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周祥东
当商业化的飓风席卷电影界时,一些以少数民族为题材的电影的生存空间被蚕食,为了吸引更多观众的目光,部分电影将文明生态危机、桃花源想象作为创作方向,民族历史等内容在影像中鲜有涉及。然而记录、表现民族历史是民族电影不可忽视的使命和责任,这既是观众的需求又是记录历史的要求。
电影《红色之子•单刀赴会》讲述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乌兰夫在祖国面临分裂危局时,临危受命,单枪匹马深入内蒙古草原,用智慧解决民族分裂,最终带领内蒙古走上民族区域自治之路的故事。影片通过书写乌兰夫的真实事迹,表现了共产党人在解放时期的伟大实践,彰显了信仰之美、中国精神力量,并为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表达贡献了一种新的思路。
首先,影片没有对乌兰夫进行刻意镌刻。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往往具有主旋律功能,但高大上的人物形象只会让影片更加单薄,降低了故事的真实性和可看性。《红色之子•单刀赴会》没有对乌兰夫的形象进行刻意拔高,只是用描写普通人的方式,结合乌兰夫舌战苏共总指挥、同“共和国”选举代表辩驳、独自会见赵福海、单枪匹马去往朱日和等事件,将一个亲民、伟大的人物的形象立在了观众心中。
其次,影片用匠心对历史进行了真实还原。民族历史电影必须忠于历史,任何对于历史的戏说与虚构都会让影片遭到观众质疑。“一个人解决了一个共和国,是真正的单刀赴会。”这是周恩来总理对乌兰夫的评价,《红色之子•单刀赴会》就是对这段历史的回顾。该片在语言的选取上兼顾蒙语表达,凸显影片的真实感。另外,影片拍摄于寒风凛冽的十一月,且在内蒙古实地拍摄,演员在空旷且寒冷的草原上体会着主人公的心理,最大程度地还原历史人物的真实境遇与状态,增强了观众对历史的认同感。
最后,影片打破了民族题材电影“不好看”的标签。长期以来,少数民族题材电影陷入了主题刻板、人物扁平、情节平铺的囹圄之中。影片《红色之子•单刀赴会》作为少数民族题材的主旋律作品,打破了这一桎梏,将影片拍摄得有滋有味。蒙古族是马背上的民族,影片设计了众多高难度的马上动作,突出了蒙古族民族特性。另外,片中还展示了蒙古族的摔跤场面,潜移默化地将人物的情感融入了一场摔跤比赛之中,不仅带领观众探寻民族文明媒介,同时还增添了影片的“好看”性。
《红色之子•单刀赴会》在温情脉脉中完成了影片的宏大叙事。该片立足少数民族的历史讲述“中国故事”,让影片具有了一股独特的韵味,而对民族元素恰到好处地运用增加了观众对电影的接受度,实现了民族历史在观众心中的绵延。(周祥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