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豫剧《戈壁母亲》“二改”修改会专家发言摘编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国家艺术基金 > 正文

豫剧《戈壁母亲》“二改”修改会专家发言摘编

来源: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2019-11-22 15:51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以小见大,展现屯垦戍边激情燃烧的岁月

  刘玉琴(《人民日报》文艺部原主任、高级编辑):

  豫剧《戈壁母亲》别具一格地刻画了一位大情大爱的女性形象,通过她的经历和成长,折射出兵团成立初期激情燃烧的不平凡岁月。这部戏表面是描写一位伟大的母亲,实则是母亲身后的那个群体、那个时代。这样的价值开掘与人性升华,在戏剧创作中具有独到之处。个体叙述中体现家国大义,以小见大,别有洞天。

  全剧节奏可以更明快、紧凑一些,可在音乐渲染和悬念张力上设计得更有层次性和吸引力,增强整部剧的戏剧性。主题曲的音乐、唱词可再打磨,使之更优美,更能感染观众的情绪。整部戏通过对特殊环境下女性大情大爱的刻画,折射和颂扬兵团精神,可考虑适当融入一些当今的思考,使得面向更宽广的观众,具有更深刻的精神引导。

梳理剧情脉络,理顺人物关系

  李春喜(中国文联理论研究室原副主任、研究员):

  豫剧《戈壁母亲》的时代精神带给人十足的惊喜感。此次修改在保持前一版创作状态的基础上,增加了反映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初创时期生活状态的内容。该剧在强调母爱情怀、塑造女性群体的同时,很好地表现了兵团战士们的奉献精神,以及这背后所体现的中华民族善良、坚韧的民族性格。

  任何优秀的艺术创作,一定是创作主体经过反复的构思、斟酌之后而拿出的叙事方案或策略。本剧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是梳理清楚剧情脉络,理顺人物关系,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如柳月季与钟匡民的情感关系,以及他们离婚的原因,因前史交代不清,有模棱两可之嫌。另外,钟槐去哨所应是他自己的意愿,若由其父钟匡民以历练为由调走,这对主要角色的形象有损害。柳月季带着儿子背井离乡千里寻夫到了边疆,丈夫先与其离婚,再让她与儿子分离,抽空她心中全部的精神寄托,后面的剧情就无法顺利发展,人物成长也趋于不合理。

深入挖掘关键戏份的思想内涵

  黄在敏(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创作研究院原院长、研究员):

  这部戏讲述的是“戈壁母亲”,如何解决好传统美德与时代精神间的交融,并且向时代价值升华,是成功的要点之一。主角柳月季身上展现出的传统美德,与母爱情怀、革命情怀之间产生了共鸣,是这部戏“一改”后最大的特点。

  要歌颂兵团精神、歌颂“戈壁母亲”,如果在柳月季这一角色身上下的功夫不大,这部戏的思想任务就很难拔高。钟匡民和柳月季的关系线仍然不够清晰,对于钟匡民的很多行为缺乏合理的解释,少了必要的细节铺垫。“抗洪”那场戏,革命的价值与意义都在此处得以体现。人与人的关系,以及一切的情感,都在共同的屯垦戍边的过程中理解、释然、和解。因其重要性,对于这场关键戏份的思想与情感内涵的挖掘,还需要更丰富一些。

捋顺剧情逻辑,结尾落点在“戈壁母亲”

  宋官林(国家艺术基金理事会理事、国家京剧院艺术总监、一级演出监督):

  豫剧《戈壁母亲》是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演绎的一出荡气回肠的天山赞歌。“戈壁红柳”是当代中国戏曲中艳丽夺目的意向,它的精神温润人心。

  剧本目前已经很流畅了,但仍需把握它的准确性,剧情发展的逻辑要捋顺,如钟匡民的离婚原因,是反抗包办婚姻,还是因为脑部中了弹片命不久矣,不愿连累妻子?《戈壁母亲》最后一定要回到“母亲”。现在的结尾,集中在儿子钟槐及儿媳小兰身上,建议做些调整,收在“戈壁母亲”上。

演员表演要注重“人物感”

  汪荃珍(河南豫剧院党委书记、一级演员):

  戏曲的表现力,一定程度上依赖于演员对角色的理解和把握。在表演方面,演员们应用心体验人物的内心,准确把握人物关系和对所处环境的真实感受,遵循戏曲艺术的美学神韵,充分调动戏曲艺术唱、念、做、打的表演手段。对于一些年龄跨度大的角色,演员要特别注意“人物感”,不同年龄段要有所区分。另外,台词是演员的基本功,找到字词发音的最佳状态,才能在表演时与观众共情。

  戏中舞蹈的部分发挥得特别好,对剧情起到了充分的推进作用。有一个小问题,即季节性区分不强,灯光和舞美对季节性的呈现再明显一些会更好。最后,结尾一定是收到“戈壁母亲”身上,展现“戈壁母亲”的伟大和兵团精神的光辉。

删减冗长内容,提升戏剧质量

  单跃进(上海京剧院原院长、一级编剧):

  这部戏很好地体现和秉持了兵团精神。豫剧《戈壁母亲》弘扬的兵团精神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屯垦戍边精神,二是牺牲、奉献精神。

  舞台演出是一个接受的过程,这部戏展现的历史背景质感很真实,打动人心,但具体的人物关系及剧情逻辑一定要理顺。钟匡民和柳月季的感情线是支撑这部戏最重要的路线,因此两人结婚的前史、离婚的原因、感情态度等,都需要交代清楚,否则会影响后续的剧情发展,无法给人物的行为赋予合理的心理依据。此外,整部戏想要叙述的内容太多,节奏有些冗长,可适当进行删减和调整,进一步提升戏剧质量。

强化剧情合理性

  李建平(上海戏剧学院导演系原主任、教授):

  豫剧《戈壁母亲》的主要问题在于剧情的合理性。首先,钟匡民脑部中了弹片,戏中是在师部医院做手术,但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师部医院并不具备脑部手术的医疗水平;其次,陈工程师与柳月季养女钟柳的认亲戏份中,为了戏剧情境而故意绕圈子,显得过于刻意,也弱化了故事的感动成分。

  “杀驴”的戏份,我认为有些不合适。“驴”在艰难的条件下护送柳月季和钟槐、钟柳到新疆,有救命之恩,在屯垦戍边的生活中,面对饥荒困难时,不应该因为人有困难而把驴杀死。“驴”承载了特殊的情感寄托,像家庭成员一样,这里可以通过驴来对人的品格进行延伸。

做好戏剧文本对文学文本的转换

  李利宏(河南省文化艺术研究院原院长、一级导演):

  这部戏的一个重要基础是原著小说,下一步需要思考的是如何更好地进行戏曲文本对文学文本的转换,目前仍存在一些问题。如第三场中,从“接生”“杀驴”到“抗洪”,一个个事件推动着故事情节与人物命运的发展,但这里的推动力都是外力,忽略了人物成长的内在因素,人物内心情感显得不足。又如,在主观叙述和客观描述上,存在一些混淆。戏中柳月季有句独白“柔腰板压不弯”,作为角色而言,这是内心精神的传递,不涉及别人对她的评价,也不涉及自我评价。接下来,人物语言还需要进一步精炼,以便更精准地塑造人物形象。

  “杀驴”戏份是整部戏的核心,驴和柳月季是命运相连的,一种拟人化的形象。驴驮着柳月季、钟槐、钟柳三人进疆,遇劫匪、挡风沙,有救命之恩,后面迫不得已要杀驴救人,建议不要让钟匡民用枪打死,而是在争执过程中枪走火误杀,这样的处理对观众而言更易于接受心理接受。这场戏凸显的是“救命”,和前面的“接生”好好联系起来,从接生到救众生,是柳月季人物升华成长的过程,目前这里还有一点欠缺。

主题曲应真正入情、入心

  徐志远(安徽省艺术研究院创作部原主任、一级作曲):

  豫剧《戈壁母亲》很好地诠释了兵团精神,演出质量很好。剧情方面,建议不要把所有的灾难都加在主角身上,以承受灾难来表达情怀,应更加注重人物内心的变化和成长。

  这部戏的音乐值得肯定,为现代剧的音乐创造提供了很好的经验。唱腔上,豫剧的张弛有度,充分表达了中原文化高昂的特点。主题曲略有瑕疵,感染力不强,歌词没有很好地起到概括、烘托的作用,旋律显得简单化,没有真正做到入情、入心。

舞美设计应为角色增光添彩

  苗培如(中国儿童艺术剧院一级舞台美术设计):

  豫剧《戈壁母亲》再现了兵团成立初期屯垦戍边的艰苦岁月,兵团精神感人至深。舞美设计方面,“一改”后的舞美基本上满足了剧情发展的需要,但仍有可完善之处。首先,舞美应突出表现人物性格的元素,如红柳、胡杨树等,建议通过灯光的处理带给观众更鲜明、直观的感受。其次,目前整部戏着重表现艰苦年代被风沙侵蚀的戈壁滩,建议结尾处适当展示建设后的美丽新疆的风貌,以及几代兵团人艰苦奋斗的结果。如此,戏剧情感会更加饱满,观众的满足感也会更强烈。

  在适应戏曲特色的情况下,舞美的设计理念如何像虚拟化方向改进,是个值得深思的问题。比如柳月季面对“驴”表达心声时的唱段,应该有特殊灯光来强调和加强戏剧感。舞美的展现,应配合塑造角色,为角色增光添彩,使用景语来进行烘托和表达。舞美设计可适当调整,使之更符合时代的发展。

  (光明网记者产娟娟采访整理)

[ 责编:刘冰雅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大梦归离》:命起殊途,大梦同归

  • 刘长宇:戏曲视角下春晚小品的角色经典化路径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契合数字化、智能化的传播格局,适应Z世代拥抱变革、表达活跃、实践奋进的代际特征,以更鲜活的话语、多元的样态实现有效触达,彰显理论的生命力与引领力,是做好新时代理论传播的应有之义。
2025-01-22 11:22
人工智能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最重要的先导产业、基础产业和战略性产业,正在通过生产要素、生产资料更新、重组,生产关系、生产制度重塑,成为最具潜力、带动力和深刻影响力的新质生产力引航。
2024-12-23 13:29
共建“一带一路”的主要目标之一是通过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实现共建国家的共同发展与繁荣。经过11年的共同努力,一大批标志性项目相继建成并投入运营,为共建国家带来了许多实实在在的利益。
2024-12-16 17:13
经济学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角色,应该是在科学决定气候目标的基础上,主要研究如何以成本最小化的方式实现该目标,而不是将经济考虑凌驾于科学之上,由经济学决定温升应该控制到什么程度。
2024-11-26 15:50
数字丝路是我国新时期发展的战略性选择,是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新阶段。数字丝路贸易的伟大实践正在使古老的丝路焕发出新的光辉。
2024-10-10 16:04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国际关系学科建设显著加强,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建设路径都更加明确,要求更加清晰,学科建设明显提速,突出体现在学术创新、实践支撑、人才培养等方面。
2024-10-04 10:01
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学科建设涵盖了高等教育体系中为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需求而设立的大量相关专业和研究方向,在实践中也是由一个庞大的职业群体共同推进着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相伴的城镇化进程。
2024-10-03 09:55
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为理论创造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4-09-19 11:05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深入,数智化将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动力,助力中国实现美丽中国建设和“双碳”目标,为全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2024-08-15 10:22
网络梗”越来越成为网络空间讲好正能量故事的优良载体。加强“梗能力”建设,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高质量传播的重要途径。
2024-08-06 10:17
与“修昔底德陷阱”的预设恰恰相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向前发展。
2024-08-02 15:08
“碳中和”背景下,有必要将具有高碳汇水平且集中分布的区域纳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当中,实施具有规范性和制度化的用途管制策略。
2024-08-01 09:52
数字治理,本质上是数字技术向多元治理主体赋能增效的过程,其目的是在数据收集、分析、利用的基础上,从多个层面对治理系统的感知、决策和执行能力进行提升。
2024-07-10 17:13
在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我们更需要的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念,而非吸引眼球的所谓“理论”。
2024-06-21 16:53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必须用好总体国家安全观这一强大思想武器,自觉运用其方法论原则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从整体上把握国家安全,不断开创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新局面。
2024-06-13 09:36
数字基础设施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底座,是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建设的基石。要立足不同产业特点和差异化需求,推动经济产业全方位、全链条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型。
2024-04-23 16:17
高质量构建“大思政课”工作体系要聚焦目标、效果和特色,着力破解思政课建设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问题,带动思政课叙事表达体系和场景体验模式的深层变革。
2024-03-18 10:28
中华文化的主体性植根于5000多年的文化沃土,是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2024-03-08 16:31
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加速发展,各国既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也需要应对新的全球性问题,国际社会迫切需要携手合作,共同打造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网络空间,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2024-03-01 14:51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