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多媒体遇上交响乐,跨界碰撞产生化学反应
——多媒体交响乐《梵天净土》“一改”专家修改会在北京召开
光明网讯(记者 崔益明)2019年9月19日下午,国家艺术基金2019年度大型舞台剧和作品滚动资助项目多媒体交响乐套曲《梵天净土》“一改”专家修改会在中央音乐学院召开。会上,音乐作曲、器乐演奏、电子音乐、多媒体、理论评论、文艺批评等领域的专家,在充分肯定《梵天净土》艺术成就的基础上,开诚布公、集思广益,围绕作品的形式、创新、亮点和不足等,进行充分交流、深入讨论。
多媒体交响乐套曲《梵天净土》以雪域高原的天、地、人为表现主体,以藏文化为底蕴,旨在弘扬中国文化的多元一体与博大精深。《梵天净土》由《诺日朗》《风马旗》《雅鲁藏布》三部不同样态的多媒体交响乐构成,汇集农耕文明、工业文明和信息文明三个大时代的技术积累,更大范围地开掘传统声乐、器乐、当代电子音乐、计算机音乐的融合可能,并与视觉影像进行深度结合,以达到优势互补、融合创新。在跨界碰撞的过程中,构建新的音乐语言,形成新的音乐符号,发挥新的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作为一部立意明确、主题清晰的多媒体交响乐套曲,《梵天净土》不仅具有丰富多样性,还具有统一性和完整性,同时《诺日朗》《风马旗》《雅鲁藏布》均可独立演出。
项目负责人中央音乐学院教授张小夫介绍,《梵天净土》一直处于不断创作修改的状态,甚至在本次修改会召开当天上午仍在修改。他期望通过这部作品,表现出自己心目中的西藏,使之成为有文化底蕴、有温度,在音乐语境下体现个人风格的好作品。在修改会现场,张小夫播放了最新版本的《雅鲁藏布》。“我的谱子没有不能改的。”他希望各位专家不吝赐教,帮助作品继续打磨提升。
与会专家普遍认为,多媒体交响乐套曲《梵天净土》具有较高的创新和探索意义。《梵天净土》在传统作曲与电子乐作曲结合领域,已经达到了可观的高度。
风格样式多融合,多元跨界新实践
中国东方演艺集团总经理、党委副书记、一级演奏员高艾称,《梵天净土》是一组让人热血澎湃的作品,诸多乐器轮番上演,配合巧妙。数十年多样化的艺术积累与创作实践,作曲家将不同的音乐风格与创作思维进行融合,自由驰骋在不同的音乐领域,探寻并构建自己的语言特色与音乐语境。《北京青年报》文化记者伦兵认为,《梵天净土》是真正讲中国故事的作品,它将原生态、交响乐、民乐、现代音乐巧妙地融合在一起,让每种音乐都发挥出最震撼的效果,是一部具有前瞻性的作品,是真正的融合。中央民族乐团原副团长、一级演奏员王次恒认为,《梵天净土》通过多元跨界融合与创新,让人耳目一新,是传统交响乐发展的延伸和拓展。亚洲爱乐乐团驻团作曲、罗马尼亚欧亚艺术研究院特聘研究员宝玉的关注点在于《梵天净土》作为一部创作时间跨越二十余年的交响乐套曲,如何做到音色的统一性、音级的逻辑性和编制的整体性。他指出,实验性的音乐必然会受到质疑,把三个不同时期、不同材料的音乐组合成一个套曲,会受到诸多不同因素的影响。如何让这些元素统一地贯穿到整个交响乐中,是作曲家必须考虑和解决的问题。宝玉认为,《梵天净土》将会作为一个现代音乐创作的典范存在于音乐创作体系之中,以激发人们对创新的探索与追求。中国音乐学院作曲系主任、教授金平也同样认为,这部作品的成就是多方面的,创作理念、技法等都值得在理论上进行总结和归纳,并形成创作、教学经验,让更多的作曲家受益。
武汉音乐学院作曲系计算机音乐教研室主任、副教授李鹏云提出,在演奏《诺日朗》时演员需要佩戴耳机,监听电子音乐的声音,这必然带来诸多不利的因素。是否能通过某种技术,让电子音乐也能跟随指挥的调度,这样可以解放演奏员监听固定音响的精力。
中国广播艺术团原副团长、一级作曲艾立群认为,《雅鲁藏布》像一部电影音乐。从作品里,能听到雅鲁藏布江的汹涌澎湃、气势恢宏,但是雅鲁藏布江也有涓涓细流,如果能留出一些空间表达婉转清澈透彻的内容会更打动人。同样,王次恒也指出,艺术需要留白,目前作品篇幅偏长,元素重复较多,需要删减。过于强调细节,层次变化不够,使作品显得很满。同时,由于篇幅较长,容易让观众产生审美疲劳。比如,《风马旗》有些地方可以低八度,在关键时刻再把女高音亮起来。
视觉听觉互辉映,演出形式再创新
在现代音乐创作多元化的进程中,实践与创新是其核心。剧场表演、多媒体艺术与乐队演奏如何恰到好处地融合起来?视觉艺术如何与交响乐这种听觉艺术结合,并焕发出全新生机,以实现交响乐演出形式的再创新?这些,都成为本次修改会上专家讨论的焦点。
中国传媒大学副校长、教授段鹏认为,在多媒体影像领域,《梵天净土》可以采用更先进的声光电技术。伦兵也认为,目前影像没有契合音乐的节奏,没有表现出音乐的内涵,如《诺日朗》中一些飘烟的重复镜头与音乐情绪并无联系。他认为,主创团队需要追求再精致。影像和音乐应该是一个结合体,画面要跟着音乐走,这样才能让观众有身临其境的感受。中国传媒大学戏剧影视学院副院长、教授付龙认为,电子交响乐是实验性很强的创作形式,不能以电影音乐的思维来发展影像。电影音乐画面往往模式化,过于具象。对于一般观众而言,影像很大程度是为了起到引导作用,因此需要加强沉浸感,让观众不因为现场的视觉画面而忽略了对音乐的专注。对此,金平建议,可以通过纱帘的方式,以及加强对灯光的利用,打破时间和空间,在舞台上营造空间感,将影像与音乐深度融合。
中国传媒大学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部副学部长、教授石民勇提出,可以采用全息技术,创造一个虚拟乐团,甚至可以让逝去的演奏家、指挥家出现在舞台上共同演出,给观众全新的体验。艾立群则提议,至少可以将电子乐演奏者的画面在屏幕的某一部分显示,而不是让他们一直在黑暗的角落里。这样,能够避免让舞台变成传统音乐会的形式。
在数字技术应用方面,石民勇认为可以进一步加强数字技术的使用。除了模拟乐器的声音外,数字技术还能够通过程序,创造大自然中不存在的声音。通过不断修改加工,形成一种新的艺术创作形式。这样,不仅可以产生出乎意料的音乐效果,还能节省人力。
人民音乐出版社电子音像中心主任黄志鹏,则从音乐出版角度提出了建议。他指出,目前我国电子音乐制谱仍然没有国家标准,希望以此次创作为契机,将电子音乐制谱标准化,让优秀的电子音乐作品能够有谱可循,使更多的人演出,真正留得下,传得开。
中央音乐学院副院长肖学俊,对国家艺术基金的资助和支持表达了感谢。他坦言,多媒体交响乐套曲《梵天净土》获得国家艺术基金的立项资助、滚动资助,是对中央音乐学院的激励和鞭策。与会专家提出的建议,也都具有专业性和针对性。下一步,学校将加大对项目的支持,从作曲理念、技术融合等方面改进,不断打磨提升,争取把《梵天净土》打造成兼具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的精品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