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揭示人性真善美,展现戏曲真魅力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国家艺术基金 > 正文

揭示人性真善美,展现戏曲真魅力

来源: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2019-11-21 11:16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揭示人性真善美,展现戏曲真魅力

——淮剧《小城》“二改”专家修改会在南京召开

  光明网讯(记者 崔益明)2019年10月13日晚,淮剧《小城》在南京迎来创排以来的第32场演出。大幕开启,伴着演员的优美唱腔,随着剧情的步步推进,观众的心被牢牢抓住,场下不时爆发出阵阵掌声和喝彩。

  淮剧《小城》是国家艺术基金2019年度大型舞台剧和作品滚动资助项目,是江苏省淮剧团近年来极力打造的“灵魂三部曲”之一,也是第十五届“文华大奖”获奖剧目淮剧《小镇》的姐妹篇。《小城》的主人公肖悦华是现实生活中母亲和医务工作者的代表,对家庭任劳任怨,对子女爱护有加,对工作尽心尽职,对技术精益求精。然而,祸从天降——儿子交通肇事逃逸,让她一度在人生道德的十字路口徘徊、迷茫。最终,她还是坚持做一个守职、守责、守法、守心的“好人”,劝子自首。

  艺无止境,打造立得住、传得开、留得下的经典之作,是一个充满艰辛的过程。10月14日,淮剧《小城》“二改”专家修改会在南京召开。国家艺术基金管理中心协调组织了理论评论、编剧、导演、音乐作曲、表演、舞美等多领域的专家,共同为剧目会诊把脉。与会人员围绕《小城》“一改一演”的工作成绩,以及接下来修改打磨的方向和要点,进行了热烈探讨。国家艺术基金管理中心副主任王勇指出,“二改二演”是再修改、再提高,但不是推倒重来。重要的是在思想上不断地提炼,文本、台词上不断地推敲,舞台调度上不断地斟酌。江苏省淮剧团团长陈明矿介绍,自7月26日召开“一改”专家修改会后,江苏省淮剧团立即梳理消化专家意见,并着手对剧目进行修改提升。本次演出在文本上,对第一场戏、“三杯酒”以及最后一场戏都进行了大量的修改;在二度创作上,对舞美、灯光、服装、造型和表演、导演都进行了加强,并邀请了相关专家加盟剧目修改。

  叩问灵魂善恶性,开启创作新思路

  文艺是在无之中创造有,批评是在沙之中寻出金。“这是一部具有经典品格、精神深度、时代高度的淮剧作品。”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马也对《小城》给予了极高的评价。他认为,《小城》对人物命运的关注、精神的探求、人性的发掘带有当下大量作品所缺失的现代性的特征。中国戏曲学院副院长、教授冉常建认为,《小城》所表现的人性不是概念化、肤浅化的,而是在遵循人性真实、艺术规律的前提下来表现真善美。

  “这部作品不仅是写在黑暗中发现最微弱的光、美和温暖,更写了对美、对爱、对光明最真切、最深情的呼唤,文学高度不言而喻。”中国戏剧家协会《剧本》杂志社副主编武丹丹指出,“这部作品还写出了人性的多面性,表现了人性深处不易觉察的波澜,具有现实意义。”她认为,对文学性、现代性深度的把握和提升,将是这部戏未来修改的主要方向。

  在如何创作现代戏的问题上,《小城》找到了独到的开掘点,关注普通人的现实人生和现实人性,没有进行拔高、概念化,而是给人以真实感。中国戏曲学院戏文系主任、教授颜全毅认为,《小城》为现代戏的创作提供了新的思路,难能可贵。在他看来,这部戏是传统戏曲样式和现代审美紧密结合的产物,展示了戏曲创作从古典到近代,再到当代的可能性。

  《小城》引发了中国戏曲学院戏曲研究所所长、教授傅谨对道德教化剧创作的思考。他指出,这部戏的创作初衷是讲人性的善恶,讲灵魂的救赎。可是,肖悦华替儿子隐瞒罪行、为避免直面吴爷爷而逃避手术,这些行为是恶吗?只有为了隐藏真相,肖悦华利用职务之便一刀让吴爷爷永远失明,才是真的恶。傅谨表示,《小城》在揭露人性恶的深度方面还远远不够。

  提升角色饱满度,加强戏剧连贯性

  在淮剧《小城》“一改”修改会上,周信芳艺术研究会会长、上海京剧院原院长、一级编剧单跃进曾提出,不希望进行过多结构性的修改,建议设法让细节更圆润、让人物的心理活动更丰满。在观看了昨晚的《小城》之后,他认为目前的修改,令戏剧的完整度、人物的丰满程度、主题的阐释效果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削弱。中国戏剧家协会《剧本》杂志社原主编黎继德从细节上指出,肖悦华名医的身份定位以及她与吴家的关系,需要在第一场进行更多的介绍和强调。

  在人物塑造上,傅谨认为未能成功塑造一名医生的形象。首先,肖悦华将医生不上手术台比喻成战士怕上战场,这样的比喻不够确切,她不去做手术不是因为害怕,而是因为有心事。其次,为了表现肖悦华的职业特征,结尾部分台词中的“柳叶刀”、“无影灯”和“职业操守”等用词不够准确,不能把内心的善恶归结为职业道德水平的高低。

  核心情节“三杯酒”,再次成为修改会关注的重点。颜全毅认为这场戏让人跳戏,因为探讨了另外一个重大的话题,即母子关系,与本剧脱节,给人两张皮的感觉。黎继德戏称,这场戏“脱靶”了,唱词完全没有围绕整部戏的主题展开,需要推翻重写。结尾部分的最后一段老淮调,到底应该唱什么?武丹丹认为,这段唱词值得商榷,不能仅仅是就事论事,而应直抵人心,在精神、灵魂的高度进行挖掘,对全剧进行提升和升华。

  斟酌表演程式化,打磨舞美生活感

  宁夏回族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副厅长、一级演员柳萍认为,表演中的不少程式动作需要斟酌,比如在大段的唱腔中,一些传统式的转身往往让观众有跳戏的感觉,应该更生活化些。另外,现代戏中女演员穿着高跟鞋如何跑圆场,也是值得探索的问题。上海戏剧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熊源伟则提出了不同的观点。他认为,现代戏的表演也不能丢掉传统,应该加强传统戏程式动作、身段等的运用。

  柳萍还指出,儿子晓宇的刻画还需要更准确一些,毕竟他是读博士的知识分子,应该有自己的思维和头脑。面对突发车祸时,可以惊慌失措,但不可能一直处于这样的状态里,思想应该有变化、有提升。换言之,角色的表演,应该经历紧张、彷徨、挣扎、觉悟等一系列过程,而不是一成不变。傅谨认为,儿子晓宇被塑造成了道德楷模的垫脚石。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蔡体良也认为,儿子的形象过于道具化,应该处理得更正面,用正面的舞台形象对年轻观众起到引导和示范作用。

  武丹丹指出,两场拆纱布的戏,第一次发生在梦境中,有悬念;第二次则发生在肖悦华做出抉择之后。演员如何表现心理活动,如何抓住观众,还需要更多的表演技巧。表现梦境时,舞台中央从空中掉下来一条绸布,这条绸布立即成为舞台的关注点。柳萍觉得,应该把绸布处理得更精美一些,现在的表演明显不够精彩。

  舞美方面,中央戏剧学院教授章抗美指出,《小城》的舞台美术充分展现了戏曲的装饰性,体现了对唯美的追求。故事涉及多个环境,舞美并没有过多地表达具体的环境,而是突出时代,在风格感和题材感上与《小城》是贴合的。不过,这部戏讲述的毕竟是现代生活,舞台造型与生活应该有必要的关联性。他认为,有些场景与生活的关联度较远,需要更生活化一些。此外,一些灯光的处理,也需要多考虑虚实结合。熊源伟认为,舞美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现在的舞台呈现时而写实,时而虚拟,不够统一。除此,他还指出,现代戏也需要戏曲服装,而不是生活服装,否则便不是戏曲演出。

  音乐方面,南京艺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居其宏指出,《小城》的音乐很好听,有表现力,体现了淮剧唱腔的特色,可是对比度、强烈度不够,虽然很统一,但不够丰富。

  本次修改会,还特别邀请了两位观众代表,也发表了观剧心得。“这部戏贴近老百姓的生活,从演出开始便把人带入戏剧情绪当中。”刘忠杰称,看得过瘾,听得够劲。赵鑫磊是东南大学的学生,对《小城》研究颇深。他提到,之前演出的开头和结尾部分,都有人来人往的情节,但遗憾的是,在“一演”中被删去了。“我觉得人来人往的情节是很必要的,有对灵魂叩问的含义,同时也能让观众带着反思走出剧场、回归生活。”

  盐城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党委书记季德荣对各位专家的建言献策表示感谢。他指出,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接下来将加大对淮剧《小城》的支持力度,帮助作品进一步打磨提升,使之成为继《小镇》之后,又一部艺术佳作,为地方剧种淮剧的传承作出积极贡献。

[ 责编:刘冰雅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大梦归离》:命起殊途,大梦同归

  • 刘长宇:戏曲视角下春晚小品的角色经典化路径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契合数字化、智能化的传播格局,适应Z世代拥抱变革、表达活跃、实践奋进的代际特征,以更鲜活的话语、多元的样态实现有效触达,彰显理论的生命力与引领力,是做好新时代理论传播的应有之义。
2025-01-22 11:22
人工智能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最重要的先导产业、基础产业和战略性产业,正在通过生产要素、生产资料更新、重组,生产关系、生产制度重塑,成为最具潜力、带动力和深刻影响力的新质生产力引航。
2024-12-23 13:29
共建“一带一路”的主要目标之一是通过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实现共建国家的共同发展与繁荣。经过11年的共同努力,一大批标志性项目相继建成并投入运营,为共建国家带来了许多实实在在的利益。
2024-12-16 17:13
经济学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角色,应该是在科学决定气候目标的基础上,主要研究如何以成本最小化的方式实现该目标,而不是将经济考虑凌驾于科学之上,由经济学决定温升应该控制到什么程度。
2024-11-26 15:50
数字丝路是我国新时期发展的战略性选择,是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新阶段。数字丝路贸易的伟大实践正在使古老的丝路焕发出新的光辉。
2024-10-10 16:04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国际关系学科建设显著加强,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建设路径都更加明确,要求更加清晰,学科建设明显提速,突出体现在学术创新、实践支撑、人才培养等方面。
2024-10-04 10:01
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学科建设涵盖了高等教育体系中为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需求而设立的大量相关专业和研究方向,在实践中也是由一个庞大的职业群体共同推进着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相伴的城镇化进程。
2024-10-03 09:55
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为理论创造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4-09-19 11:05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深入,数智化将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动力,助力中国实现美丽中国建设和“双碳”目标,为全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2024-08-15 10:22
网络梗”越来越成为网络空间讲好正能量故事的优良载体。加强“梗能力”建设,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高质量传播的重要途径。
2024-08-06 10:17
与“修昔底德陷阱”的预设恰恰相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向前发展。
2024-08-02 15:08
“碳中和”背景下,有必要将具有高碳汇水平且集中分布的区域纳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当中,实施具有规范性和制度化的用途管制策略。
2024-08-01 09:52
数字治理,本质上是数字技术向多元治理主体赋能增效的过程,其目的是在数据收集、分析、利用的基础上,从多个层面对治理系统的感知、决策和执行能力进行提升。
2024-07-10 17:13
在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我们更需要的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念,而非吸引眼球的所谓“理论”。
2024-06-21 16:53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必须用好总体国家安全观这一强大思想武器,自觉运用其方法论原则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从整体上把握国家安全,不断开创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新局面。
2024-06-13 09:36
数字基础设施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底座,是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建设的基石。要立足不同产业特点和差异化需求,推动经济产业全方位、全链条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型。
2024-04-23 16:17
高质量构建“大思政课”工作体系要聚焦目标、效果和特色,着力破解思政课建设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问题,带动思政课叙事表达体系和场景体验模式的深层变革。
2024-03-18 10:28
中华文化的主体性植根于5000多年的文化沃土,是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2024-03-08 16:31
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加速发展,各国既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也需要应对新的全球性问题,国际社会迫切需要携手合作,共同打造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网络空间,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2024-03-01 14:51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