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国家艺术基金 > 正文

仕女图式的陶瓷表现

来源: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2019-10-25 14:11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仕女图式的陶瓷表现

——访陶瓷艺术家潘玲霞

  潘玲霞毕业于景德镇陶瓷大学, 2003年留校任教至今,曾多次获江西省美术设计作品展览一、二、三等奖。其作品《思》成功入选国家艺术基金艺术人才培养(美术类)滚动资助项目。

  近日,围绕陶瓷艺术的发展和传承,光明网专访了潘玲霞女士。

  光明网:您对陶瓷的兴趣是什么时候开始的呢?

  潘玲霞:我1999年考入景德镇陶瓷大学,大一都是基础课程,真正第一次接触陶瓷艺术是大一学期末。那时学校国际陶艺中心举办了一次国际陶艺交流展,我和几个同学负责展览期间的展馆值守工作。在没有观众的时候,我可以有大量的时间仔细地、认真地端详每一件作品。那时我还不懂陶瓷创作的技法,但是陶瓷所呈现出来的丰富形式深深吸引了我。

  那次的机会让我能够在心仪的作品面前琢磨很久:揣摩作者的创作意图、所想表达的思想等。这在我心底埋下了一颗特别的种子。从那个时侯开始,它悄无声息地生长,成就了现在的我,热爱陶瓷艺术创作的我。

  光明网:陶瓷艺术吸引您的地方有哪些?

  潘玲霞:现代陶瓷艺术创作更多是在吸收了传统文化、传统技艺等之后,适应时代发展、适应现代审美且能传达作者思想的综合表现。它是传承和创新碰撞的产物,集古今于一身,向世人传达着创作者对文化的体悟、对现世的感受和对未来的畅想。

  我是2003年留校任教之后才开始从事陶瓷艺术的。创作过程中,我不断尝试新技法,尝试出新的装饰手法或构图形式,这样的新作品可以带来很大的惊喜。过程虽然很难、很耗时,但是沉浸其中,你就知道,这好似一场洗礼,为你驱除烦恼、净化心灵、洗刷灵魂。

  陶瓷技法诸多、表现形式也很丰富,在不断学习、钻研的过程中,可以不断创作出新的作品。这些新作品记录着我的一步步成长,这对我而言是最美好的事情。

  光明网:请您介绍一下作品《思》。

  潘玲霞:《思》是国家艺术基金墨彩班学习后期所创作的作品。创作之初,我花了相当长一段时间去熟悉与掌握墨彩描金技法,充分汲取该项传统工艺的营养,并从中分析、总结出适合自己的创作手法与形式。同时,我还从墨彩描金前辈们绘制的连环画、大师绘制的人物工笔画里探索中符合自己思想与表达方式的绘画技巧。

  通过大量资料的分析整理后,我开始了《思》的创作。创作中,我希望作品既能保持学院派的一贯风格,又能体现墨彩描金这一传统工艺,同时还希望传统的墨彩描金能够在自己手上以新的形式展现给世人。最后作品《思》的呈现受到墨彩班老师和同学们的一致好评。

  参加国家艺术基金是一个新开端,开拓了我在陶瓷艺术创作中的新领域、新境界,在今后的创作过程中,我希望能够继续创作出更多更好的作品,将自己一段时间的所思所想展现在作品之上,记录自己对于艺术、对于创作手法的新见解,呈现给愿意欣赏、善于发现的有缘人。

  光明网:您的很多作品都是以仕女为主题,原因是?

  潘玲霞:我的创作方向就是在创新中传承着中华传统文化,使中华传统文化让更多的中外友人了解到。

  我的很多作品都以仕女为主题。我平时经常研究古代仕女的生活状态,关注各朝代家具、服饰等方面的书籍,也关注设计类新时尚、新潮流。闲暇时也研习古琴、练练小楷、品茗修心。我希望通过拓展自己的知识面,将自己的体会、感悟运用于陶瓷艺术创作中,使自己的作品不断提高、不断成长。

  “人不能孤独地活着,之所以有作品,是为了沟通。透过作品去告诉人家:心里的想法、眼中世界的样子、所在意的、所珍惜的。所以,作品就是自己。”也许这就是我关注这些的原因,希望通过作品展现更好的自己。也希望通过自身知识的不断积累,不断创作出有深度、有思想的新作。

  光明网:您最满意的作品有哪些?

仕女图式的陶瓷表现

仕女图式的陶瓷表现

  潘玲霞:上面的这些是我参加国家艺术基金之前比较满意的作品。表达的是透过一扇窗或是透过一个庭院中的门洞所窥见的闺阁一角。画面简洁、干净,崇尚“少既是多”,将门、窗之外一切事物全部省略,充分留白,引导观者欣赏主体画面;画面的描绘也相对精致、细腻,算是雅俗共赏吧。

仕女图式的陶瓷表现

仕女图式的陶瓷表现

  这几件是参加国家艺术基金之后所创作的,相对《思》画面更有设计感,较参加国家艺术基金之前画面更精致、更细腻,因为墨彩描金是我目前发现的能表现的最为精美的技法。较之前的粉彩而言,色彩上也更为雅致,算目前最满意的系列了。

  随着时间的流逝,我们大家都在逐步地成长。回顾自己的作品,也是在不断的发生着变化。由最开始的青花图案、青花人物,到后来的新彩花卉、新彩人物,再到后来的粉彩仕女、再到现今的墨彩描金,我的心境也在不断发生着变化。这些艺术作品是自己生活的写照,也是自己成长的记录,是自己每个阶段的见证,艺术家不时地回头看看自己的作品,分析今后的道路,不断前行,直至生命的终结。

  光明网:通过陶瓷作品,您最想向观者传达什么?

  潘玲霞:一者,器物之美。每次去博物馆参观,面对精致的器物,对先辈们的敬佩之情就会油然而生。作为女性,尤其在金银玉器面前更是情绪复杂,有对精湛工艺的惊诧,有对精巧设计的佩服,也对物是人非的感慨。我所能做的,就是怀着一颗敬畏之心,将自己的感受融入作品中,希望大家通过作品也能够体会到我的匠心,发现生活中各类器物的美好。

  二者,内心之静。生活虽充满阳光,但是大多数中青年人却忙忙碌碌,忙工作、忙学习、忙事业、忙孩子。我也是芸芸众生中的一员,我们无法改变社会,也无法忽视自己肩上的责任。唯独在闲暇弹琴、画画、练字的时候,我们才可以让自己慢下来、静下来,好好与自己相处,感受那份宁静,感受独处的美好。我将我的这份宁静与美好,通过画面传达给大家,希望观者在欣赏我作品的一瞬间,静下来,哪怕就是片刻,也是美好的。

  以前的作品:

仕女图式的陶瓷表现

仕女图式的陶瓷表现

仕女图式的陶瓷表现

  现在的作品:

仕女图式的陶瓷表现

仕女图式的陶瓷表现

  光明网:能否谈一下您对我国古代和现当代陶瓷艺术的研究和思考?

  潘玲霞:我一直认为传统的东西不能丢,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无论是设计也好,是陶瓷艺术创作也罢,都需要从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这样才能让自己的作品更具生命力。

  现在不少人推崇宋瓷,其实就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代表。宋瓷虽然造型简洁,但器皿的比例和尺寸拿捏恰当,减一分则短,增一分则长,达到了十分完美的地步;此外,其色调之优雅也无与伦比。时至今日,我们依然能从中体会到匠人的用心。

  对于当代陶瓷艺术创作,我认为也是如此。在汲取传统文化、运用传统技法进行创作的过程中,也要融入自己对于时代、对于艺术的见解。

  光明网:您认为该如何保护和传承陶瓷等传统艺术?

  潘玲霞:传统艺术、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需要更多的有志之士,来发挥自己的光和热,去感染身边的人。我坚持在本科陶瓷产品设计培养计划中增设《传统文化研究》课程,十余年来坚持不懈地引导学生了解传统文化、重视传统文化,将传统文化运用到现代设计中,使得越来越多的本专业学生爱上传统文化。我相信,我们身边有无数这样的人,坚守传统工艺、传统技法,慢慢渗透、逐步影响周围的人。

  (光明日报记者 张春雷 采访整理)

[ 责编:刘冰雅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沧海波澄:我的诗词与人生》:叶嘉莹先生与中华诗教

  • 《好东西》:她不再幻想“应有的”生活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共建“一带一路”的主要目标之一是通过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实现共建国家的共同发展与繁荣。经过11年的共同努力,一大批标志性项目相继建成并投入运营,为共建国家带来了许多实实在在的利益。
2024-12-16 17:13
经济学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角色,应该是在科学决定气候目标的基础上,主要研究如何以成本最小化的方式实现该目标,而不是将经济考虑凌驾于科学之上,由经济学决定温升应该控制到什么程度。
2024-11-26 15:50
数字丝路是我国新时期发展的战略性选择,是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新阶段。数字丝路贸易的伟大实践正在使古老的丝路焕发出新的光辉。
2024-10-10 16:04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国际关系学科建设显著加强,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建设路径都更加明确,要求更加清晰,学科建设明显提速,突出体现在学术创新、实践支撑、人才培养等方面。
2024-10-04 10:01
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学科建设涵盖了高等教育体系中为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需求而设立的大量相关专业和研究方向,在实践中也是由一个庞大的职业群体共同推进着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相伴的城镇化进程。
2024-10-03 09:55
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为理论创造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4-09-19 11:05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深入,数智化将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动力,助力中国实现美丽中国建设和“双碳”目标,为全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2024-08-15 10:22
网络梗”越来越成为网络空间讲好正能量故事的优良载体。加强“梗能力”建设,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高质量传播的重要途径。
2024-08-06 10:17
与“修昔底德陷阱”的预设恰恰相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向前发展。
2024-08-02 15:08
“碳中和”背景下,有必要将具有高碳汇水平且集中分布的区域纳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当中,实施具有规范性和制度化的用途管制策略。
2024-08-01 09:52
数字治理,本质上是数字技术向多元治理主体赋能增效的过程,其目的是在数据收集、分析、利用的基础上,从多个层面对治理系统的感知、决策和执行能力进行提升。
2024-07-10 17:13
在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我们更需要的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念,而非吸引眼球的所谓“理论”。
2024-06-21 16:53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必须用好总体国家安全观这一强大思想武器,自觉运用其方法论原则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从整体上把握国家安全,不断开创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新局面。
2024-06-13 09:36
数字基础设施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底座,是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建设的基石。要立足不同产业特点和差异化需求,推动经济产业全方位、全链条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型。
2024-04-23 16:17
高质量构建“大思政课”工作体系要聚焦目标、效果和特色,着力破解思政课建设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问题,带动思政课叙事表达体系和场景体验模式的深层变革。
2024-03-18 10:28
中华文化的主体性植根于5000多年的文化沃土,是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2024-03-08 16:31
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加速发展,各国既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也需要应对新的全球性问题,国际社会迫切需要携手合作,共同打造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网络空间,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2024-03-01 14:51
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春节即将到来。值此之际回望2023年,中国经济主要预期目标圆满实现。展望新的一年,我国经济发展依然将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但同时也具有体量大韧性强创新后劲足的竞争优势、宏观经济政策回旋空间大的支撑效应、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增长红利等三重有利支撑。
2024-02-09 16:37
要聚焦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中心任务,以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和优化政府职责体系为重点,在“加减乘除”上做文章,推进机构改革再深化,为在新征程上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新动力。
2024-01-30 11:31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