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胡不归
近期,《少年的你》在一再“爽约”后,终于登陆各大院线,并在票房和口碑中拔得头筹,这部从今年入夏就开始预热的电影,成功将观众带入了陈念与刘北山的世界,将校园欺凌的话题再度引出。
青少年以及校园问题向来是众人关注的重中之重,除了法律、教育层面的关注,不少影视题材的改编也是手段之一。除了《少年的你》,今年夏天Netflix出品的一部泰剧《禁忌女孩》,同样聚焦如校园欺凌等一系列校园问题。
应该说,青春片素来是不少导演的心头好,构画几个爱情故事,启用俊男靓女便能收获一票观众,而真正能打动人心的好作品却少之又少。近年来,青春片多有转变,从不那么“疼痛文学”到关注社会现实,才有了《少年的你》如今的热门。
与青春片有关的情绪,无论是高考、友情抑或爱情,都弥漫着青春特有的躁动与不安,《少年的你》将这种躁动以校园欺凌与惺惺相惜般的悸动表现了出来。而校园欺凌从来不是单一的,它一直是与集体之恶、集体之冷漠相伴而生的。
以《少年的你》为例,从影片开头跳楼的胡小蝶,到后来的陈念,她们在遭受魏莱等人的霸凌时,从来都是孤身一人,周围的同学看在眼里却视而不见。陈念的同班同学中,成绩优异的男生李想,音同“理想”,充满理想主义的少年人,旁观了一场又一场的恶,却天真地以为只要自己不动声色,离开这里就可以安然无事,所以他让陈念“忍”。不只是他,每一个旁观者都希望陈念可以“忍”,在李想的身后,是一群又一群的“其他人”,而他们都戴着相同的面具,冷漠地自保着,甚至落井下石着。
当年轻的郑易警察在与老警察谈起胡小蝶相关案件时,老警察讲了一个令人印象深刻的故事。班上一群人一起欺凌一个男生,你一下我一下,最后竟然将这个男生打死了,而每个人都说,自己并不知道原来人是可以这样被打死的。当群体作为一种恶意的形式而出现时,其毁灭性是致命的。最令人后怕的是,这种集体之恶、之冷漠似乎已经被社会习惯,甚至于被认可了。
如果说《少年的你》以一种相对理性、现实化的手法来表现校园问题,那《禁忌女孩》则是采用了一种疯狂而失控的手法。《禁忌女孩》的主角娜诺是一个不老不死貌美的女孩,其每一集为独立剧情,分别讲述了发生在校园里的故事。娜诺如一个鬼魅的毒蛇般,来到每一个充满欲望的人身边,放大恶念,将人性之恶暴露无遗。在这部影视剧中,大踏步地跳过了青春的懵懂和迷茫,直接来到了角落里滋生的阴暗面前。
《禁忌女孩》最后两集讲述了魔鬼般的娜诺曾经的校园生活。当她还是一个单纯的高中生时,遭受了来自全班同学的欺凌,同学们孤立她、咒骂她,在她桌子上写下侮辱的话,甚至将她拖走暴打,所有人都觉得自己是在教训一个神经病,等于为民除害。当全班同学达成统一战线的时候,就会怀疑问题只是出在那个不合群的人身上,所以他们才能毫无愧疚地在往后的人生中将娜诺忘记。
《少年的你》和《禁忌女孩》对于校园暴力的处理手段也不尽相同。《少年的你》在现有环境的基础上,选择了最能平息愤怒的方式,《禁忌女孩》则采取了一种东方神秘主义的方式,进行了恶狠狠的报复。但无论何种方式,都是在影视艺术化的手段下,对校园暴力进行的某种程度的解决。陈念有小北、娜诺有魔力,但镜头之外普普通通的孩子们,他们可能什么都没有。
校园暴力虽然是发生在校园里的罪恶,但没有任何一起独立的欺凌事件,它处处透露着家庭与社会的影子。如果校园暴力被轻易搪塞过去,那社会无疑是病态的。说到底,这两部作品都在努力寻找校园问题的破解之道,提出问题并努力起到警示作用。毕竟,平静的湖面之下,可能鱼儿们早已滔了天。(胡不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