叙述视角需精简 台词表现要打磨
王晓鹰(中国国家话剧院原常务副院长、一级导演):
八大山人对于中国文化的意义非常深厚,对于江西来说、对于南昌来说,也是非常重要的历史文化名人。
目前舞台上呈现出来的整体上的追求,在八大山人身上体现出来的文化精髓、美学特质都很理想。汪浩的剧本也写得较为丰富。但前半段对八大山人精神历程感受不如后半段深,这个戏也是后半段更动人:一方面是情感更动人,另外一方面还是有梳理、讲述的问题。比如说八大山人是怎么入了佛门,后来他又怎么从佛门入了道家,表现得不够清楚。八大山人最后落点是在道家,画还是仙风道骨之气,他的精神历程不够清晰。另外,戏的叙述视角是从老年八大山人开始,但是这个表演的过程当中每个人在叙述,这样一来,老年八大山人在叙述中起的作用就被削弱了,所以增强老年八大山人这一角色对叙述的参与度,捋清叙述的角度和身份,这一点还需要加强。
还有一个技术上的提醒:演员戴麦以后,对台词的状态影响很大。有时候大声说话怕炸麦,就需要“虚”着说,这样会导致情感状态也是“虚”的,就会觉得演员表演状态不投入。演员表演时有顾忌,更会影响咬字,反而听不清台词。使用麦克风是对艺术效果的放大,而不是对艺术性的妨碍,甚至对演员能力的弱化,这个要解决好。
情感发展变化仍需合理 人物行为动机还要捋顺
黎继德(中国戏曲表演学会会长、《剧本》杂志原主编):
叙述方式上,本剧分为了大叙述、小叙述,大叙述是老年八大山人与小偷的对话;小叙述随着戏剧情节的发展进行,也包括中间人物的叙述,但有些地方更需要精简。
本剧要修改提高,最重要的还是捋顺八大山人跟绿娘之间的关系和情感的变化。从一开始绿娘心甘情愿地在山下守护,到后来绿娘完全不认他,这个情感的发展显得有点牵强。绿娘的情感变化是怎么来的?这部分要加以说明。
明朝灭亡之后,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于是八大山人选择出家。在这一场中,他的几位朋友对明朝的灭亡也是痛心疾首的;但是在之后的场次里,这三个人的表演却显得欢天喜地,跟前面有一个特别鲜明的对比。虽然已经留长辫子归顺清朝了,但是情感的表现也需要调整:前面是坚决拒绝,后边那一场出来以后,这个状态还应该延续,因为他们应该带有知识分子的风骨。另外,有一些演员台词不够清楚,比如饰演八大山人好友的演员们,需要注意,加强训练。
人物形象塑造立体 舞台细节还要注意
李法曾(中国国家话剧院一级演员):
国画式的舞台美术设计和昆曲表演的设计,使戏很生动、有趣。剧中八大山人和绿娘等人形象塑造的立体、有特性,尤其是八大山人和绿娘的人物关系,由三次昆曲的演唱渐进渐出,使人们感受到他们内心的情、爱,生动地演出了观众喜闻乐见的内容题材。
大段独白写得十分精致、精彩,演员也有激情。但是目前来看比较平,台词的表达应该根据内容有高有低起伏、有弱有强变化。
绿娘与朱耷分别的那一场戏不够细、不够出情。收光早了,显得简单化。梁上君子偷画的那一场戏,给观众带来的规定情景的感受不够。
有一些细节问题,比如,“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那一场戏中,几个角色的感情应该是非常恐惧、愤怒和着急的,目前的表现还不够。还有小酒馆那一场戏太“闹”,跟整个戏的风格起了冲突。希望其他的演员也要下一点工夫,呈现出一个整体的表演,更生活一些、更真实一些,注意细节的表现。
继续发掘文化内涵 音响处理配合台词
蔡体良(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
这部戏还可以更文人化,可以对中国历史人物做一些艺术的判断。八大山人这个人物对普通观众来说是比较陌生的,但是我们希望这个剧能带来更多文化上的触动。
绘画结构适当地可以以中国画的笔墨来处理,线条的处理可以稍微丰富,现在还是太简单。
音响应该注意反面衬托台词。有时候音响比重越大、越偏重于抒情,就越难分清楚是台词的需要还是音响带来的情绪宣泄。因此,演员在抒发情感的时候,音响应该稍微压一点,让观众的听觉、视觉有反差。
整合意识流结构 揭示文人内心
宋宝珍(中国艺术研究院话剧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跟八大山人交往密切的其他的文人,采取了戏曲式的自报家门的方式出场。戏曲靠完整、统一、和谐一致的呈现来跟观众交流,而本剧将话剧和戏曲的形式做了结合。有没有可能把这样意识流的结构方式整合的更严密、更有一致性?这是值得考虑的。
八大山人哭之笑之,他的哭亦是一种笑,他的笑又是另一种哭。在他大笑的时候,正是他心底里最悲哀的嚎啕,他了眼泪又何尝不是一种无可奈何的,对滚滚红尘的嘲笑和对自我的自嘲呢?在戏里面都有很好的表达。但是他心底的线索可以更细腻一些,更带有文人气一些。明朝的文人其实特别有自己的特点,八大山人文人式的细腻内在的心理状态,还可以揭示得更细致一些。
还有一个小问题,当说到师傅涅槃的时候,好像整个舞台场景是一片悲凉的,其实在佛家,尤其是得道之高僧,涅槃是大欢喜,这一点,我觉得八大山人一定是参透了生死成败。所以我想他面对这样的红尘当中的宿命的时候,可能会有更切合他的心境的表现。
提炼叙述表达 升华人物精神
查明哲(中国国家话剧院原副院长、一级导演):
是否能在现在的框架和基础上,进一步深入到八大山人的内心精神世界,一直到最后生命态度的选择中去。现在感觉到的“哭之笑之”,是不得不面对生活的哭笑不得。其实哭之笑之更多的对象是他自己,而不是完全客观的生活。
叙述体用得非常多,现在舞台上每个角色都进行叙述,导致整个叙述尤其是在结尾部分显得有些杂乱。可以再将叙述集中一些,现在呈现的状态是“多角鼎立”,如果能够在其中找到最主要的一两个角色的叙述加以强调,反而显得更加统一、和谐。
舞台的灯光调度显得比较仓促,这个戏的多时空的跳跃、交流较多,感觉到灯光跟不上。灯光传递不到位,会影响观众对剧情的理解。整个舞台上的配合与合作应该进一步细致和明确。
深化心路历程 斟酌情节逻辑
李宝群(中国人民解放军文化艺术中心一级编剧):
在现有已经形成的戏剧结构的基础上,希望能够更深化八大山人的精神历程、心路历程,让他经历大痛苦、大绝望,最后有大创造。现在感觉八大山人史料记载命运的轨迹点都写了,但是怎么把人物的内心“淘”出来,并且深化的同时不破坏整个戏的结构,就需要我们的编剧和导演既是艺术家,又是史学家。
从细节上看,最后那一场戏,画商和裘琏来传圣旨,这个情节略显勉强,他们不具备这个身份。另外,次要人物写得太简单,偏于功能化、交代性。这几个人物都是活生生的生命,都是八大山人身边非常重要的朋友,现在很多笔墨都在八大山人和绿娘身上,而这几个人物形象是否也要考虑一下。从一开始的“留发不留头”的知识分子风骨,到后来无奈妥协,有两三次出场都应该有情感变化,如有的人还在痛苦当中、有的人在无奈当中,这几个人物要有变化、有发展。
人物联系时代背景 情节转折还需打磨
王俭(原空军政治部文工团原编导室主任、一级编剧):
在写诗与写意关系把握上,还可以再加强意境的体现,现在觉得意境这一层面上做得还不是太足。
全剧要时时处处紧紧抓住剧中人物,除了八大山人之外,还要抓住其他周边人物和他们每一个个体生命和社会的关系。艺术家与他所处的风云变幻的时代紧密相连,在什么样的时代境遇下面生存,他画出了什么样的作品,体现了什么样的时代烙印,都需要加以考虑。
在八大山人常态和“痴态”关系把握上和转换上还需要更稳重。他在常态下对生命、对时代的感悟和“痴态”下的应当有所区别,但是精神实质上又要注意吻合。
剧作和二度呈现牢牢抓住八大山人的人生轨迹的几大拐点。但是,在表现拐点的时候,现在略显铺陈不够,拐点来的突兀,去的也匆忙。尤其是在情感拐点上面铺陈不足:比如说八大山人决定出家了,把爱人断然赶走,怎么决定得如此简单?
技术细节仍需注意 适当增加文化内涵
刘平(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
一场戏演下来非常的完整和有吸引力,但有一些台词还听得不够清楚,尤其是在情感的转折处,带有朗诵性质的台词,建议加上字幕。
八大山人的出家显得突然,前面铺垫交代的不够,这还应该再适当增加一些内容。想要增加该剧的文化内涵,具体地说,可以适当的增加一些介绍八大山人画作的内容。比如画商和那个小偷争论画的时候,可以适当增加一点对八大山人画作的介绍。
从表演细节上看,请八大山人喝酒那个场景,端酒的人端上酒壶以后,没有看到倒酒的动作,反而是两个角色直接拿起酒杯就喝,细节可以推敲。还有绿娘演唱昆曲的身段、动作可以再学习,争取再讲究一些。
前半场稍显平淡 舞美还需再丰富
周正平(浙江省文化艺术研究院一级舞美设计):
这个戏非常有人文情怀,不仅有很高的艺术性和观赏性,更有推广价值。反映中国人文、中国趣味和情调,也拓展了中国话剧题材的丰富性和多样性。这个戏比较全面、立体地反映了八大山人完整而独特的生动形象,从国仇家恨到努力放下、不放、彻底放下再到化蝶、冲破,经大喜大哀、大开大阖之后,到达宠辱不惊。特别是八大山人出神入化的表演,非常有艺术感染力,把戏推向高朝,让人回味无穷。
从编剧、导演,到视觉整体呈现,运用大写意的手法,描述八大山人的人生命运,舞台美术,汲取了八大山人画作,构架舞台空间,给人高调、写意、空明,具有现代东方现代审美,也极大的丰富了画具舞台的多样性。
建议在前半场戏下点工夫,因为在观赏过程中有点儿平,到后半段把戏推向高潮。另外,舞台美术根据人物命运变化再丰富一点,比如灯光在几个女性人物出现造型时,更凸显一些象征性的表达,让人物之间有所区别。
思想内核理解要到位 历史细节考证需严谨
汪守德(原总政宣传部艺术局局长):
八大山人“疯”了,他“疯”的原因是什么?一个是亡国之痛,一个是毁家之恨,还有无人之愤。他作为王室子孙,他们家的江山丢了,再加上“留发不留头,留头不留发”的侮辱性政策,他的内心里一定是过不去的。他之所以成为文化名人,书画上有那么高的造诣的原因也在于此,在这个戏中需要明确体现。不仅仅是体现在外部的形体上,内心的东西也应该更有力量,这一点揭示得还不太够。制作一部剧作,编剧、导演甚至舞美,各方都得是思想家才行,因为没有深刻的思想,没办法写好剧作;对人物没有深刻的理解,刻画也不可能到位。
另一个老年八大山人的表演目前仍有问题。八大山人尽管最后很落魄和潦倒,但是他骨子里是一个很狂傲的人,他可以衣衫褴褛,但是不容侵犯。目前演员表现的太平常了,就是一个普通的叙述者。
在解释八大山人的画时,解读得不充分,感觉“不过瘾”,一定要把艺术成就,包括画里面包含的人生、社会、历史等方面用一段台词说出来。因为探讨八大山人之所以成为一代宗师,成为十大文化名人之一的原因,需要走进文化名人的艺术世界、内心世界。
剧里说绿娘和丹娘截然相反,这个说法不妥,作为颜色,绿和红没有截然相反的概念,这个可以推敲一下,就是说截然不同就可以了。
还有,画商开头说要买画,后来就不再提及,显得前后情节缺乏贯穿,好像都淹没在对塑造整体人物形象的努力当中,从戏的角度来讲,还可以再细化。
(光明网记者王欣夷采访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