得更好。

  首先,开场中吉普车运动的编排上,可以增加停顿,让场面更灵活一些;第二,在第一场戏中,去西北的戏推进太慢,缺少戏剧冲突,应该酌情再制造些矛盾冲突;第三,把第六场戏转到第一场,让邓稼先从病床上抬到电脑旁,进行数据计算,同时间抗争,这种剧情设定会更加感人;第四,在母亲病危那场戏中,要更好地表现邓稼先再为国尽职与为母尽孝的两难选择,这样的纠结会更加扣人心弦;第五,放大火烧圆明园对邓稼先的影响,将其作为人物的心理动机,会让邓稼先的行为更有说服力和驱动力。另外,音乐方面,建议减少小号的声音,否则会影响整部戏的氛围。

演员塑造再下功力,音乐衔接再作处理

  董红(张家港市锡剧艺术中心主任、一级演员):

  《邓稼先》不是在讲述邓稼先的个人事迹,而是在讲述中国的老一辈科学家的故事。

  这部剧改了很多遍,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我认为问题的主要原因不是在剧本上,可能是在主演身上。邓稼先的形象从26岁开始,应当表现出演员的朝气,而年老时的邓稼先是否需要换一位演员来演,我认为不妨大胆尝试一下。

  另外,需要调整剧本中相关情节的比例,尽量围绕主要演员,为主要角色的塑造设置关键情节、人物关系。最后,剧中的音乐非常现代,但是在氛围音乐和唱腔音乐的衔接中还存在痕迹,希望后面会有更好的提升。

提升音乐水准,完善作品呈现

  栾胜利(山东省吕剧院原院长、一级作曲):

  通过《邓稼先》这部剧,让我们看到黄梅戏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我主要就音乐的问题谈一下个人的看法。

  整部戏的音乐水准较高,建议将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作为全剧的音乐素材,展现一小段即可,后面应立即转到黄梅戏戏曲音乐;主题音乐不明显,建议通过变奏来表达多种情绪。

  其次,黄梅戏的主胡是很有特点的,加上它黄梅戏的味道就更浓了。现在唱腔中的主胡用得少,演员可以适当加强和突出主胡的演奏。

打磨舞美设计,服务戏剧整体

  苗培如(中国儿童艺术剧院一级舞美设计):

  黄梅戏《邓稼先》的舞美设计朴实无华,简洁大气。基于这个特点我有些建议。

  建议在整部剧结尾处做一个巧妙的设计,放一个原子弹爆炸的画面,随即幻化成节日的礼花。这样的设计可以让观众体会到邓稼先事业上的努力是为了我们今天的美好生活,希望通过这种影像化再现,唤起当代青年观众对历史的认识。

  其次,沙漠场景显得老旧了一些,可以将投影资料做得灵动浪漫一点,配合核武器爆炸的画面,进而诠释出主题。

  另外,在服装设计上,戏曲服装很板正,不够生活化,与戏的定位不太相符,可以适当调整。

  最后,舞美设计不应单独存在,要和音乐、道具、灯光、服装等一起运作。建议多多利用舞美,做到形神兼备,这样可以更好地吸引观众,帮助提升全剧的主题与品质。

  (光明网记者张义文采访整理)

[ 责编:刘冰雅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大梦归离》:命起殊途,大梦同归

  • 刘长宇:戏曲视角下春晚小品的角色经典化路径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契合数字化、智能化的传播格局,适应Z世代拥抱变革、表达活跃、实践奋进的代际特征,以更鲜活的话语、多元的样态实现有效触达,彰显理论的生命力与引领力,是做好新时代理论传播的应有之义。
2025-01-22 11:22
人工智能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最重要的先导产业、基础产业和战略性产业,正在通过生产要素、生产资料更新、重组,生产关系、生产制度重塑,成为最具潜力、带动力和深刻影响力的新质生产力引航。
2024-12-23 13:29
共建“一带一路”的主要目标之一是通过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实现共建国家的共同发展与繁荣。经过11年的共同努力,一大批标志性项目相继建成并投入运营,为共建国家带来了许多实实在在的利益。
2024-12-16 17:13
经济学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角色,应该是在科学决定气候目标的基础上,主要研究如何以成本最小化的方式实现该目标,而不是将经济考虑凌驾于科学之上,由经济学决定温升应该控制到什么程度。
2024-11-26 15:50
数字丝路是我国新时期发展的战略性选择,是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新阶段。数字丝路贸易的伟大实践正在使古老的丝路焕发出新的光辉。
2024-10-10 16:04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国际关系学科建设显著加强,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建设路径都更加明确,要求更加清晰,学科建设明显提速,突出体现在学术创新、实践支撑、人才培养等方面。
2024-10-04 10:01
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学科建设涵盖了高等教育体系中为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需求而设立的大量相关专业和研究方向,在实践中也是由一个庞大的职业群体共同推进着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相伴的城镇化进程。
2024-10-03 09:55
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为理论创造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4-09-19 11:05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深入,数智化将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动力,助力中国实现美丽中国建设和“双碳”目标,为全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2024-08-15 10:22
网络梗”越来越成为网络空间讲好正能量故事的优良载体。加强“梗能力”建设,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高质量传播的重要途径。
2024-08-06 10:17
与“修昔底德陷阱”的预设恰恰相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向前发展。
2024-08-02 15:08
“碳中和”背景下,有必要将具有高碳汇水平且集中分布的区域纳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当中,实施具有规范性和制度化的用途管制策略。
2024-08-01 09:52
数字治理,本质上是数字技术向多元治理主体赋能增效的过程,其目的是在数据收集、分析、利用的基础上,从多个层面对治理系统的感知、决策和执行能力进行提升。
2024-07-10 17:13
在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我们更需要的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念,而非吸引眼球的所谓“理论”。
2024-06-21 16:53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必须用好总体国家安全观这一强大思想武器,自觉运用其方法论原则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从整体上把握国家安全,不断开创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新局面。
2024-06-13 09:36
数字基础设施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底座,是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建设的基石。要立足不同产业特点和差异化需求,推动经济产业全方位、全链条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型。
2024-04-23 16:17
高质量构建“大思政课”工作体系要聚焦目标、效果和特色,着力破解思政课建设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问题,带动思政课叙事表达体系和场景体验模式的深层变革。
2024-03-18 10:28
中华文化的主体性植根于5000多年的文化沃土,是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2024-03-08 16:31
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加速发展,各国既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也需要应对新的全球性问题,国际社会迫切需要携手合作,共同打造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网络空间,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2024-03-01 14:51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