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人性和文化的思考
——访青年雕塑艺术家郭兵要
和很多同龄的小伙伴一样,青年雕塑艺术家郭兵要的童年里,也摆满了各式各样的小泥人。
郭兵要出生在河南省鹤壁市浚县王庄镇南苏村郭街,家境贫寒。小时候,最渴望就是母亲去浚县赶庙会能带“泥咕咕”回来。“泥咕咕”是当地的一种泥玩具,里面有小猴子、马、鸽子、人骑马等。
不过,即使是这样的小玩具,对困难的家庭来说也是一个不小的负担。为了不让父母辛苦,郭兵要就自己到村东头小沟里挖黄胶泥,模仿着制作“泥咕咕”。父母看他很喜欢美术,便为他买来颜料,他就在“泥咕咕”上学着涂抹。
“用廉价的黄胶泥也能做出心中所想的事物,这是泥塑吸引我的地方。因为自己不太喜欢说话,所以感觉这些小泥人就是自己最好的朋友。”郭兵要说。
第一次接触真正的雕塑,是在2001年。毕业于西安美术学院雕塑专业的老师周国廷,当时在做一个许慎全身像和说文解字的牌坊,郭兵要慕名前去当助手。“我当时帮忙和泥巴,做牌坊上的小狮子,当时老师觉得做得还可以,就教我一些简单的雕塑制作和石膏翻制。”郭兵要回忆说。
这次的“打杂”经历,让郭兵要更确认了自己对雕塑的喜爱。2005年,郭兵要开始就读西安美术学院学院雕塑专业,2009考上天津美术学院雕塑专业研究生,完成了从喜爱雕塑到雕塑人的转变。
从2001年算起,郭兵要和雕塑结缘已有18年光景。在创作的诸多作品中,郭兵要最关注的是“人性”。“人,作为世界的一部分,他不是孤立存在的,他与经济文化、科学、环境、历史、艺术等息息相关。我们同为人,但最不熟悉的也是人,我以此为关注点,更多的是对人的反思。”
《六尺巷》青砖 10×45cm×4 2018
获得国家艺术基金2019年青年艺术创作人才成果运用的《六尺巷》,就是这样一个表现人性的作品。
《六尺巷》系列作品从安徽桐城“六尺巷”故事切入,分为“六尺巷”形成之前和“六尺巷”形成之后两部分。
主要描写六尺巷形成的故事。清代康熙年间,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张英(清代名臣张廷玉的父亲)在邻里纠纷中,主动让家人礼让三尺,换来邻里同样礼敬相让,“六尺巷”遂形成。
第二部分,主要讲述了清代名臣张廷玉在处理案件时在“让”与“不让”之间选择的故事,体现了他襟怀坦荡、淡泊名利,又嫉贪如仇、除恶务尽的性格。
“我最想表达的是个人对人性和文化的思考。自己处在当下,受家庭和社会的影像,势必会对人性、文化、社会现象有自己的理解,所以通过自己的艺术加工来真实表现自己的情感。”郭兵要说,《六尺巷》表现的是优良家风对家庭和国家的影像,彰显正能量。
如今,作为安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雕塑系主任,郭兵要创作作品的同时,也将院系和学生当作作品去雕刻。“创办雕塑专业,建设雕塑专业,我从一名创作者转变成建设者,开课程、做科研,看着越来越多的学生来学习雕塑,自己很开心。”郭兵要说。
(光明日报记者 张春雷采访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