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与城市
——对青年艺术实践的图像志考察
作者:广州美术学院 鲁宁
“中国艺术新视界2019”巡展从国家艺术基金青年艺术创作人才和艺术人才培养资助项目结项成果中遴选作品,包括国画、书法、油画、版画、摄影、工艺美术等诸多门类,汇聚了一大批80后、90后青年艺术家,为从图像志出发对青年艺术实践进行研究提供了宝贵机会。从内容上大致可以把展览作品分成两类:一类是传统的主题性创作,对同一母题的不同时期进行挖掘和再现;另一类则反映了艺术家对当代社会的观察和思考,以及个人化的艺术探索与总结。当然这两类划分并非泾渭分明,有很多作品既是一些重要母题的延续,又反映出艺术家个人对于社会的观察和思考。
图像志(iconography)作为美术史研究的重要方法,关注的是艺术作品的题材和意义,而非作品的外在形式,它的核心是依据题材和意义对图像进行分类,为进一步的阐释打下基础。本文将“中国艺术新视界2019”系列巡展中涉及乡村与城市主题的作品收集,并进行基本的图像志分类,旨在从近距离观察80、90两代人的思想底色,或许我们今天的观察也会作为这个时代视觉经验与观念的一部分,进入到艺术史的进程之中。
古色乡村
青年艺术家对于城市化主题的再现方式可以分为两类:主动地提出问题和无意识地再现。前者的意义在于促使人们思考,后者的意义在于记录,也留给研究者更多的空间。本次展览中宋荣耀的油画作品《峨庄古村落系列》、李仁琚的油画作品《图像中国》、曹峰的丝网版画《雕梁画栋话山西》都属于后者。他们作品中的乡村有两个特点:一、无人;二、古朴。如果说“无人”可以解释为作品的形式需要的话,那么在再现乡村风景时,表现“古朴”可以理解为我们这个时代共同的视觉经验。
宋荣耀 油画《峨庄古村落系列》 200×150cm
宋荣耀的油画作品《峨庄古村落系列》主要以上端士古村和井陉地区的古村落为写生对象。在画面中,我们可以看到这是一座被大山包围的北方山村,从画面右下方延伸出来的电线杆,是这座山村与现代生活相关的证据。画面中极少使用明快的颜色,突出一种古朴、悠远的氛围。画面中不仅无人,生活的痕迹也不多,门前没有悬挂的辣椒、大蒜,屋顶也没有晾晒的粮食,时空仿佛静止了一般。
李仁琚 油画《图像中国》系列6号 240×140cm
李仁琚的油画作品《图像中国》系列6号表现的是木质榫卯机架结构的古建筑以及建筑所构成的空间。画面中营造出一种古旧、斑驳的视觉效果,提示观看者这是一处经历过漫长岁月的空间。该作品最大的特征是其透视关系:它并不是按照成角透视、焦点透视的方式构成画面,而是采用一种类似于广角摄影、全景摄影等机械成像的方式来组织画面。这种构图方式也提示观看者,艺术家正在以一种当代视角凝视着乡村文化的物质遗产。
曹峰 丝网版画 《雕梁画栋话山西》 180×240cm
曹峰的丝网版画作品《雕梁画栋话山西》同样将视线聚焦于古代建筑。这件作品由12幅画面构成,选取的是山西古建筑中的斗拱、玄鱼、飞檐、瓦当、雀替等元素作为再现的对象。画面中同样突出一种斑驳的视觉效果,显示出山西的历史感与沧桑感。
无论是古老的山村,还是古代建筑,青年艺术家在再现这一类题材时,凸显的都是一种陌生感和怀旧感。社会发展的语境之下,对他们来说,或许这些不再是他们所熟悉的生活场景,而更多地代表着一种正在消逝的、需要被保护的风景。
城镇化中的乡村
刘磊 《阳光100社区——潘庄村影像计划》 相纸 90×52cm
刘磊的系列摄影作品《阳光100社区——潘庄村影像计划》是以艺术家个人所熟悉的两个生活场景为中心——潘庄村和阳光100社区,其中潘庄村是艺术家的老家,而阳光100社区则是艺术家现在居住的地方。在每个主题下,艺术家将城市与乡村的图像并置于观看者面前,使观看者对城市与乡村进行比较,观看者看到的是在快速城镇化的中国,乡村生活与城市生活的“同与不同”。
这系列作品的最大特点是,艺术家使城市与乡村的图像在形式上保持平衡和对等,迫使观看者将视线集中于画面中的细节,让他们在两者之间进行比较,并寻找城乡生活的差异与共同点。例如,在《潘庄村:跳广场舞的村民》和《阳光100社区:跳广场舞的居民》这两幅并置的图像中,主题是一致的,都是广场舞,画面中都同样出现3个正在跳舞的人,不同的是她们的服装、道具、舞姿以及场景,我们甚至可以根据已知的条件想象她们所播放的音乐也是不同的。
刘磊 《阳光100社区——潘庄村影像计划》 相纸 90×52cm
在《潘庄村:一个家庭的合影》和《阳光100社区:一个家庭的合影》中,画面中都出现了以沙发为中心的,形成三角形构图的三个人物。潘庄村的图像中出现的是坐着的老年父母与站立的青壮年女儿,背景是一套年画的中堂,前景中父亲手中还握着遥控器。而在阳光100社区的图像中,出现的则是坐着的青壮年妻子和儿子,站立的青壮年丈夫,背景悬挂着书法,沙发上杂乱叠放着书籍和画册,这种乡村生活与城市生活平行对比中的差异展现的正是城镇化中乡村的真实面貌。
青年艺术家吕峰能够深入生活,他创作的油画作品《红水河地域民族风情》向观看者展示了一幅当代民族风情的生动画卷。红水河是珠江水系干流的上游,水域跨越贵州省和广西壮族自治区,因流经红色砂贝岩层,水色红褐而得名。红水河沿岸的大石山区是壮族、瑶族、苗族等少数民族的聚居区。艺术家深入红水河区域的马山、都安、大化、古河、金钗、凤山采风,创作了一批带有当代民族风情的作品。这批作品的共同特点是:内容上展现少数民族地区当代生活的现实面貌,形式上凸显亚热带地区的风情。这系列作品有的是表现人物,如山民、壮族村民的形象,有的是表现劳作和生活的现场,如捕鱼、赶集和瑶民修路的场景。油画作品《红水河流经大化县》是一幅有特殊意义的作品,它再现的是一个处在城镇化过程的乡镇。
吕峰 油画 《红水河流经大化县》 160×180cm
《红水河流经大化县》的画面中,一座现代化的桥梁横跨河面。远景的群山环绕,河岸上桥基周围裸露的红色土壤,与周围绿色的植物形成强烈的色彩对比,俨然是亚热带的风景,也暗示了这是一座刚刚贯通的桥梁。河道中间的礁石让观看者知晓这原本是一座自然的河流,而今成了城镇中的景观。画面中远景中正在兴建的楼房和塔吊,桥面上正在行驶的水泥罐车,河道中行驶的运砂船,近景中搭建的轨道和脚手架提示着这座小城的现代化进程仍在进行,从楼顶上大字“某某地产”可以看出商业的介入。画面右下角中的河岸上,两个人凭栏而立,一个望向画面的深处,另一个望向画面之外,他们有可能是工作间隙在河岸边休息的工人,也有可能就是城镇的居民。或许可以大胆的猜测,他们正是以新的劳动方式参与到城镇建设的人们。
这类反映城镇化进程中乡村生活的题材,凸显的是生活方式的改变,同时也显示出艺术家对身份转变问题的深入思考。
岁月荣光——老城与旧工业区
在城市化进程中,发生巨变的不仅仅是乡村,城市也经历着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们常常只关注摩天大楼拔地而起的新城区、新景观,而忽略了那些曾经荣光的老城区和旧风景,忘记了在重工业时代,那些由烟囱和工业建筑所组成的城市天际线,而这些风景都在艺术家的笔下重获新生。
邓涵 水彩画《记忆与梦想》 150×150cm
“工厂大院”是重工业时代重要的文化符号,一个重工业企业及其周边产业,常常可以聚集起几万甚至十几万规模的人口共同地劳动与生活。80后、90后的青年,很多都成长于这样的环境之中。然而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互联网经济的发展,这种集体的生活更多地变成一种回忆。邓涵的水彩作品《记忆与梦想》正是对这种“工业文化”的追忆,这一组水彩画以黄石荒废的工业建筑为再现对象。在画面中可以看到高高的厂房屋顶,简洁、富有力量感的建筑,泛着锈迹的钢铁和剥落的墙皮,这些曾经热闹、生气勃勃的地方,如今已成为无人的风景。观看者可以想象,在如今已经被阳光褪色的礼堂中,曾经坐满了工人,在操作台上,曾经有人挥洒着青春与汗水。
袁景 油画《城市空间》 200×160cm
袁景的油画作品《城市空间》刻画的是静谧的城市一角。没有过多的装饰,在灰色的天空下,是由钢筋和混凝土构成的风景。高耸的烟囱和水塔、简洁而方正的楼房向观看者提示这里曾经是工业区,零星可见的广告牌和楼顶广告与这个城市一角的整体风格格格不入,可以想象风景的另一端可能就是这座城市新的商业区和生活区。
如果回到90年代,当我们抬头凝望城市中新兴的高层建筑,想象着每天坐电梯上下,不需要蜂窝煤的生活时,总觉得很遥远,是一种虚幻的景观。而如今,当我们已经习惯了地铁、商业中心、高层建筑所构成的立体化城市结构,再回头凝望在平面中展开的老城区时,也会生出一种疏离的感觉,它代表着一种正在消逝的生活方式。
王骏华 摄影《远去的记忆——上海老城厢建筑群记录》 40×50cm
王俊华的摄影作品《远去的记忆——上海老城厢建筑群记录》记录的是老城厢的风景,这是上海的起点。在他的摄影作品中,观看者可以看到中西合璧的老式建筑已经被高楼大厦所包围,斑驳的建筑外墙记录着这座城市的沧桑,不同时期对建筑的装饰和改造,就如同历史的层叠,展示出这里曾经的繁华和岁月的变迁。
老城与旧工业区,记录着往日的荣光,充满怀旧的气氛,体现出社会变迁和产业调整后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也提示着我们是从何处出发,促使我们思考城市的未来。
孤独与间离——城市生活
张明远的油画《陌生的都市》是从老年人视角凝望城市的风景,探讨的是人口老龄化的问题。为了表达这一主题,艺术家选取了三个典型性的场景:公园的长椅、落地窗前和露台。艺术家用拐杖、轮椅、手推车突显老人行动的不便,城市的风景则一概是由钢筋水泥构成的天际线,由此形成了一种意味深长的凝视关系。艺术家渲染了一种单纯的情境,并无面貌出现,却值得深思。
张明远 油画《陌生的都市》 170×200cm×3
方赞茹 油画《微光—幽暗之境》 150×180cm
方赞茹的油画作品《微光—幽暗之境》是一件对当代青年精神面貌进行探究的作品,笔者认为,方赞茹的油画《微光—幽暗之境》可以看作是对马奈的《女神游乐场的酒吧间》的致敬。《女神游乐场的酒吧间》从资产阶级男性的视角凝视青年女性,那么《微光—幽暗之境》正好是马奈这幅作品的镜像——从女性视角凝视一个青年男性。所不同的是,艺术家本人并没有透过背景中的镜子出现在画面之中。画面视觉中心的青年男子,平头,领口裸露着黄色的皮肤,大致可以判断出是一个中国青年的形象,而他所置身的却是一个完全西式的环境:屋顶的西式吊灯、墙边酒架上的洋酒、长方形的西式餐桌、桌上的红酒和高脚杯。艺术家通过这样一系列有意或无意的布置,向观看者抛出了一个重要的当代话题:作为成长于全球化时代的青年一代,我们如何能够在中西、古今之间谋求一种平衡,在当代语境下寻找到自己的位置。
刘根 黑白木刻版画《成长记忆——静夜思》 21×32cm
刘根的黑白木刻版画作品《成长记忆——静夜思》体现出艺术家对城市生活的思考和对过往生活的怀念。十字交叉的防盗窗将画面划分为室内和室外两个空间。窗外是钢筋水泥的丛林,鳞次栉比,层次分明,代表着一种已经远离自然的、理性的城市秩序。而被防盗窗所分离出的室内空间是冷漠的,它将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封闭。在画面中唯一出现的自然物是知了,而它事实上又是不存在的,它代表着艺术家的情感和回忆。艺术家处在一种矛盾之中,一方面防盗窗所构成的私密空间带给他安全感,保护着艺术家的情感;另一方面,这个封闭的空间也使他与自己所向往的自然世界隔绝。
现代都市里的生活无疑是精确而高效的,却也是喧闹而嘈杂的,人们生活其中,远离自然中真实的风景,难免会产生情绪上的困扰。艺术家们正是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些情绪。
结语
国家艺术基金青年艺术创作人才和艺术人才培养资助项目,为从整体上考察一个时代青年艺术家的思想观念提供了重要的平台。“中国艺术新视界”系列巡展又使青年艺术家的作品可以和更广泛的观众见面。
黑格尔在《法哲学原理》中指出,每个人都是他那时代的产儿。其实艺术又何尝不是呢,艺术家从个人经验出发把握属于他们自己的时代,而这些艺术家所制造的图像汇聚在一起,又构成了我们这个时代的整体风貌。
如今的中国青年一代,是在城市化进程中成长的一代人,城市化代表着一种进步,也昭示着我们正在进一步远离面对自然的生活,或许我们已经无法回到真正的田园牧歌式的生活,但是重新审视城市与乡村,在人与自然之间寻求一种平衡或许是一种更好的选择。因此,对于城市的观察和思考,会是我们这个时代艺术创作的重要母题之一。国家艺术基金对青年艺术家的资助以及作为资助成果的艺术作品,将会为我们提供母题表达的多样性和更多关于此项研究的可能。(鲁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