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揭示人性真善美,展现戏曲真魅力
——淮剧《小城》“二改”专家修改会在南京召开
光明网讯(记者 崔益明)2019年10月13日晚,淮剧《小城》在南京迎来创排以来的第32场演出。大幕开启,伴着演员的优美唱腔,随着剧情的步步推进,观众的心被牢牢抓住,场下不时爆发出阵阵掌声和喝彩。
淮剧《小城》是国家艺术基金2019年度大型舞台剧和作品滚动资助项目,是江苏省淮剧团近年来极力打造的“灵魂三部曲”之一,也是第十五届“文华大奖”获奖剧目淮剧《小镇》的姐妹篇。《小城》的主人公肖悦华是现实生活中母亲和医务工作者的代表,对家庭任劳任怨,对子女爱护有加,对工作尽心尽职,对技术精益求精。然而,祸从天降——儿子交通肇事逃逸,让她一度在人生道德的十字路口徘徊、迷茫。最终,她还是坚持做一个守职、守责、守法、守心的“好人”,劝子自首。
艺无止境,打造立得住、传得开、留得下的经典之作,是一个充满艰辛的过程。10月14日,淮剧《小城》“二改”专家修改会在南京召开。国家艺术基金管理中心协调组织了理论评论、编剧、导演、音乐作曲、表演、舞美等多领域的专家,共同为剧目会诊把脉。与会人员围绕《小城》“一改一演”的工作成绩,以及接下来修改打磨的方向和要点,进行了热烈探讨。国家艺术基金管理中心副主任王勇指出,“二改二演”是再修改、再提高,但不是推倒重来。重要的是在思想上不断地提炼,文本、台词上不断地推敲,舞台调度上不断地斟酌。江苏省淮剧团团长陈明矿介绍,自7月26日召开“一改”专家修改会后,江苏省淮剧团立即梳理消化专家意见,并着手对剧目进行修改提升。本次演出在文本上,对第一场戏、“三杯酒”以及最后一场戏都进行了大量的修改;在二度创作上,对舞美、灯光、服装、造型和表演、导演都进行了加强,并邀请了相关专家加盟剧目修改。
叩问灵魂善恶性,开启创作新思路
文艺是在无之中创造有,批评是在沙之中寻出金。“这是一部具有经典品格、精神深度、时代高度的淮剧作品。”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马也对《小城》给予了极高的评价。他认为,《小城》对人物命运的关注、精神的探求、人性的发掘带有当下大量作品所缺失的现代性的特征。中国戏曲学院副院长、教授冉常建认为,《小城》所表现的人性不是概念化、肤浅化的,而是在遵循人性真实、艺术规律的前提下来表现真善美。
“这部作品不仅是写在黑暗中发现最微弱的光、美和温暖,更写了对美、对爱、对光明最真切、最深情的呼唤,文学高度不言而喻。”中国戏剧家协会《剧本》杂志社副主编武丹丹指出,“这部作品还写出了人性的多面性,表现了人性深处不易觉察的波澜,具有现实意义。”她认为,对文学性、现代性深度的把握和提升,将是这部戏未来修改的主要方向。
在如何创作现代戏的问题上,《小城》找到了独到的开掘点,关注普通人的现实人生和现实人性,没有进行拔高、概念化,而是给人以真实感。中国戏曲学院戏文系主任、教授颜全毅认为,《小城》为现代戏的创作提供了新的思路,难能可贵。在他看来,这部戏是传统戏曲样式和现代审美紧密结合的产物,展示了戏曲创作从古典到近代,再到当代的可能性。
《小城》引发了中国戏曲学院戏曲研究所所长、教授傅谨对道德教化剧创作的思考。他指出,这部戏的创作初衷是讲人性的善恶,讲灵魂的救赎。可是,肖悦华替儿子隐瞒罪行、为避免直面吴爷爷而逃避手术,这些行为是恶吗?只有为了隐藏真相,肖悦华利用职务之便一刀让吴爷爷永远失明,才是真的恶。傅谨表示,《小城》在揭露人性恶的深度方面还远远不够。
提升角色饱满度,加强戏剧连贯性
在淮剧《小城》“一改”修改会上,周信芳艺术研究会会长、上海京剧院原院长、一级编剧单跃进曾提出,不希望进行过多结构性的修改,建议设法让细节更圆润、让人物的心理活动更丰满。在观看了昨晚的《小城》之后,他认为目前的修改,令戏剧的完整度、人物的丰满程度、主题的阐释效果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削弱。中国戏剧家协会《剧本》杂志社原主编黎继德从细节上指出,肖悦华名医的身份定位以及她与吴家的关系,需要在第一场进行更多的介绍和强调。
在人物塑造上,傅谨认为未能成功塑造一名医生的形象。首先,肖悦华将医生不上手术台比喻成战士怕上战场,这样的比喻不够确切,她不去做手术不是因为害怕,而是因为有心事。其次,为了表现肖悦华的职业特征,结尾部分台词中的“柳叶刀”、“无影灯”和“职业操守”等用词不够准确,不能把内心的善恶归结为职业道德水平的高低。
核心情节“三杯酒”,再次成为修改会关注的重点。颜全毅认为这场戏让人跳戏,因为探讨了另外一个重大的话题,即母子关系,与本剧脱节,给人两张皮的感觉。黎继德戏称,这场戏“脱靶”了,唱词完全没有围绕整部戏的主题展开,需要推翻重写。结尾部分的最后一段老淮调,到底应该唱什么?武丹丹认为,这段唱词值得商榷,不能仅仅是就事论事,而应直抵人心,在精神、灵魂的高度进行挖掘,对全剧进行提升和升华。
斟酌表演程式化,打磨舞美生活感
宁夏回族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副厅长、一级演员柳萍认为,表演中的不少程式动作需要斟酌,比如在大段的唱腔中,一些传统式的转身往往让观众有跳戏的感觉,应该更生活化些。另外,现代戏中女演员穿着高跟鞋如何跑圆场,也是值得探索的问题。上海戏剧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熊源伟则提出了不同的观点。他认为,现代戏的表演也不能丢掉传统,应该加强传统戏程式动作、身段等的运用。
柳萍还指出,儿子晓宇的刻画还需要更准确一些,毕竟他是读博士的知识分子,应该有自己的思维和头脑。面对突发车祸时,可以惊慌失措,但不可能一直处于这样的状态里,思想应该有变化、有提升。换言之,角色的表演,应该经历紧张、彷徨、挣扎、觉悟等一系列过程,而不是一成不变。傅谨认为,儿子晓宇被塑造成了道德楷模的垫脚石。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蔡体良也认为,儿子的形象过于道具化,应该处理得更正面,用正面的舞台形象对年轻观众起到引导和示范作用。
武丹丹指出,两场拆纱布的戏,第一次发生在梦境中,有悬念;第二次则发生在肖悦华做出抉择之后。演员如何表现心理活动,如何抓住观众,还需要更多的表演技巧。表现梦境时,舞台中央从空中掉下来一条绸布,这条绸布立即成为舞台的关注点。柳萍觉得,应该把绸布处理得更精美一些,现在的表演明显不够精彩。
舞美方面,中央戏剧学院教授章抗美指出,《小城》的舞台美术充分展现了戏曲的装饰性,体现了对唯美的追求。故事涉及多个环境,舞美并没有过多地表达具体的环境,而是突出时代,在风格感和题材感上与《小城》是贴合的。不过,这部戏讲述的毕竟是现代生活,舞台造型与生活应该有必要的关联性。他认为,有些场景与生活的关联度较远,需要更生活化一些。此外,一些灯光的处理,也需要多考虑虚实结合。熊源伟认为,舞美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现在的舞台呈现时而写实,时而虚拟,不够统一。除此,他还指出,现代戏也需要戏曲服装,而不是生活服装,否则便不是戏曲演出。
音乐方面,南京艺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居其宏指出,《小城》的音乐很好听,有表现力,体现了淮剧唱腔的特色,可是对比度、强烈度不够,虽然很统一,但不够丰富。
本次修改会,还特别邀请了两位观众代表,也发表了观剧心得。“这部戏贴近老百姓的生活,从演出开始便把人带入戏剧情绪当中。”刘忠杰称,看得过瘾,听得够劲。赵鑫磊是东南大学的学生,对《小城》研究颇深。他提到,之前演出的开头和结尾部分,都有人来人往的情节,但遗憾的是,在“一演”中被删去了。“我觉得人来人往的情节是很必要的,有对灵魂叩问的含义,同时也能让观众带着反思走出剧场、回归生活。”
盐城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党委书记季德荣对各位专家的建言献策表示感谢。他指出,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接下来将加大对淮剧《小城》的支持力度,帮助作品进一步打磨提升,使之成为继《小镇》之后,又一部艺术佳作,为地方剧种淮剧的传承作出积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