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加持更专业的声光电技术
中国传媒大学副校长、教授 段鹏:
《梵天净土》从整体来说恢弘大气,充满了西藏的风情,对传统交响乐进行了拓展,在技术层面上把声音空间向视觉空间拓展,具有理念的革命性,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水准。但在多媒体影像方面还有所欠缺,建议多和专家团队合作,应用更先进的声光电技术,让这个作品变得更加丰富,展示出更高水准。
乐谱规范化有利于反复演出
人民音乐出版社电子音像中心主任 黄志鹏:
《梵天净土》是传统作曲与电子乐作曲的融合之作,开创了现代作曲的新路,使中国电子乐创作达到了新的高度。
目前,我国的电子音乐的制谱与出版仍没有标准,希望《梵天净土》能够以此为契机,规范电子音乐的曲谱,制定制谱标准,使作品能以标准的乐谱形式传播,后世演奏者能够有谱可循,让传世之作真正能够流传下去。电子音乐和传统音乐最大的差别在于舞台设计、音响构建等,因此,建议在每一个作品的曲谱上,对舞台设置、音响布置等进行详细阐述,以便于今后反复演出。
影像和音乐是一个结合体
《北京青年报》记者 伦兵:
在传统音乐与电子音乐相融合方面,《梵天净土》把原生态、交响乐、民乐、现代音乐等融合在一起,这种融合是真正的融合,而不是简单地贴合,这是音乐界里具有前瞻性的创作方向。
《雅鲁藏布》大部分都是宏大的音响、恢弘的状态,缺乏细腻,其实雅鲁藏布也应有一些很细腻甚至很敬畏的东西,这样的对比会增添情趣,否则普通观众易产生审美疲劳,他们更多凭听觉感受音乐,而不是在谱子、乐器上。
在影像与音乐的融合方面,两者的结合度不够紧密,影像没有很好地契合音乐的节奏,未能表现出音乐的内涵。比如《诺日朗》中一些飘烟的重复镜头与音乐情绪并无联系。在这方面,主创团队需要追求再精致。影像和音乐应该是一个结合体,画面要跟着音乐走,这样才能让观众有身临其境的感受。
让演奏者从监听中解放出来
武汉音乐学院作曲系计算机音乐教研室主任、副教授 李鹏云:
当今,现代音乐创作都在穷尽各种理念和技法,下一步的发展方向是全世界的创作者共同面临的问题。多媒体交响乐是一种新的音乐形式,极具创新意义。目前大多数电子音乐创作都更偏向于技术,而忽略音乐最终是让人感受到温度的,《梵天净土》做到了技术与艺术的融合。
在演奏《诺日朗》时,演员需要佩戴耳机,来监听电子音乐的声音,这必然带来诸多不利的因素。是否能通过某种技术,让电子音乐也能跟随指挥的调度,这样可以解放演奏员监听固定音响的精力。在影像与音乐融合方面,《梵天净土》已经处理得很好了,但如果能让影像与音乐进行交互,比如将五线谱的音符作为一种符号融入到影像里,效果可能会更好。
艺术精品要有扎实的学术根基
亚洲爱乐乐团驻团作曲、罗马尼亚欧亚艺术研究院特聘研究员 宝玉:
后现代主义时代很重要的一个特点是利用多种音色创作音乐。西方管弦乐队一直在扩大更新,增加乐器,增加声音源,到今天为止所有的声音都可以入乐,所有流派的东西可以复合到一起。因此,《梵天净土》是一部具有时代标识的作品。
《梵天净土》把三个不同时期、不同元素的作品捏合在一起,组成一个套曲。从音色元素来看,《诺日朗》里有中国八声打击乐,但在《风马旗》和《雅鲁藏布》里都没有。从音级的角度看,《诺日朗》采用了五声调式,是调式的复合和交替,但这样的调式在后续作品中没有进一步延续。作为一部交响乐,它的结构逻辑应该是缜密和统一的。另外,在乐队编制上,三部不同时期的作品具有三个不同的编制。因此,如何处理作品音色的统一性、音级的逻辑性和编制的整体性,都是主创团队需要考虑的问题。
为人才培养提供理论支持
中国音乐学院作曲系主任、教授 金平:
新媒体交响乐的概念不是噱头,而是有艺术创作的理念进行支撑的。《梵天净土》将交响乐、民乐、原生态、电子音乐相结合,碰撞出西方和中国不同的音乐、声音和乐器它们之间的交响性,从微观到宏观都达到了相当的高度。建议让视频和音频也形成交响性。除了技术成就和艺术成就外,作品也体现了中国文化的积淀,同时,多年创作过程中,中国文化、社会、政治变迁所累积在其中体现。这部作品所达到的高度和深度值得从理论上进行总结和归纳,希望主创能从创作技法、作曲理念等方面形成理论成就,为专业院校在人才培养上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帮助。
在影像和乐队融合方面,影像可以与声音进行交互,比如采用纱帘,制造舞台上的空间感。另外,还可以加强灯光的应用,打破时间、空间的概念,形成多点投射的效果。
艺术需要留白
中央民族乐团原副团长、一级演奏员 王次恒:
《梵天净土》是一部真正讲述中国故事的作品,通过多元跨界融合和创新,令人耳目一新。这种创新的形式是传统交响乐发展的延伸和拓展。
目前剧目整体篇幅偏长,重复的元素偏多,建议进行删减。艺术需要留白,要把空间留出来。过于在意细节会显得太满,反而适得其反。在色调层次方面,层次变化不够,没有高潮,容易让观众产生审美疲劳。比如《风马旗》有些地方可以低八度,在关键时刻再把女高音亮起来。
不能忽略电子音乐演奏者的存在
中国广播艺术团原副团长、一级作曲 艾立群:
张小夫的创作思维是跨界的,不仅有交响乐思维、电子乐思维,还有室内乐思维。他的多媒体交响乐创作实践,已经作为一门学科,填补了中央音乐学院甚至是国内的空白,建立起相应的理论体系。
《雅鲁藏布》更像一部电影音乐,配上画面便是一部很好的作品。从作品里,我们能听到雅鲁藏布江的汹涌澎湃、气势恢宏。但是雅鲁藏布江也有涓涓细流,如果能留出一些空间表达婉转清澈的内容会更打动人。
在现场演出中,电子设备、电子音乐演奏者都处于黑暗之中,舞台之上是传统音乐的演奏者。我认为,同样是演奏者,电子音乐演奏者应该和传统音乐演奏者在同一个舞台上进行演出。如果实在无法在舞台上演奏,也应该将他们的画面投射到屏幕上,让观众感受到电子音乐的存在,而不是让舞台和传统音乐会没有差别。
数字技术带来全新的体验
中国传媒大学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部副学部长、教授 石民勇:
画面与音乐的结合对多媒体交响乐来说非常重要,从技术角度来讲,画面既可以是实拍,也可以是抽象的动画。我认为,可以利用全息技术做成虚拟乐团。一方面,全息技术可以让虚拟演员参与演奏表演,如让离世的指挥家共同演出,给观众带来全新的体验;另一方面,虚拟乐团能够更好地协调人员的制约,节省开支。这种全新的技术,或许会成为未来电子音乐的趋势。
在数字音乐创作上,还可以进一步加强数字技术的使用。除了模拟乐器的声音外,数字技术还能够通过程序创造大自然中不存在的声音,通过不断修改加工,形成一种新的艺术创作形式。不仅可以产生出乎意料的音乐效果,还节省创作人力。
加强观众的沉浸感
中国传媒大学戏剧影视学院副院长、教授 付龙:
多媒体交响乐融入了影像元素,试验性很强。我们不能用电影音乐的思维来创作影像,因为电影音乐往往是模式化、套路化的,如表现高兴便用高兴的画面,表现悲伤用悲伤的画面。电影音乐很显然不能满足多媒体音乐会的需求。
对于一般观众而言,影像起到引导作用,将观众带入到音乐的情境。如果我们的影像过于具象,比如演奏藏族音乐便展示大量藏族画面,反而限制了想象。其实当我们的音乐丰富、足够有层次时,听众脑海中便会自然而然地浮现出画面,因而往往会忽视屏幕上的影像画面。目前,要考虑的应是加强沉浸感,让观众不因为现场的视觉画面而忽略了对音乐的专注。
传统音乐与电子音乐融合的领军人物
中国东方演艺集团总经理、党委副书记、一级演奏员 高艾:
多媒体交响乐《梵天净土》的作曲张小夫是个令人敬佩的作曲家,他是国内传统音乐与电子音乐融合创新的领军人物,在他身上我们看到了一名深耕艺术创作一线的艺术家精神。《梵天净土》令人热血沸腾,各种乐器轮番演奏,配合巧妙,展示了他对各种乐器游刃有余的掌握程度。建议在不影响音乐的前提下,对多媒体方面进行进一步加工。
(光明网记者崔益明采访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