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梳理人物线索,塑造传奇人物
马也(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
《大河开凌》以共产党人的初心作为故事的出发点,实现了红色题材的传奇化、革命题材的故事化、主题宣传的艺术化,在兼顾革命历史的传承和现代戏剧的艺术表达上,堪称上乘之作,但距离旷世之作还有一定差距。
该戏整体叙事流畅,存在两条精神线索:一是《共产党宣言》的历史传承;二是迷糊的人物成长线索。前者是该戏的核心与主题,后者是艺术价值的承载主体。但是在迷糊的角色行动线的处理上,结尾不够圆满得体,破坏了整体的艺术构思和艺术意境。应该围绕迷糊保护《共产党宣言》的传奇性故事展开叙述,将其塑造为“阿甘式”的人物形象,用真实的艺术形象征服观众。
融入地方红色文化,弥补剧作叙事漏洞
王蕴明(中国戏剧家协会原分党组副书记、秘书长):
《大河开凌》与其他革命历史题材的不同在于该戏从共产党人的根源讲起,立意深远,既具有艺术价值又具有现实意义,尤其在对典型人物的选取及塑造方面非常有意义。但是该剧目前仍存在美中不足之处。
这种不足主要体现在主题表达与剧作结构上。从主题表达上看,该戏虽然表现的是共产党的早期建设,但作为山东的地方戏,应当更多地将山东早期的红色文化融入其中;从剧作结构上看,对刘新雨作为中央特派员来到刘集村的人物前史、周恩来总理寻找初版《共产党宣言》的缘由等关键剧情缺少必要的交代,形成了剧作的漏洞和空白,在后续创作修改中需要补足。
增强舞台表现,准确刻画人物
柳萍(宁夏回族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副厅长、一级演员):
“为信仰而奋斗,为信仰而守望”是《大河开凌》鲜明的精神表达,这部作品立意高远,是同类题材中的优秀作品。目前该戏已达到相当的高度,但还存在一些问题。
第一,刘新雨牺牲后又多次出现与迷糊对话,容易打断前台表演的连贯性,让观众出戏,建议依靠迷糊自身的表演来处理这一问题;第二,结尾处的舞台上推出花堆的呈现方式过“满”,视觉上容易引起观众出戏,建议做删减;第三,尾声迷糊的再次上场形成剧作上的前后呼应,显得有些重复,这种衔接还需要商榷;第四,演员在人物刻画上需要再准确一些,特别是在刘新雨和迷糊关系的把控上。另外,演员的唱腔处理需要加强。
提升演员表演水平,凝练剧作整体结构
汪荃珍(河南豫剧院党委书记、一级演员):
《大河开凌》的舞台场面壮观,演员服装与舞美设计融洽自然,传统的吕剧音乐与现代交响乐的结合也体现出该戏的独特风格,生动全面地阐释了《共产党宣言》的精神所在。目前的演出水准很高,但是仍有进步的空间,尤其是在演员的表演方面。
艺术的关键在于分寸,演员在表演时要注意收、放的技巧。扮演迷糊的男演员在个别唱段部分为了唱而唱,忽略了人物感,容易让观众产生对角色的间离;扮演刘新雨的女演员需要继续琢磨其中的表演和唱腔,年龄感交代得不清晰,形体方面缺少创造的空间,声音的控制力有欠缺,这些都需要再加强。另外,戏的整体上略显冗长,需继续凝练。
加强人物塑造,加快叙事节奏
王华莹(山东省戏剧家协会原常务副主席、研究员):
《大河开凌》修改前后变化很大,整体提升了很多,但不能止步于此,还要在打造艺术精品的道路上精雕细琢。特别是在人物塑造方面仍需加强。第一,刘新雨的人物形象缺乏女孩子的可爱,人物的情感需要再加强;第二,迷糊作为该戏主题表达的主要承担者,醒悟得略显缓慢,应该再提早一些;第三,迷糊母亲的去世处理得过于草率,还不够打动人心。另外,在叙事进度上后半部戏节奏拖沓,可以适当删减,包括结尾处“推花堆”的处理,有间隔之感,都需要修改加强。
深化主题表达,丰满人物形象
查明哲(国家话剧院原副院长、一级导演 ):
《大河开凌》具有典型的革命现实主义与革命浪漫主义气质,其浪漫情怀、现实思考、现代手法等都具有鲜明的艺术特质。
就主题的表达而言,该戏实际上还有更深入的表达空间。《大河开凌》表达的这种由《共产党宣言》阐发出的革命信仰,不能只停留在“不忘初心”,也要以新时代的现代人眼光对《共产党宣言》的当代价值进行再思考。《共产党宣言》的核心价值在于对人的尊重,对尊严、自由权利的追求,这些核心价值在《大河开凌》中的表达应当再深化和提高。
就人物形象与关系而言,刘新雨对《共产党宣言》的理解、思考过程、对父亲感情的复杂变化以及迷糊对自我生命的认知等都需要加强表现,地主刘仁德的形象也需要表现得更立体一些。
追求精益求精,全面打磨提高
邹建红(宁波演艺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一级演出监督):
《大河开凌》具有一定的高度,但是整体还有上升的空间。在剧作上,首先,迷糊与刘新雨的朦胧之爱缺少变化和层层铺垫,直接发展到刘新雨要迷糊为其梳头的情节显得突兀;其次,刘仁德作为守财奴为女儿倾尽家产的情节过于单薄,还需要表现出其本人的醒悟。在舞美上,整体大气,但结尾的“推花堆”影响了效果。在音乐上,交响乐与民乐结合得很好,但是西洋乐与民乐的结合还需要调整,刘新雨的出场音乐应当加强,建议采用主题音乐或锣鼓经的结合。在服装上,整体布料过于统一,应该根据不同的年代采用相应年代质感的服装。在演员表演上,个别唱段部分演员的唱腔达不到应有的高度,唱腔音乐需要调整。另外,对人物情感的演绎要加强,如何让观众更感动还需要演员和导演深入思考。
增强艺术价值,升华思想内涵
王俭(原空军政治部文工团编导室主任、一级编剧):
《大河开凌》站在当代的视角下,对重新审视和演绎革命年代的真实历史和人物做出了卓有成效的贡献。但是,该剧还有可以修改提升的空间:
首先,《大河开凌》作为现代艺术的表达需要注重历史与现实的贯通、关照和共鸣。整部戏通过一本书折射出一个时代的动荡和巨变,书写了一部平民史诗,奏响了个人与民族的命运交响曲。在此基础上,建议在风格上处理得更艺术化一些,减少审美的差异。其次,要提升《共产党宣言》在剧中的象征性和哲理性。这本书是全剧的信仰大厦的支柱,是精神历程的路标,不能将其简化为以抢和藏为叙事动机的道具,需要表现其深层的思想内涵。
合理处理人物关系,提升戏剧整体水平
颜全毅(中国戏曲学院戏文系主任、教授):
《大河开凌》生动而接地气,是一流的舞台作品,但成为经典还需要不断地进行打磨。在故事的编排上,人为制造歇斯底里的悲愤不符合艺术创作规律,刘新雨的牺牲与迷糊的悲愤前后衔接显得刻意,应该处理得更细腻一些。另外,刘新雨在敌人来临前没有转移是叙事的漏洞,需要在剧作层面上进行弥补。在人物关系的处理上,刘新雨对迷糊感情的态度显得模糊,迷糊对刘新雨的暗恋线索不完整,因此,由二人所产生的行为、动作缺乏必要的合理性,迷糊坚守及醒悟的力量也显得模棱两可,因此,在处理二人的关系时需要从剧作层面上再明晰一些。
集中内景布置,更换人物服装
章抗美(中央戏剧学院教授):
《大河开凌》的舞美设计采用的是传统的具有幻觉性的艺术形式,同时结合了戏剧的假定性处理,整体与故事的讲述相宜。
该戏外景开阔,但是内景由若干片段组成,建议集中一些,距离过大显得整体疏散。另外,该戏演绎的是大时代的小人物,应当营造出历史感,建议将游击队的服装由八路军军服替换为武装农民形象的服装。
加强人物守望感,丰富舞美艺术性
胡耀辉(中央戏剧学院教授):
《大河开凌》以共产党人的早期建设为叙事出发点,具有很高的立意,表达出“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之意。迷糊这一角色是《大河开凌》最重要的价值承担者,也是整部戏的“星星之火”,但是这一人物的守望感打造得还不够到位,需要加以提升。
另外,在舞美设计上,个别的内景缺乏变化,应当力求在一种有限空间内实现一种无限空间的质感;在服装上,军人形象的衣服有一种陌生感,缺乏年代的代入;在灯光上,需要根据故事的时代空间、人物的情感变化等差别作出区分,在灯光中融入创作者的态度,尤其是顶光要把握到位,服务好演员的形象塑造。
凸显地方韵味,精简剧作结构
徐志远(安徽省艺术研究院原创作部主任、一级作曲):
首先,吕剧《大河开凌》作为山东的地方戏,体现出地方艺术独特的韵味,也是中国戏曲艺术的审美价值体现。但目前在音乐上,该戏所凸显的吕剧韵味还不够,需要继续深入挖掘地方剧种的艺术美感。
其次,《大河开凌》的题材非常宏大,故事信息过于复杂,在一些细节的处理上显得“气力不足”,建议在剧作上作部分删除,围绕一个人物形象重点塑造,化繁为简。
另外,演员的唱腔需要下功夫。
(光明网记者张义文采访整理)